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下载本文

Ⅱ面源污染监测选点:

a按城市功能分区布点:工业区、交通区、商业区、居民区、清洁对照区,每区可设2~3 个采样点;

b几何状布点:监测区域划成许多方形小格,采样点位于各方格对角线的交点; c根据污染源、人口分布、地形等灵活设点。 Ⅲ线源污染监测选点:

a道路交通沿线设采样点;

b采样设备采样口离地面的高度应在2~5米范围内; c距道路边缘距离不超过20米。 ②采样时间的选择(*)

a常年连续采样:大气自动监测站;

b日平均浓度:每日至少有20个1小时浓度平均值或20h的采样时间。如果条件不容许, 每天也至少应采样3次,包括大气稳定的夜间、不稳定的中午和中等稳定的早晨或黄昏。 c年平均浓度: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12个日均值,每天的采样时间与测定日平均浓 度时相同。 d季节采样

e测一次最大浓度:选择污染最严重的时刻采样,采样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 ③监测指标的选择(*)

点源污染的大气监测:以点源排放的主要有害物质为指标

面源污染的大气监测:一般常用指标为SO2、NO2、CO、PM2.5、 PM10、O3 线源监测常用指标------NO2、CO、PM2.5 ④采样记录(*):采样日期、采样时间、采气流量、周围环境情况、气象条件。 ⑤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3.人群健康调查:(*)

确定调查现场(污染区和清洁区),确定调查对象,调查样本数(200-300,不少于100) ①暴露评价:大气监测资料、调查问卷、个体暴露测定、人体生物材料监测 ②健康效应测定:疾病资料(死亡和发病率资料收集、调查问卷)、体检和生物材料监测。 六.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1.规划措施

①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城镇合理功能分区、工业区位置、卫生防护带; ②加强绿化:净化大气、减弱噪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③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旅馆、浴室、饭店等排放煤烟、油烟等。 2.工艺措施 ①改变能源结构,大力降低耗能:控制燃煤污染(无烟煤、气体燃料取代有烟煤、固体燃料); ②加强工艺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③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④其他:集中供热减少大量分散烟囱;改造锅炉提高燃烧效率,减少不完全燃烧产物排出; 原煤脱硫,降低污染;适当增加烟囱高度,有利废气的稀释和扩散。

第四章 水体卫生

一.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主要看三种水源的比较的那张图)

水资源: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天然水所含物质:①溶解性物质,如钙、镁;②胶体物质如硅酸胶体③悬浮物质,

13

包括粘土、砂、细菌、藻类及原生动物等。天然水资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类。 降水是指雨、雪、冰雹,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低,但水量无保证。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季节分配也很不均匀;

卫生学特点:1)大气质量影响降水质量:如酸雨等。2)来源:如海水含碘量高等。 地表水是降水在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等。

卫生学特点:①由于地表水与当地地质长期接触,地表土壤中的物质会溶解在地表水中。 ②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是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最主要因素。 地下水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

分为浅层地下水(地表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上的地下水,农村常用水源)、泉水和深层地下水(地表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下的地下水,分深井和自流井。城市常用水源)。 卫生学特点:地下水水质直接受地表水水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14

二.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 1.物理性状指标

(一)水温 (二)色 (三)臭和味 (四)浑浊度

★水浑浊度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浑浊度主要取决于胶体颗粒的种类、大小、含量、性状和折射指数。浑浊度的标准单位是以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准硅藻土形成的浑浊状况,作为1个浑浊度单位,简称1度。 2.★化学性状指标(都看)

(1)pH值:天然水的pH值一般在7.2~8.5之间。

(2)总固体:水样在一定温度下蒸干后的残留物总量(总固体愈少,水愈清洁)。

包括水中的溶解性固体(水样经过滤后, 将滤液蒸干所得的残留物)和悬浮性固体(水 中不能通过滤器的固体物干重)。

(3)硬度: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 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 也可分为暂时硬度(水煮沸后可除去的硬度)和永久硬度(水煮沸后不可除去的硬度)。

(4)含氮化合物:包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有机氮、蛋白氮↑:水体新近受到明显的有机性污染。 氨氮↑:新近人畜粪便污染。 亚硝酸盐氮↑:水体正在自净。

硝酸盐氮↑:陈旧性污染已自净完毕,也可能为地质因素所致。

(5) 溶解氧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与氧分压和温度(↓,DO↑)有关。DO是评价水

体有机物污染及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

(6)★化学耗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

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

(7)★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以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BOD/5 )。它是评价水 体污染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清洁水生化需氧量一般小于1mg/L。BOD由于能反映 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际情况,在水体污染及治理中常用。 (8) 氯化物 (9) 硫酸盐

(10)☆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前者指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总量,后者指1升水 中可氧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所消耗氧的毫升数。 (11)有害物质:Hg 、 Cd、 Cr、 As、 Pb、酚、氰化物等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指示菌:具有代表微生物污染总体状况的菌种称为指示菌。 地表水的指示菌选用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 细菌总数:指1毫升水样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24小时培养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作为水被生物性污染的参考指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0 CFU/ml(CFU菌落形成单位) 总大肠菌群:一群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在37℃ 24小时培养能使乳糖发 酵,产酸产气。分耐热大肠菌群(存在人及温血动物粪便又称粪大肠菌群,37℃、44.5℃、 能生长繁殖,使乳糖发酵,产酸产气,是人、畜粪便污染水体的指示菌,提示可能有肠道致 病菌存在)和大肠菌群(存在于自然环境,37℃生长, 44.5 ℃不生长)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 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

15

三.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1.★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水体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DDT、六六六)和其他(油船事故等)。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中有机物↑、溶解氧↓、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之。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淡水湖泊的重要污染类型。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等,这情况出现在淡水中时称水华,发生在海湾时叫赤潮。发生在地下水成肥水。 3.水体污染物:

①物理性污染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物:无机物(重金属、氮、磷、酸、碱等);有机物(苯、苯酚、有机磷农等)。 ③生物性污染物(病原体、藻类等) 四.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

1.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反映的是地表水前期的污染状况。如有机氯农药很多地区出现地下水高于地表水的情况。

2.★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废水进入水体后,污染与自净过程几乎同步进行,排污口以污染为主,下游水域自净↑污染↓,轻度污染的下游以自净过程为主。 ①水体自净的机制(初始阶段以物化为主,后期以生物净化为主)

a物理净化:通过混合、稀释、沉降、挥发、逸散等改变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不减少污染 物的绝对量,但很大程度上帮助化学、生物净化过程的进行。可造成二次污染。

b化学净化:由于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与水中成分发生化学作用,致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 性消失的现象。包括分解与化合、酸碱中和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光氧化反应等等。 c生物净化:生物通过它们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污染物,使其数量减少,直至消失。此作 用在地表水自净作用中最为重要且最为活跃,是水体的主要净化途径。。

★氧垂曲线的意义:Cp点为溶解氧的最低点,在此点之前,耗氧作用大于复氧作用,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水质逐渐恶化。Cp点以后,复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溶解氧逐渐恢复,水质逐渐好转。Cp点溶解氧含量大于地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数值(4mg/L),表明废水中耗氧有机物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反之则水质严重恶化、变黑发臭

★水体的复氧过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溶解氧的同时,空气中的氧可通过水面不断溶解补充到水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也补充到水体称水体的复氧过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