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下载本文

犯罪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本节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一)关于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

?1、刑法说 犯罪心理学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是一致的。 ?2、不局限刑法说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包括刑法学中的犯罪但是又不局限于刑法学上的犯罪。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的外延,要大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

我们认为:在犯罪心理学中所使用的犯罪概念,应当是广义的犯罪概念。 ?理由:(1)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坚持刑法学的犯罪概念,会产生术语定义和研究内容不相符合的问题,会给研究带来困难。 (二)关于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人” ?1、刑法主体说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人,就是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也就是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非刑法主体说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人,并不限于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而是包括更多有关的人员。 我们认为: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人应采非刑法主体说 ?理由:(1)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符合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实际以及逻辑统一性的要求 (三)关于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心理” ?1、犯罪心理的概念:

?(1)罗大华: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李玫瑾: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心理现象。(包括犯罪前的心理、犯罪中的心理以及犯罪后的心理,还包括事实为犯罪的那部分人的心理)

?吴宗宪: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实施有关的心理现象的总称。

我们认为:第一类定义集中关注犯罪之前的内容 第二类定义全面关注犯罪心理的多个方面 2、犯罪心理的特征(1)内隐性(2)整体性(3)危害性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区别:(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 ?(3)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联系:(1)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2)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3)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 注意: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四)关于“犯罪心理学”

?1982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以研究对象为基础的。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还应当包括与犯罪主体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只能以犯罪主体的心理为研究对象 犯罪心理学将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心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狭义)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哪些人的心理和行为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哪些课题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哪些人的心理和行为

?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 此处的“犯罪人”与刑法中的概念一致

2、一般违法人 是指触犯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被认为是犯罪者,或实施了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并为治安部门所处理者。 ?原因:(1)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在心理机制上往往难以区分(2)大量案例表明,犯罪行为往往是由一般违法行为演变而来的

3、虞犯者 最有可能犯罪的人(即犯罪倾向大的人)

?(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2)经常出入不良场所(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4)参加不良组织者

1

?(5)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凶器者(6)人格有严重缺陷者

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教人员——是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治的延续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哪些课题

?1、绪论 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 ?2、原因论 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机制

?3、现象论 犯罪心理的存在形态以及不同类型犯罪与犯罪人的心理 ?4、应用论 利用犯罪心理学的学说和方法处理犯罪问题和预防犯罪产生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是研究犯罪原因的学科 ?3、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与犯罪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是犯罪学的研究重点。

?犯罪学侧重于将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犯罪心理学更注重对个体的研究,特别是犯罪心理机制的研究。 ?联系:相辅相成 (二)与心理学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为依据,着重研究特殊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的特征——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功能与任务 一、犯罪心理学的学科功能

?第一,认识功能 第二,控制功能 第三,预测功能 第四,导向功能,又称为教育功能 二、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三、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说 ?(一)理论任务

1、 完善犯罪心理学学科体系,提高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水平 2、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动自身学科的发展 (二)实践方面的任务

主要是为积极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一、 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的困难和可能性 二、犯罪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三、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四、研究犯罪心理的几组主要方法 一、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的困难和可能性

(一)研究的困难性1、犯罪心理的隐蔽性2、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间接性3、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4、难以试验或不可试验性 (二)研究的可能性1、有经验为基础2、犯罪人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提供真实的供述 ?3、行为总是会不同程度的反映心理活动状况4、理论提供指导 二、犯罪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 (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的基本立场 (三)坚持内因与外因辩证统一的思考方式(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

三、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一)建立假设 (二)搜集资料(三)分析资料(四)做出结论 四、研究犯罪心理的几组主要方法

?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心理分析法2、观察法3、实验法4、问卷法5、谈话法6、个案研究法 ?7、比较法8、心理测验法9、数量统计分析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是基于自由意志而实施违法行为的,从而提出犯罪原因的非决定论。 ?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矛盾加剧、经济急剧变化导致犯罪日益增加。 ?刑事古典学派的相关观点被认为无助于预防和惩罚犯罪,而遭到批判。

?这一时期的各种见解和学说,都是从研究犯罪原因入手的,并且大多数是属于单一因素决定论者。 19世纪70年代,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科学。

2

?心理科学的蓬勃发展,为人们对犯罪人心理与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犯罪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790年德国人明希编写的《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 ?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的《犯罪心理学论》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犯罪心理学纲要》

?1897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汉斯2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 ?——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犯罪心理学还没有完全从犯罪学中分化出来,仍处于形成时期。

到20世纪20年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入了繁荣时期,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使犯罪心理学真正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1、生物学的原因论2、社会学的原因论3、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4、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5、学习理论的原因论 ?6、认知与道德发展原因论7、多元的原因论 第二节 西方代表性观点的介绍 一、生物学的原因论

?观点的共同点在于:基本立足点都在于生物――遗传方面,都是以人的生理素质为基础,注重个体的精神特征,力图对智力落后、精神病、精神障碍等予以清晰的界定,并找出它们对个体犯罪心理的作用机制。 ?结构决定功能

?(一)犯罪人类学派 龙勃罗梭、加罗法洛、菲利

?切萨雷2龙勃罗梭(1835-1909) 是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实证主义犯罪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犯罪学史上最重要的开拓性研究者之一。 主要著作:《犯罪人论》“现代科学犯罪学之父” ?1、犯罪隔代遗传论

?认为犯罪人可通过其诸多的异常特质区别于非犯罪人,犯罪人无论在体质上或在精神上与非犯罪人相比,都有着种种反常现象。

?这些反常现象均由隔代遗传或者退化所致;不同罪种的罪犯各具有其特殊的体质定型 ?2、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论

?“任何犯罪的促成都具有多种原因,如果这些原因常常混杂在一起并相互作用,那么,我们也要按照学术研究和语言表达的要求,对这些原因逐个的考察,正如在研究其他人类现象那样,实际上也不可能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 ?(二)血型论 日本学者铃木芳正

?《论犯罪者的血型》和《血型心理学》基本观点:血型是遗传的,血型与个体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也和犯罪,或者说某种犯罪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三)遗传因素论:家谱法、双胞胎论、性染色体异常论

?(四)生物化学因素论 人体摄取的化学物质和矿物质、血糖过高或过低、荷尔蒙激素、过敏反应和环境污染等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有关。

?(五)神经生理因素论

?认为影响犯罪的神经生理因素包括小脑功能失调、脑电图异常和其他类脑功能失调。

?这类失调极可能导致脑机能不平衡,造成生化方面的异常,情绪失控和性格剧变,从而引发暴力行为。 ?对生物学原因论的评价: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是包括生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参与的社会化过程。 ?犯罪生物学派的观点显然是极端的

?犯罪生物学派的实证精神和研究问题的特殊视角还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二、社会学的原因论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与犯罪人类学派论战中产生

?认为:个体产生犯罪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体特质,而更在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20世纪以后,犯罪社会学几乎已经成为犯罪学理论的重心。 ?(一)菲利的犯罪社会学观点 ?菲利《犯罪社会学》:

?1、认为必须在人类和社会生活本身之中,去探索社会预防犯罪的科学的基本因素

?2、犯罪行为并非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而是由于行为人处于某种特定的人格状态和环境:其一,人类学的因素;其二,地理因素;其三,社会因素任何一种犯罪都是上述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因素在这三种因素之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最为突出的 ?3、在犯罪预防方面,大部分犯罪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3

?预防犯罪的根本还在于社会的改良,革除社会弊端。

?菲利特别主张,要针对不同的犯罪原因和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犯罪矫正方法,并且认为刑罚并不是唯一的和有效的处方。 ?(二)文化冲突理论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塞林:《文化冲突与犯罪》 ?文化冲突必然存在;文化冲突必然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而行为规范的冲突会带来犯罪。 ?(三)紧张理论 又称为“社会异常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

?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 ?《社会结构和状态》 :在西方社会中,目标和手段的相互影响是产生紧张的潜在根源。 ?挫折——攻击理论指出:个体在遭受挫折以后,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反应模式, ?一是挫折以后的立即攻击行为,一是挫折以后的焦虑心理。

?挫折以后的立即攻击行为的方向包括:完全向外型,即外向攻击和转向攻击。 完全向内型,即自我攻击。 ?(四)亚文化群论20世纪50年代兴起 在西方社会低阶层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亚文化群。

?所谓亚文化群,是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

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生活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被称为亚文化群。

?科恩的违法亚文化理论:社会结构促成了违法青少年采取与社会相对抗的行为方式。

?克罗沃德和奥林的不同机会理论 :违法是社会下层青少年有意识地适应在他们的主观努力与实际的机会之间出现的脱节现象

?(五)社会生态学理论

?把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一个城市的居民分布情况以及其他环境情况相联系,认为一个城市的某一地区的犯罪率要比其他地区高。

?美国犯罪学家朱迪斯2布劳和彼得2布劳:相对剥夺理论 ?理查德2布洛克:城市化才是犯罪增多的原因

?相对剥夺理论:与富人相邻的贫民区的居民认为自己的贫困状况是由于富人相对剥夺了他们的财富所致。这种相对剥夺感导致穷人感到社会不公正,于是可能求助于犯罪手段去夺回他们认为属于自己应得的财富。

?城市化理论: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紊乱,居民相互疏远、失业、离婚率增高等,与犯罪率的高低有关。 ?(六)标签理论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 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克尔和利莫特

?主要论点是: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即将贴标签看作是犯罪的原因。 ?所谓贴标签,就是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某些个体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

?标签理论把研究重点从犯罪人转向对犯罪人及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作用的重要他人,转向控制犯罪的机构,探讨这些控制犯罪的机构在促成犯罪方面的作用。

?对社会学原因论的评价:犯罪社会学派着眼于社会客观环境,对社会因素中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个体犯罪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 ?其理论的缺陷:(1)方法论的缺陷(2)世界观的缺陷 ?三、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

?人所以犯罪,主要由于其精神上的缺陷所致。

?如:精神病、病态人格、低能以及其他由中毒所引起的各种精神障碍。 ?(一)病态人格说

?认为病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难以改造的累犯、惯犯中,绝大多数是病态人格者。 ?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乏道德感,反社会性强。 ?(二)低能说 美国戈达德: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智力低

?反对者:伍德沃德:犯罪人的平均智商大约仅低于正常人口的8个百分点 ?登克沃斯基:仅约有2.5%的犯罪人有智能不足现象 ?四、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

?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能,称之为心理原动力 ?心理原动力主要有侵犯性(攻击性)、利欲性、性冲动和权力欲等四种。

?(一)侵犯性说: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是由于人的侵犯性本能突出发展的原因

?(二)利欲性说:人的求生存的需求欲望是犯罪心理的原动力。这种生存需要的欲望,就是利欲心,是人的一种内驱力。 ?违法犯罪行为来源于“不能满足的愿望和欲求”

?(三)性冲动说:性冲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唯一根源,是一切犯罪的原动力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性的能力的“力必多”(libido)是人的一切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原动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