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 晚唐 《少年行》 王维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新丰美酒斗十千 一上高楼万里愁 咸阳游侠多少年 蒹葭杨柳似汀洲 相逢意气为君饮 溪云初起日沈阁 系马高楼垂柳边 山雨欲来风满楼美感也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
《后汉书》记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楚灵王偏好腰细的女子,宫中女子为争宠而饿死。楚灵王修筑章华宫,供后妃居住,章华宫又被称为细腰宫。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一小姐,脚小得不能走路,行动要靠人抱,所以称为抱小姐。
第四章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美学史上的几种看法: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客观说”: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主观说”: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实践美学”: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意象说: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朱光潜:《谈美》:“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艺术化过,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中国古人的“美在意象”:
孔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庄子: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叶燮:“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天地之生是山水
也,其幽远奇险,天地亦不能一一自剖其妙,自有此人之耳目手足一历之,而山水之妙始泄。” 王夫之:“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
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
西方哲人的“美在意象”:黑格尔
“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17
“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例如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其中有小溪蜿蜒地流着,一望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气象,以及星空的肃穆而庄严的气象就是属于这一类。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
西方哲人的“美在意象”:车尔尼雪夫斯基 “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太阳和日光之所以美得可爱,也就因为它们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源泉,同时也因为日光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他体内器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自然美是什么?
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自然美是审美意象 宗白华:“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郑板桥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1. 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2. 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3.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肯定美学”的观点:
哈 格 若 夫: “自然是美的,而且不具备任何负面的审美价值。”
“自然总是美的,自然从来都不丑。”
车尔尼雪夫斯基:“人生中美丽动人的瞬间也总是到处都有。无论如何,人不能抱怨那种瞬间的稀少,因为他的生活充满美和伟大事物到什么程度,全以他自己为转移。”
中国古典美学的观点: 叶 燮:“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袁 枚:“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辞。” 脂砚斋:“天地间无一物不是妙物,无一物不可成文,但在人意舍取耳。”
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自然物的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赫特纳:“几百年来,阿尔卑斯山只是一个可怖的对象,到18世纪末时才为人们所赞叹。再晚些时候,又揭开了原野和海的美。也许可以一般地说,随着文化的进步,特别是有了城
18
市文化,对于文明风光的美的评价就降低了。而过去完全不被重视的荒野的自然美却慢慢进入人们的意识中。”
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肯定美学”:自然美的领域无等级分别 伽德洛维奇:“如果我们希望摆脱价值判断的束缚而面对自然本身,我们不仅要有解经济化的自然,而且需要解道德化、解科学化和解审美化(de-aestheticize)的自然,一句话,解人化(de-humanize)的自然。”
“意象说”:美不是自然物的客观物理属性,美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契合而形成的意象世界,因而它必然受历史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影响,必然包含审美的价值内涵。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罗斯金:“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得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黑格尔:“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 美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是由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又是人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的显现。 自然美是“胸中之竹”,艺术美就是“手中之竹”。它们都有赖于人的意识的发现、照亮和创造。就它们都是意象世界,都离不开人的创造,都显现真实的存在这一点来说,它们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照,是无所谓美的。” 三、自然美的发现
美是历史的产物,对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 在西方,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PK 在中国,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相似,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大解放的一个时代。
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种欣赏自然美的能力通常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现的结果,而它的起源是不容易被察觉的,因为在它表现在诗歌和绘画中并因此使人意识到以前可能早就有这种模糊的感觉存在。”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人们到外边,欣赏高山、大海、汹涌的河流和广阔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这时他们会忘掉了自己。”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
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关、董、巨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宗白华
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世说新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19
空潭写春 古镜照神 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 “王羲之的《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显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宗白华 自然美欣赏的三阶段: 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一)致用
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狩猎时代的原始人洞穴壁画//狩猎时代的欧洲和中国原始人岩刻) 普列汉诺夫:原始人不用花来装饰自己,他们只对动物有美感。 格罗塞:从动物装璜到植物装璜,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 (中国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朱光潜:在起源阶段,美与用总是统一的。猎人在所住岩洞里画他们所获得的猎物,一则是庆功,一则是研究猎物形态,增进狩猎的技能和知识。 (二)比 德
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
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 明代《神奇秘谱》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巍巍泰山,汤汤流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比德”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附人的德行。然而,“比德”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们的功利相脱离,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橘颂》是著名的比德篇章,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 (三)畅 神
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