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 下载本文

①其出发点是:

A儿童身心发展有其自然的顺序,就是从简单到复杂。

B简化初等教育方法,使每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不需要别人帮助就能教自己的孩子。 ②他总结德、智、体方面的要素为;

A智育最基本的要素是数目、形状、语言,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与语文; B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 C德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对母亲的爱;

(5)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①首先培养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测量能力、说话能力。 ②然后学习曲线、圆形和椭圆形等。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裴斯泰洛齐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一思想。

①新庄“贫儿之家”时期,初步实验,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间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②斯坦兹孤儿院时期,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时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 (7)对裴的评价:

①根据要素主义和教育心理化的要求,研究了小学学科教学法的方法,奠定了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被誉为是“小学学科教学法奠基人”;

②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手工业时代对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时代性质未能找到真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其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的创始人”。 (1)教育实践活动:

①在瑞士期间,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相识,参观了他的布格多夫学校,受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化”观点的影响;

②1809年,他赴哥尼斯堡大学继康德后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 ③于1810年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师范研究所和附属实验学校; (2)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29

①伦理学,五种道德观念,即:

A内心自由,只能使人决定行为的方向,还不能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 B完善,指人调节意志、做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C仁慈,指“绝对的善”,使自己的意志和他人的意志相一致。 D正义,即“守法”,避免冲突,自愿达成协议或通过法律解决冲突。 E公平或报偿,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前两种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的,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 ②心理学,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

①主要研究统觉、兴趣、注意;统觉就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统觉的条件是兴趣。

②把人全部的心理活动看作是各种观念的活动,认为观念的联合或斗争是心理学的基础。他提出观念是人的大脑和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念体系是新旧观念联合或斗争的产物。

③把这种观念及其统觉论应用于教育中,就是要说明教育是通过感觉经验的作用使学生不断的掌握新知识。

(3)管理论: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方面:

①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训育可分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阶段;训育方法有限制、赞许(奖励)、责备、惩罚、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等;

②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4)教学论:

①教育性教学原则。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视知识增长和品德提高的同步运动,未意识到德育和智育的相对独立性;

②教学四阶段(明了或清晰、联想或联合、系统、方法);

③德育论-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即道德教育的目的); (5)道德教育理论

①教育的目的。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A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B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的,即道德。 ②教育性教学原则。是指通过教学开进行教育的原则。

A他认为知识与道德之间有直接的内在联系。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B其局限性是把教学完全等同于教育,具有严重的机械化倾向。

30

③儿童管理和训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秩序,使教学更好地进行。认为教育过程应有一定的顺序,包括管理、教学和训育。

A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儿童心中“创造一种秩序”,为以后的教学和训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管理处于最前。

B训育主要是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他把训育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道德判断是基础,其必须转化为热情,才能把道德化为性格。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等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以此行动。道德自制是对自我的认识。 (6)课程理论:

①经验、兴趣与课程-兴趣分为经验和同情两类,经验课程有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课程,同情课程有社会的、同情的、宗教的课程;

②统觉与课程-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相关就是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就是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

③儿童发展与课程-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故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要按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相应阶段取得的文化成果来安排课程(婴儿期要加强身体养护,幼儿期要学习《荷马史诗》以发展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要学习历史和数学发展理性); (6)赫尔巴特的思想的传播:

①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重要代表。 ②作为传统教育的拥护者,强调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

③其理论的不足性在于充满思辨和哲学色彩,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幼儿教育之父”。代表作有《人的教育》。 (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①统一的原则。即世界事物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然,认识人性而逐渐认识上帝。

②顺应自然的原则。人性是善德,上帝是人性的本原,按上帝的精神作用和人的完美性来说,教育和训练的最初标志必然是顺应自然的,这里的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自然,一是指儿童的天性。

③发展的原则,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即对立与调和,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 ④创造的原则,从统一的原则出发,人应该像上帝进行创造。 (2)幼儿园教育理论:

①幼儿园工作意义与任务,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其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

31

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准备;

②幼儿园教育方法:自我活动或自动性和社会参与;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社会参与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 (3)幼儿园课程:

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究; 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

① 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 ② 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

③ 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恩物和作业是相互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①恩物是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是自然的象征,其教育教育价值在于帮助儿童逐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

;②恩物的条件是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有趣、透明的观念;

③作业与恩物的关系在于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恩物是活动的材料;恩物是确定的,而作业是变化的;恩物在前,作业在后;恩物主要用于发现和模仿,作业主要用于接受和创造; 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①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仅仅从人性论出发,认为只有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科学地解释资本主义教育的弊端;

②关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肯定了他们对于教育和环境的作用的高度重视,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将人视为环境的消极产物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欧文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③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基于人性论的空想成分,而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④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未揭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他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2)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①社会或社会关系决定教育,教育受社会关系制约,并为社会服务,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历史性,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