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万物一体本是人生的家园,人本植根于万物一体之中。只是由于人执着于自我而不能超越自我,执着于当前在场的东西而不能超出其界限,人才不能投身于大全(无尽的整体)之中,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家园。”(《哲学导论》)
陆象山:“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荷尔德林:“何处是人类/高深莫测的归宿?” 诺瓦利斯:“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3,真、善、美的统一 意象世界的“美”:情景交融 意象世界的“真”:有意味、有情趣的生活世界(人生),这是存在的本来面貌,即中国人说的“自然”。这是“真”,但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
意象世界的“善”:爱的体验,感恩的体验,激励我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情操,激励我们去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几派不同的主张,但都是采取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主客关系,又叫“主客二分”,用公式来表达,就是“主体―客体”结构)
“主体―客体”结构的特征: ①外在性。②对象性。③认识桥梁性。 张世英:“审美意识根本不管什么外在于人的对象,根本不是认识,因此,它也根本不问对方‘是什么’。实际上,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就是合而为一的关系,就像王阳明说的,无人心则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则无人心,人心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融为一体,不可‘间隔’。”(《哲学导论》)
“主体―客体 ”vs “人―世界”
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人―世界”的结构
“人―世界”关系的特征:①内在性。②非对象性。③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西方哲学家论体验:
伽达默尔:“体验”这个概念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概念化的。“体验”的德语原文(Erlebnis)是“经历”(erleben)的名词化,而“经历” 又是生命、生存、生活(leben)的动词化。因此,“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联的经历。
王夫之从印度因明学中引进“现量”的概念,用来说明美感(审美活动)的性质: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现量”vs“比量”“非量) 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禅宗: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曰:“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曰:“不将境示人。” 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五灯会元》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伽达默尔:“一种审美体验总是包含着某个无限整体的经验。” 朱光潜:“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9
宗白华:“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 王夫之:“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文赋》) 美感体验 认识 与人的生命、人生紧密相连的经验 孤立的研究对象世界 当下直接的经验 抽象的概念认识 瞬间直觉到一个整体 在逻辑思维中把握事物的整体 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华奕照耀,动人无际” 限定的抽象理论是灰色的概念体系 的 二、审美态度
审美心胸: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木材商 植物学家 画家 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1)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 “距离”含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方面。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其实究竟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幻象呢?一条路还是自有本来面目,还是只是到某银行或某商店去的指路标呢?这个世界还是有内在的价值,还是只是人的工具和障碍呢?”
丰子恺:“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 (2)空间距离 (3)、时间距离产生美 回忆,“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袁枚,“钱塘苏小是乡亲” (4)、起源:审美无功利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
审美不涉利害——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判断力批判》 区分了美感和快感 :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 (5)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
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 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 后世的其他说法:“平常心”(禅宗) “童心”(李贽和袁宏道) “闲”(程颢) 三、美感与移情
朱光潜:“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10
立普斯的“移情说”:“正如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喜,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我在我的活动里面感到欣喜或幸福。”
“审美快感的特征从此可以界定了。这种特征就在于此:审美的快感是对于一种对象的欣赏,这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或则换个方式说,它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 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实质:主客融合,物我同一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由我及物—把我的感情移注于物,由物及我—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朱光潜)
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第一,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第二,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谷鲁斯的“内模仿说”
所谓“内模仿”,就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知觉有一种模仿,这种模仿不一定实现为筋肉动作,它可以隐藏在内部,只有某种运动的冲动,所以称为“内模仿”。
汤姆生在观照花瓶时的反应:“双眼盯着瓶底,双足就压在地上。接着随着瓶底向上提起,她自己的身体也向上提起,随着瓶体上端展宽的瓶口的向下压力,自己也微微感觉到头部的向下压力,??有一套完整的平均分布的身体适应活动伴随着对瓶的观照。”
——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体方严正大、雄浑拙朴、大气磅礴,世称颜体,在书法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品:《多宝塔感应碑》、《大唐中兴颂》、《颜家庙碑》。
黄山谷:“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
苏轼:“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筋柳骨”。字体方圆兼施,平正精确,挺拔清朗,世称‘柳体“。
作品:《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功德碑》。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年十四,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他作为南宋遗逸而仕元朝,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史满天下”。死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字体秀媚圆润,袅娜轻盈。《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四、美感与快感
我们每个人大概都可以回想起一些享受美味的经验,与美感的享受无殊。有一年夏天,在比利牛斯山里旅行大倦之后,我碰见一个牧羊人,向他索乳,他就跑到屋里取了一瓶来。屋旁有一小溪流过,乳瓶就浸在那溪里,浸得透凉象冰一样。我饮这鲜乳时好像全山峰的香气都放在里面,每口味道都好,使我如起死回生,我当时所感到那一串感觉,不是“愉快”两字可以形容的。这好像是一部田园交响曲,不是耳里听来而从舌头尝来。顾约《现代美学问题》 四、美感与快感:“香”的美感 吉卜林:“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
11
朱良志:“园林家说,香是园之魂。”“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玉兰亭’、‘远香堂’,又有所谓香洲、香影廊,等等,就是在香上做文章。”
“暗香浮动月黄昏” “客去茶香余舌本”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 四、美感与快感:嗅觉和触觉的美感 索尔·尚伯格:“触觉比语言和情感交流要强烈十倍。” 海伦·凯勒:“我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人仅仅通过触摸就发现了成百使我感兴趣的东西。” “对我来说,季节变换的华丽场面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永无止境的戏剧,它的
情节从我的手指尖上涌流而过。”
伊朗的电影《天堂的颜色》:一位名叫墨曼的盲童回到家乡,他的妹妹陪他来到一片开满野花的原野,他用他的双手抚摩这些野花,浸沉在极大的审美愉快之中。 四、美感与快感:“食”、“色”的美感 福柯:古希腊人的“愉悦”(aphvodisia)的概念,主要就体现为性欲快感的满足。但是,人类的性爱,人类的性的欲望和快感,并不是单纯的生物性的本能,它包含有精神的、文化的层面。性爱必然包含有精神的、文化的内涵,必然超越单纯的性欲快感,而升华为身与心、灵与肉、情与欲融为一体的享受。
罗洛·梅:“性欲” → “爱欲”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马斯洛:“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
在高峰体验中:1、人有一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2、体验或对象倾向于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单位,超然独立于任何关系、任何实用性、任何目的之外。3、存在认知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普通认知的情况下,反复地看就会使对象显得越来越空虚,看的时间越长,看到的东西越少。4、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时间如风驰电掣般飞逝而过。5、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6、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7、高峰体验的欢悦:“有一种凯旋的特性,有时也许具有解脱的性质。它既是成熟的又是童真的。”8、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
高峰体验的意义:“经历高峰体验后的普遍后果是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尤如信徒对于上帝,以及普通人对于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世界、对于曾有助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可以成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等反应。”“这种感恩之情常常表现为一种拥抱一切的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它促使人产生一种‘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甚至一种责任感。”“他更真实地成为他自己,更完全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的核心,更完全地具有人性”。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右脑 纯粹的“生存”(欢图像理解力 欣、信仰、爱情、爱美、和谐等等感情) 隐喻能力 (比方、类比、讽喻、寓言和谚语等) 欣赏音乐 “同时性”(把视觉空间中的各种关系,通过直觉连成一个整体) 时间感”(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条路线发展工艺、战略、语言、逻辑和算术) 左脑 行动(采摘果实、文字理解力 抽象思维 投掷标枪和制造(依靠因果关系工具) 的逻辑推理) 数字意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