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下载本文

A原理:压缩双电层作用(铝铁盐混凝剂在水中PH<3时)、电中和作用(PH4.5-6.0)、吸附架桥作用(PH7-7.5,也有电中和作用)

B种类及特性:b1混凝剂:常用金属盐类混凝剂(铝盐和铁盐)和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b2助凝剂:作用是调节或改善混凝条件(石灰);改善絮凝体结构。 C影响因素:水中微粒的性质和含量;水温;PH和碱度;有机物和溶解盐含量;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混凝剂的投加方法、搅拌强度和反应时间。

②过滤:以具有孔隙的粒状滤料层如石英砂,截留水中的杂质,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A过滤净水原理:筛除作用接和触凝聚作用。 B滤池工作周期:成熟期、过滤期、清洗期。 C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xz):滤层厚度和直径;滤速;进水水质、浑浊度、比色、有机物、藻类等;滤池的类型。

③消毒: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 A氯化消毒:供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粉和漂白粉精。

a1作用机制: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影响多种酶系统,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对病毒)。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或含氯化合物中氯

的价数大于-1价的氯。漂白粉有效氯28-33%,漂白粉精60-70%,优氯净60-64%。 a2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加氯量=需氯量+余氯)

★需氯量 :用氯消毒时,杀死细菌以及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有效氯量。 ★余氯 :氯化消毒时,在达到消毒效果后,水中还剩余一些有效氯。余氯分游离氯(HOCl,

OCl -)和化合氯(NH2Cl,NHCl2)。作用:抑制残存细菌的繁殖;指示二次污染;指示 加氯量是否超标。一般要求氯加入水中后,接触30分钟,有0.3-0.5mg/L游离氯,而 对化合性余氯则要求接触1-2小时后有1-2mg/L余氯。 2)水的pH值:↑消毒效果↓;HOCL比OCL-的效果好80倍。

3)水温:水温每提高10℃,病菌杀灭率约高 2-3倍。冬季消毒接触时间比夏季长。 4)水的浑浊度:水中悬浮颗粒能消耗有效氯,细菌多附在悬浮物中,不易受到氯的作用。 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肠杆菌抵抗力最低,病毒次之, 原虫包囊抵抗力最强 a3优点:加氯量省、接触时间短、效果可靠;经济、方便、实用。

缺点:水中含酚时,形成氯酚,产生臭味;游离余氯较不稳定, 不宜保持至管网末梢 对病毒杀灭效果较差;能产生三卤甲烷类致癌物质。 a4氯化消毒的方法(知道有4种就可以了) 1)普通氯化消毒

水质较好、基本上无氨、无酚时,加入少量氯即可达到消毒目的的一种消毒法。此时产生的主要是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好,但可产生氯化副产物,使饮水具有致突变性。水中含有酚类物质时,加氯消毒会产生氯酚臭。

2)氯胺消毒法:加氯量控制在C点前,在水中加入氨,加氯后生成的是一氯胺和二氯胺。 3)折点氯消毒法 加氯量超过折点(D点),在水中形成游离性余氯。 4)过量氯消毒法:污染较严重时,或在野外工作等条件下,需在短时间内达到消毒效果时 。 大型水厂一般均采用液氯消毒,小水厂可用漂白粉消毒,所以漂白粉其有效氯应达25%。 B臭氧消毒:由空气中氧在高压电流作用下制取。O3极不稳定,需随时制备,随时使用。 优点:用量少 , 接触时间短;不形成三卤甲烷类物质;有很好的除色、臭、味能力; 对细菌、病毒杀灭效果比Cl2和ClO2好;

缺点:投资大,耗费多;可产生致癌副产物溴酸盐;对配水管有腐蚀作用 不能维持剩余臭氧 , 无持续杀菌作用;

21

C二氧化氯消毒:由亚氯酸钠和氯在酸性溶液中反应生成的澄黄色气体, 遇光易分解, 需边生产, 边使用。

优点:消毒能力比氯好,仅次于臭氧;不形成三卤甲烷类物质;消毒效果不受pH 影响; 当水中含氨时不与氨反应,氧化和消毒不受影响;能保持余氯,余氯无氯臭味; 有很好的除色、臭、味能力。

缺点:成本高;歧化产物可致溶血性贫血和变性血红蛋白血症;制备ClO2不安全, 具爆 炸性,不易运输。

D紫外线消毒:一般用波长为254nm的紫外灯, 消毒设备有浸入式、水面式。要求水浊度低,水深不超过12cm。

优点:接触时间短、杀菌效率高;处理后的水无色、无味。

缺点:消毒后无持续杀菌作用,处理能力低;适用供水量不大的场所。

④饮用水的深度净化:在自来水原有常规净化的基础上, 对水质进一步净化处理。 目的:改善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浑浊度);去除微量污染物。获得优质饮用水 深度净化的方式(*):a分散式;b集中式

深度净化处理方法:活性炭:主要吸附去除水中嗅味、有机物 (大概看看) 膜过滤法包括微滤、超滤和反渗透滤。

超滤:水在一定压力下通过半透膜,水和电解质能透过半透膜, 而 微粒、大分子物质、微生物被截留去除。 反渗透:在一定压力下,用半透膜使水溶液中水和溶质分离 (制纯水) 3.配水管网的卫生要求(*)

(1). 配水管网的布置形式----分枝状、环状 (2). 配水管卫生----防腐、安全性 (3). 管道埋设卫生

● 避免穿过垃圾堆和毒物污染区

● 水管与污水管平行埋设时, 垂直间距≦0.5 m,水平间距≦1.5~3 m ● 交叉埋设, 水管应在污水管上面, 垂直间距≦0.4 m ● 单位自备供水系统不得与城镇饮用水管网连接 ● 管道安装完毕后,应充分冲洗和消毒

(4). 管网应维持一定水压

(5). 高楼水箱二次供水卫生问题 4.凡患有痢疾(细菌性&阿米巴)、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或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管水工作。 5.涉水产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指在饮用水生产和供水工程中与饮用水接触的连接止水材料、塑料及有机合成管材、管件、防护涂料、水处理剂、除垢剂、水质处理器及其他新材料和化学物质。

第六章 土壤卫生

一.土壤环境卫生

1.①土壤组成:固相、气相和液相。 ②土壤的地质分沙土、壤土和黏土。

沙土为0.05~1mm的砂粒,占50%以上,具有排水性能好、透气性好、容水量小、有机物分解快的特点;黏土为< 0.001mm的细粘粒,占30%以上,其特点与砂土相反;壤土介于砂土与粘土之间。

22

③土壤孔隙度:(*)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率。受土壤容水量、土壤渗水性和土壤的毛细管作用。

2.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吸附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等。

★土壤中的背景值: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是评价土壤化学性污染程度的参照值;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订土壤中有害物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也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荷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某污染物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某污染物的土壤卫生标准与其在土壤中的自然本底值的差值)。如土壤砷的卫生标准为15mg/kg ,自然本底值为9mg/kg ,该土壤对砷的环境容量为6 mg/kg。

*土壤的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和土壤生物。

★腐殖质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腐殖质成分复杂,含有木质素、蛋白质、碳 水化合物、脂肪、腐殖酸等。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化学性质稳定,病原体已经死灭,不招引苍蝇,无不良气味,质地疏松,在卫生学上是安全的,有是农业上的良好肥料。通常带有电荷并具有较强的吸收、缓冲性能。 3.土壤的生物学特征(*)

①天然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②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土壤有机物的无机化和腐殖质化过程。

③受污染的土壤可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炭疽杆菌、肠道病原菌、破伤风杆菌、寄生虫卵等 二.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转归

1.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①基本特点(*):隐蔽性、积累性、不可逆转性、长期性。 ②污染源:农业污染(农药化肥);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主要是重金属);交通污染(主要是重金属);灾害污染;电子垃圾污染。 ③土壤污染的方式:气型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沉降);水型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2. ★土壤自净作用(soil self-purification):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包括:①物理净化作用②化学净化作用③生物净化作用(病原体的死灭;有机物的净化→无机化或腐殖质化)·含氮有机物: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含碳有机物:有氧情况下分解为CO2和水,无氧产生甲烷。

·含硫或磷的有机物:有氧硫酸盐、磷酸盐,无氧产生硫醇、硫化氢等。 3. 土壤污染物的转归(*主要指重金属、农药) ①迁移:重金属、农药进入植物、水体。(农药:吸附、挥发、扩散、迁移;重金属:胶体、 腐殖质的吸附和螯合作用;PH↓易吸收迁移) ②转化和降解:生物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

③残留:重金属、农药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含重金属农药半减期10~30年, 有机氯 2~4年 , 有机磷数周。 三.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看看) 1.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镉(痛痛病);铊(周围神经损害、视力↓、脱发、男性性功能障碍);铬(三价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影响糖代谢;六价铬毒性大导致肿瘤癌症)

23

2.农药污染的危害:急性中毒;免疫毒性;对内分泌和生殖功能影响;致畸致癌致突变。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PCBs)、二噁英(PCDD)、氯丹等。 ①特性:a.持久性 b.蓄积性 c.迁移性 d.高毒性

②对健康的危害 :POPs可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2具有明显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3POPs干扰机体的生殖内分泌功能 。

4.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引起破伤风和肉毒杆菌中毒。

四.☆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一级:适用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 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

二级: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牧场等土壤 三级: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 矿产附近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生物性污染的评价指标:

1、大肠菌值: 发现一个大肠菌所需的最少土壤克数;反映土壤粪便污染的主要指标。 2、产气荚膜杆菌值:芽胞菌,反映土壤粪便污染的时间长短;产气荚膜杆菌多(值小) ,大肠菌少(值大)表示土壤的污染是陈旧性的。反之为新近污染。 3、蛔虫卵数:死卵多,表示土壤已基本自净。 五.土壤卫生防护

1.☆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粪尿混合发酵法、堆肥法、沼气发酵法。 ①粪尿混合发酵法:使用三格化粪池, 形成密闭的厌氧环境;厌氧菌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氨,氨可杀死虫卵,厌氧环境使病原菌死亡;粪便腐化后成为良好肥料。

②堆肥法:将粪便、有机垃圾及作物杆叶堆积起来;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并产生高 温(60~70℃) ,并迅速形成腐殖质;病原体死灭。

③沼气发酵法:将粪便、垃圾、杂草、污水,密闭于发酵池中;厌氧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甲烷;发酵过程中,病原菌死亡,虫卵减少95% 以上;可获得良好肥料和大量沼气。 2.☆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知道名称和优缺点) ①垃圾的预处理:压缩、粉碎、分选 ②卫生填埋:最常用垃圾处理方法。

优点:较安全, 成本低, 填埋后的垃圾场可绿化。

问题:大量消耗土地资源, 渗滤液污染,恶臭气体污染。 ③焚烧:优点-:占地面积小,可发电,迅速杀灭病原体。 问题:燃烧产物污染 , 特别是二恶英。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又称地方病。常见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等。 影响因素: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

二.碘缺乏病(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其中主要临床表现是甲状腺肿和克汀病。(一般当水碘含量<10ug/L 或每日摄碘量<40ug 易发病,胚胎期、婴儿期缺碘可引起克汀病, 生长期缺碘引起甲状腺肿。)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