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 下载本文

者为基础课程。“七艺”成为中世纪最主要的教学科目。 ①文法,是一门科学,使人学会理解诗人和历史学家的作品。 ②修辞,是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艺术。

③辩证法,是理解科学,使我们很好的思考、下定义。 ④算术,是计算,关于数的科学。

⑤几何学,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形式,也是哲学家常用的论证方式。 ⑥天文学,关于天穹星体的科学。

⑦音乐,是关于音调中呗感觉的音程的科学。

“七艺”课程加入了着神学内容,学习七艺是为了日后的学习神学打基础。 3.基督教的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神学世界观、人生观、知识观、目的论等;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教育内容以“七艺”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教育机构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者贵族宫廷中,教育目的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教育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 封建教育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由于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政教合一的特点,宫廷教育自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骑士教育:

(1)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2)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

②侍童教育,学习骑士“七艺”(7至14、15岁) ③侍从教育,侍奉领主,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

(3)骑士教育以军事教育、封建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统治阶级的思想,轻视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

(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 (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 (3)东方文化的影响。 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

①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 ②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

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标是进行职业培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

9

①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

②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 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制度化、国际性、独立性、流动性、宗教性。

①国际性,从组织形式上看,中世纪大学起初是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织而成的团体,后来,大学的师生来自各地,超越了特定的国家和民族,具有一定的国际性。

②独立性,中世纪大学最初形成时就表现出自制的特点,教学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

③从领导体制看,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南欧大学等大都是如此,后者有教师主管校务,北欧大学大都如此。

④从课程上来说,大学的课程并不固定,13世纪后课程趋于统一,文科学制一般为6年属大学预科性质。 ⑤中世纪大学已经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满学分,可以得到“硕士”“博士”学位。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 2. 城市学校的特点:不是一所学校的总称,而是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它是适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的世俗性学校。

(1)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城市学校的归属来看,尽管它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它基本上属于世俗的性质。这就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

(2)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这扩大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城市学校,尤其是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都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这完全用拉丁语讲授的教会学校形成鲜明的对比。 (3)从培养目标来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尽管它曾经遇到教会的多方面反对和阻挠,但仍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到了15世纪,西欧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廷的教育

1.教育概况:分为世俗教育和教会教育。

10

世俗教育:世俗教育比较发达,因为存在着统一的中央世俗政权。

(1)初等教育以私定初等学校为主,招收6-12岁儿童; (2)中等教育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为古典文学;

(3)高等教育中最著名的是425年建立的君士坦丁堡大学; (4)宫廷教育和府邸教育

(5)教会比较重视教育,教会学校有隐修院和座堂学校两种; 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1)世俗文化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和对立斗争;

(2)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起到了传播和保存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作用; (3)世俗教育体系得到发展;

(4)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影响。

(5)对于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作用,对欧洲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阿拉伯的教育

1.教育概况:强烈的世俗性。

学校种类:(1)昆它布。简陋的初等教育,教师在家中收取少量学生,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兰经》; (2)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培养未来的封建帝国的统治者;

(3)学馆。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但比宫廷学校程度要低,相当于中等教育,是私人讲学的的一种形式; (4)清真寺。既是宗教的场所,又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除了附设昆它布对儿童进行教育外,还传授高深知识;

(5)图书馆,即藏书又培养学生,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

(6)尼采米亚大学。塞尔柱帝国时期,尼采姆在巴格达创建的高等专科学校;

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白手起家,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教育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 其特点在于:

①尊师重教,主张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神学与实用科学并存; ③多方筹集资金,以保证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 ④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 影响:

①由于开明和文化教育政策和尊师重教,鼓励学术研究的政策,使得阿拉伯的教育发展迅速,在文化科学

11

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方面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其保存下来的希腊典籍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西欧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③阿拉伯在教育上实行文明开化的政策,广泛地吸收被占领地区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教育体系。他们在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 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1)特点为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代表人物为维多利诺(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弗吉里奥(最推崇三门科目:历史、伦理学,雄辩术)、格里诺等,弗吉里奥是最早提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

(2)维多利诺把学校变为“快乐之家”的教育实践包括如下特点:主张通才教育,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强调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和宗教信仰的养成。 ①学校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 ②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 ③要求学校具有优美的环境; ④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气氛; ⑤注重启发诱导,讲求兴趣; ⑥反对体罚、压制;

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特点为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代表人物:①维夫斯《知识论》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彻底的教育书籍,

②莫尔《乌托邦》,A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B实行多方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C重视直观的教学,重视发展理性。

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和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1)共同点:①古典科目构成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整体。

②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练习,重视治人治世之学,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至于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学的研究尚未受到重视。

③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族语言教学,本族语言在教育中地位甚低。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