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鉴赏 下载本文

8、《苏武庙》①晚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②,陇上羊归塞草烟③。 回日楼台非甲帐④,去时冠剑是丁年⑤。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⑥。

●注解: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天下奇珍为甲帐,次第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译文:当年苏武见到汉使无比激动感慨,如今我面对苏武庙前的高树心绪茫茫。羁留北海音书断绝,云边看不见飞雁(喻,书信)的踪迹只有胡天的明月可以看得见,从陇上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到汉朝,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出使匈奴时戴冠佩剑,正是壮年。武帝已死葬于茂陵,看不见封侯印,空向着秋水痛哭逝去的年华。 赏析:这首诗就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后追思怀古之作。赞颂了苏武忠君爱国的精神及崇国的民族气节,并讥讽了汉武帝的负德,封赏不公。

●鉴赏:首句 “魂销”显示其爱国精神。是苏武生前事迹的特写。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

“云边雁断”写流放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写苏武思国的心境。“陇上羊归”句则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结尾二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说苏武归汉后,倍加怀念汉武帝,因为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寝居茂陵作古,不能亲眼见他完节归来,表彰其爱国赤心。这样就使他更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叹。

5

●作者: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9、《小重山●端午》●元●舒頔(dí,美好,用于人名)●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翻译:一到端午,人们就忙着准备绿色的艾蒿和香蒲,家家户户儿女团圆,庆祝端阳节,手臂上还缠绕上五彩丝绦。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我却空自惆怅,人们都忙着过喜庆的端午,谁还凭吊沅水湘水?谁还记得爱国诗人屈原呢? 往事就不要再费思量了。千百年来屈原的忠贞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我读罢《离骚》,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没有人理解,我一个人呆呆的惆怅,不觉已是夕阳满树,一地阴凉。

●作者:舒頔。字道原,生于1304,死于1377年,处于元明之际,入明屡召不出,终老于家,可以看出舒頔和元朝的情感联系很深。

●赏析: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

“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10、《清溪行》●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1)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2)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3)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4)

●注释:(1)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 诸:众多,许多。 (2)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3)度:飞过。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上面常有字画。 (4)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背景: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后李白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

6

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翻译:我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只有清溪的水色给我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区别其它水泽的地方。新安江,你历来水色清澈,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 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顿时就产生了人在明镜中,鸟在屏风里的错觉。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我听来,就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

●赏析: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生活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这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因受谗言被迫离开京城,漫游各地。安史之乱爆发,为了平叛,入永王李军幕;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

夜郎。遇赦东归,投靠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

11、《小松》●晚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翻译:它刚刚出土时,被周边的杂草深深地掩盖着,尽管不被人识,它依然表现出了自强不息、不畏困苦的“刺头”品格。

慢慢地它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高出一筹。当今世人不知小树胸怀凌云志的良材,直到它长成参天大树后才称赞与接纳。

赏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长的托物讽喻诗。三四句的议论,既是一种讽刺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其弱小的时候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

●作者: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1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翻译: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

7

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

●赏析: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13、《早行》·唐·温庭筠·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

●翻译:早早的上路,身穿兽毛编制的衣服人觉得寒冷。黎明之前四遭昏暗,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显得格外明亮。 正做着梦,马蹄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清脆响声。远处稻田里传来虫子的鸣叫声。 ●赏析: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14、《早寒有怀》唐朝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释:1. 木落:树叶飘零。

2. 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3. 遥隔: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4. 迷津: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津:渡口。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 5. 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翻译: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我如一叶孤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我想找人问一问。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