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下载本文

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里的文化造就了这里人们特殊的文化心理和性格气质。他们质朴善良,勤劳朴实,强悍豪爽。《人生》中的巧珍可以说是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美丽大方,善良宽容,坚强朴实,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大胆的向农村青年高加林表白自己的爱情,并以农村女性的温柔体贴去全心的爱他。虽然最终高加林抛弃了她,但她并没有怨恨他,而是更加坚强的生活着。在高加林被遣回村时,她毅然阻止了姐姐向加林报复,还向姐姐的公公高明楼说情让给加林安排一份工作。这是多么宽厚深沉的爱。传统道德中的人性美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顺爷爷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典型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一辈子在土地上辛勤劳作,朴实豁达,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虽然他没有多少文化,但却以饱经世事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影响着包括高加林在内的农村青年。他身上体现出了在土地上勤劳耕作的老一辈农民朴实忠厚的黄土文化精神和浓厚的乡情。孙玉厚老人赡养母亲,供养弟弟,抚养儿女,无怨无悔的付出,不求回报,这也正体现了传统伦理中亲情的厚重。在高加林被遣回村时,当他担心乡里人会厌恶他时,出乎意料的是“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很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乡亲们的安慰让加林感动,“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他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他,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作者借高加林之口表现了农民身上那种诚挚,宽容,善良的浓浓的乡情美。《在困难的日子里》中, 马健强考上了县中,但家庭的困顿使他面临辍学的危机,此时,乡亲们给了他物质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安慰。尽管“全村人都饿的浮肿,仍然把自己那一点救命粮分出一升半碗来,纷纷端到我家里,那几个白胡子爷爷竟然把孙儿们孝敬他们的几个玉米馍,也颤巍巍的塞进我的衣袋里。”乡村农民那种朴实,善良,互助的美德在路遥笔下得到深刻的体现。正如路遥借马建强之口所说“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友爱,生活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延续到了现在??”。

孙少安和孙少平是路遥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少安是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同样,传统美德在他身上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他从懂事起就明白了要帮助父亲挑起家庭的重担,他对家人相濡以沫的爱在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而从来没有怨言。并总是以真挚的爱为家人付出。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于人伦以及传统美德的深切思考。除了对家人的爱,他也同样真诚的为乡邻着想,在他开办砖厂率先开办乡镇企业,物质上得到充裕之后,并没有忘记乡邻,他把村子里闲散的劳动力接纳到自己的砖厂,为他们解决了物质上的困境。他继承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淳朴善良,勤劳厚重,也体现了他敢于创新的精神。孙少平是新的农村知识分子形象,他从一个忍饥挨饿的学生到乡村教师,再到揽工汉,最后成为了煤矿工人。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作者体现了他积极进取,不断的超越苦难,坚定的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奋斗精神。他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也是众多黄土地人们所共有的。这一系列人物的塑造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劳苦大众的热爱和理解,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他们那艰辛曲折的生活的同情。路遥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以往文学中简单的好人坏人之分的方式,他作品中的人物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更多的是一种“分不清是好是坏的”1人物。即使是马占胜,田福堂,王满银这类反面人物身上也有着人性美。这也是路遥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2对黄土地的深情赞美

正是贫瘠的黄土地给予了路遥精神上的动力与灵感。因此,他给予黄土地以深情的赞美。《平凡的世界》扉页上就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可见,他与黄土地在心灵上的深厚情感。他笔下的黄土地总是博大,厚重又充满了苍凉。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中,有一段关于描写土地的震撼人心灵的文字:“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就是在这大自然无数的黄色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那一条‘褶皱’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的叫你不可思议,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挂面一般串联着一个接一个的村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这块土地的古老,博大,厚重,更可以体会到这里的偏僻,落后和贫瘠。你难以想象在那漫长的年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存状况是如何的艰辛。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同苦难顽强抗争的精神,他们的宽容厚重以及非凡的承受力。作者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黄土地以及这里生活的人们。他通过对古老苍凉的黄土高原的抒写来体现对乡民们的深刻理解与热爱。正如赵学勇所说“路遥的乡恋,其始发点都不是对故乡自然景观简单的赞颂,而是由故乡景物和童年记忆凝结成的精神氛围,是由别离勾连出的惆怅苦恋。其中土地、家庭和亲人是乡恋情结最富有吸引力的磁场”2。

在《人生》结尾,作者借德顺爷之口,来表达对黄土地的赞美与热爱:“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这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从这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深刻的表现了出来。对土地的礼赞始终伴随着作者的小说。在《平凡的世界》中,以孙少平之口来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既有对厚重的黄土地的深情礼赞又有对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深沉的挚爱。《在困难的日子》中,路遥借逃荒妇女之口表达了自己对黄土地难以割舍的感情:“再说母土是热的,就是死,也要死在本乡田地呀!”。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过“故乡,又回到了你的怀抱,每次走近你,就是走近母亲,你的一切都让人亲切和踏实,内心不由泛起一缕希望的光芒,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不会感到走投无路。故乡,多么好,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故乡是不可思议的。在这个创造了你生命的地方,会包容你的一切不幸与苦难。就是生命消失,能和故乡融为一体,也是人最后的一个夙愿。”3故乡是路遥精神的依靠,是永远不能抹去的依恋。

作者总是通过对黄土地的赞美来表达对土地上生存的人们的热爱与敬重。路遥的作品大都是以黄土高原为背景,表现黄土地的厚重,博大,坚实。进而体现人们生存的艰辛及命运的凄惶。 2.3 对乡土的怀恋与告别

1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470页 2

赵学勇:《路遥的乡土情结》,《路遥研究资料》 ,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2页 3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在路遥的作品中,男性与女性都向乡村伸出了告别的手势,其中女性对乡村的告别大多是毅然决然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过多的对她们告别时的矛盾心理做以详细书写。但对于男性,这种告别就有了太多的负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离开乡村把繁重的体力劳动丢给了父母,这其中就包含着对乡土的歉意。

男性的告别在一定意义上预示着“根”的遗失,“失去故乡”通常都是男性的事,因此这种告别就有了断裂的意思。因此,在路遥的作品中,大部分男性都是既依恋传统又渴望现代的。一方面因为渴望城市及其现代文化,迫使他们一次次向城市进发;另一方面又因为依恋传统让他们一再回望,最终他们在亦步亦趋中走向城市。

对乡土的怀恋与告别似乎是一种矛盾,这是路遥对于乡土的一种矛盾心态,他依恋黄土地,却要告别黄土地去追求城市的文明与进步。他曾经这样说:“当历史需要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的告别还是无情的斩断?”1不言而喻的,路遥选择了告别。他并不排斥城市的文明及进步,相反对城市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渴望,因此,《人生》中高加林的返乡并不能说是回归乡村,而是作者为表达对乡村依恋的一次回眸,一次与黄土地的告别。这是作者在对现代文明肯定的同时,颂扬传统文化。高加林的被迫返乡反而突出了对城市渴望的真实存在。农民进城失败表现出作者对故土的依恋,这是一种出发前与黄土地的拥抱。在之后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就体现出了一种决然。告别的决心越大,怀恋的感觉就越强烈,对传统文化的颂扬只是铺垫,与黄土地的告别才是真正的主题。

告别与怀恋是路遥对乡土的感情的一种有意识的平衡,在《平凡的世界》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孙少安拒绝田润叶的爱,回到乡村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眷顾,而另一方面,孙少平无视前途渺茫执意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孙少平与乡村的告别是空间上与思想观念上的,而孙少安与乡村的告别是思想观念上的,他并没有完全告别农村生活。由此可以看出路遥对乡土的矛盾心理,怀恋与告别共同存在在他的作品中的。

三 对乡村现状的思考

路遥作为生活在黄土地上的怀有赤子之心的乡土作家,他的创作使命除了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更多的是对故土现状的思考 3.1.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

路遥对土地及农民的深厚的情感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但是,他又能以理性的眼光站在时代与历史的角度去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动摇了自然经济的地位,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时代的冲击。传统封闭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旧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传统思想方式与现代思想观念,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剧烈冲突,路遥能冷静而敏锐的把握当代剧烈的社会冲突,通过作品来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农村一直以来都处在城市的绝对优势之下,农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别。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并且人为地将城乡之间隔

1

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离开来,城乡户籍制度严格地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使得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贫困落后的局面。

路遥能深刻的看到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的这种巨大的差距。在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他的作品多以城乡差别为背景,描写这一地带的农民及农村知识青年的徘徊苦闷以及遭受的挫折失败,揭示在这一封闭的社会结构中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冲突。《人生》中,巧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她身上有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是大多数男性心目中的贤妻良母的典型。但是在与现代知识青年高加林的爱情中,她只能在感情上和生活上给予他体贴,在精神上却不能满足高加林 的需要,她所能说的只是母猪下了几只猪娃。黄亚萍是城市现代文化的代表,有思想,有文化。她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爱好和人生志趣,他们能在精神上产生共鸣。相比之下,巧珍的文化劣势就体现出来了。她们之间文化身份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也正体现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别。也因此,城市对于高加林更具有吸引力。然而,“高加林在决定对黄亚萍与巧珍的取舍中,心中卷起了强烈的情感风暴”1。这时,高加林也是极其矛盾的,他对背叛巧珍有着负罪感和内疚心理,又想摆脱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进入城市。二者在他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也体现了路遥思想深处的矛盾:他热爱这古老的土地以及这里善良淳朴的人民,然而农村的愚昧落后又使他要走出农村,去感受城市文明,“于是就产生了诗意的赞美和行动上的乖离的奇异现象”2。走出农村是当时也是现在众多农村青年的理想。因为毕竟“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3农村的落后贫困是现实存在的,而城市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现代文明对于农村青年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他说“作为农民血统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关注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到达彼岸的大欢乐。”4对乡土及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始终伴随着他的创作,他是真正思考乡村现实的作家。 3.2.对现代文明的肯定

路遥打破了以往文学中的固守土地的观念,他是在恋土的基础上更渴望城市文明,对于农民渴望进城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十七年文学对于回归乡土,在土地上劳作的行为给予赞扬,而认为走出农村,进入城市的行为是一种忘本叛家,好逸恶劳的行为,而路遥突破了这种传统的农本思想模式。“他的大多数作品事实上展现的恰恰是一代人离开土地的历史进程,而不是相反。‘离开土地’在这里并不仅仅具体指人物离开农村的社区生活,他是‘离土不离乡’,而包含着多重意义。既指从农村原有的封闭自然经济结构中剥离出来,也指从农村残存宗法色彩浓厚的社会结构中剥离出来,指从农村传统的文化氛围的笼罩下剥离出

来??”5。在《人生》中,他肯定了高加林渴望进城的人生选择与奋斗历程。高加林虽然生活在农村,在黄土地上长大,对这黄土地和这里浓厚美好的乡情也充满了留恋与热爱。但是随着眼界的开阔和和文化知识的熏陶,他身上的乡土味就逐渐的被冲淡了,他能深刻的体会到黄土地的闭塞和落后,以及很多不文明的

1

宗元:《三足鼎立的艺术奇观—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的平行比较》,《 路遥研究资料》 ,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488页 2

李继凯:《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 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64页 3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07页 4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18页

5

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 路遥研究资料》 ,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