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初的文学创作是无功利的,又是有功利的 2、 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 3、 是情感的,又是认识的 文学文本与讯息文本的区别: 参照系 用途 结构 文学文本 虚构的情景 非实用,满足人们审美需要 通过适当增加文本的不确定性而留给接受者联想、想象、意象、意会等参与制造的机会,给予的不完全是精确的信息 其符号或用语与意义的关系水乳交融,因而舍符号或用语则不得其解 交流渠道 交流过程 除了文字这条信道,还有一条看不见的情感的传播信道 通过提供形式上完整的文本,激发接受者的审美情趣,是形象性信息的再创造或直接感知 文学叙事的六个母题 1、 寻宝 2、 灾变 3、 死亡 4、 情欲 5、 英雄 6、 撒旦
第一文本:作品只是作家创作的文艺作品
第二文本:被读者映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情感和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 区分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目的是强调文艺传播过程中读者与作品的交流
讯息文本 具体的,现实的或历史的,真实的 实用,说明一定问题,达到某一目的而发出,具有说服性质 通过多方面的说明或连续报道,给予接受者精确的信息,以达到说服或说明的目的(连贯 逻辑性) 采用的符号或概念与意义相对松弛,可以根据接收者的情况改换,以便理解 信道只有一条,传播者与接受者必须具有共同的能够用于交流的编码 不断提供信息和逻辑的编织信息,在接受者那里累积,用于认识变化着的现实世界,是信息确认再收集的过程 第七章
文化的理解
1、 文化作为社会遗产为人类所特有 2、 现实的人后天习得文化
3、 既定的文化是人们行文的无形向导和规范 4、 文化是动态的
文化是一个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象征系统 跨文化传播
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 文化维度 霍夫斯泰德 1、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崇尚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强独立意识,认为个人的权利利益不可侵犯,鼓励个人奋斗成功。此中人一般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追求平等,每个人的存在对世界都有意义且不分高低贵贱。 传播特点:直抒胸臆,简洁明快
集:强调个人利益从属于集体利益,个人溶于集体,不突出。强调合作,讲求集体和谐,不惜压抑个体。 传播特点:曲折婉转,冗长铺垫。 2、 “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
高度:人们对外面的变动胡感觉不舒服,因而以明确的规章制度、礼仪来规避甚至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形式超越了意义
低度:人们乐于接受世界的变动,对不确定的容忍度较强。喜欢新奇刺激,思想多元,不喜欢过多的规则。相机而动 3、 “ 权利距离”的差异
较大:承认权利天然存在,人生而不等,安于自己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权力高度集中,人们看重权利,不同等级界限分明,关系正式
较小:权利并不是不可企及。不同等级界限模糊,权利意识较弱,关系随和 4、 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
男:性别角色比较突出,认为社会由男性主导 女:强调理解关心别人的行为,主张性别平等 分析文化模式的五种价值观向导 克拉克洪 斯托贝尔
向导 人性 人与自然 时间 行动 社会关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主张语言及文化。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思维,而且语言的结构、词汇等决定人的思维、信念、价值观等文化中深层次的东西。
语言不仅是传播的工具,还携带着特定的文化信息。 非语言传播在配合语言传播使用时主要有几种功能: 补充 重复 否定 调节 文化休克 奥伯格
跨文化进行交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 蜜月期 沮丧期 调整期 适应期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1、 认识误区
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因缺乏对异文化的敏感而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从而形成传播障碍。 2、 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以及社会事务的一种简单而固定的看法,是对认识对象的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 3、 文化中心主义
把自己所属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中心,并作为评价其他文化的参照系和标准,用以衡量以文化价值观的优劣高下
跨文化冲突的主要类型
1、 客体冲突 特点是围绕着客体发生有意无意的分歧和误解 2、 关系冲突 人们的行为对彼此的不同意义
3、 权重冲突 “什么是好,是么是不好”的道德判断在不同的文化交锋时发生的冲突 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基本思路
a.承认对方观念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对方身份的合理性 b.把问题具体化
基本为恶 人从属于自然 倾向过去 正在发生 服从权威 价值观和行为 沙俄混合 天人合一 倾向现在 正在变化 集体主义的 基本为善 人是自然的主人 倾向未来 实践 个人主义的 c.表明关心对方的诚意
第八章
传播中五种自然的信息控制 1、 时间的控制
新闻讲求时效性,除了具备新闻价值以外,要符合传媒运作的时空研制的要求 2、 选择的控制
很多事件可能会有多种意义的阐释,记者只能根据自身观察和所处环境,选取一种或几种来制作新闻文本
3、 材料组合框架的控制
对事实素材的业务规范,有利于工作展开,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形成了某种控制。同样的事实内容,经过不同的组合表达的意义有时会迥然不同 4、 话语符号的控制
对事实的选择与组合,还体现在这个方面。 5、 接受信息过程中对新鲜的无形控制
个人因认知结构的引导与限制,主体的选择加工,对外界信息的处理。
第九章
信息异化的诸多表现 1、 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 2、 信息垃圾 3、 信息病毒
后现代传媒观 鲍德里亚
1、 对物的消费聚焦于物的符号意义 2、 传媒已不再是再现真实的工具
3、 世界的意义只是在媒体的符号复制中获得 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 庞金特 1、 媒介是构建的 2、 媒介构建现实
3、 受众选取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 4、 媒介总是蕴含商业动机 5、 媒介包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6、 媒介暗含政治和社会诉求 7、 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连 8、 具有独特的美学形式 表现媒介素养的能力
是碱性的批判能力 带有批判性的实际操作能力 1、 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
2、 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的利用媒介的能力 3、 对媒介机构的生产活动及手中的接受过程的了解 4、 对整个传媒活动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