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根据汽车制动时的整车受力分析(图3.2),并考虑到制动时的轴荷转移,可求得地面对前、后轴车轮的法向反力Z1,Z2为
Z1?hgduG(L2?)Lgdt
hgduGZ2?(L1?)Lgdt (3.5)
式中:G——汽车所受重力; L——汽车轴距;
L1——汽车质心离前轴距离;
L2——汽车质心离后轴距离;
hg——汽车质心高度;
g——重力加速度;
du ——汽车制动减速度。
dt算得 Z1?14501N;Z2?6520N 汽车总的地面制动力为
FB?FB1?FB2?Gdu?Gq (3.6) gdt式中:q(q?du)——制动强度,亦称比减速度或比制动力; gdtFB1,FB2——前后轴车轮的地面制动力。 由式(3.5)、式(3.6)求得前、后轴车轮附着力
hgL2GF?1?(G?FB)??(L2?qhg)?
LLLF?2?(GhgL1G?FB)??(L1?qhg)? (3-7) LLL在此取附着系数??0.7,因此求得F?1?10151N F?2?4564N
上式表明:汽车在附着系数?为任意确定值的路面上制动时,各轴附着力即极限制动力并非为常数,而是制动强度q或总制动力FB的函数。当汽车各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足够时,根据汽车前、后轴的轴荷分配,前、后车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道路附着系
9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数和坡度情况等,制动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三种,即
(1)前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后轮再抱死拖滑; (2)后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前轮再抱死拖滑; (3)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
第(3)种情况的附着条件利用得最好。由式(3.6)、式(3.7)得在任何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前、后车轮同时抱死即前、后轴车轮附着力同时被充分利用的条件是:
Ff1?Ff2?FB1?FB2??G
Ff1/Ff2?FB1/FB2?(L2??hg)/(L1??hg) (3.8)
式中:Ff1——前轴车轮的制动器制动力,Ff1?FB1??Z1;
Ff2——后轴车轮的制动器制动力,Ff2?FB2??Z2; FB1——前轴车轮的地面制动力;
FB2——后轴车轮的地面制动力;
Z1,Z2——地面对前、后轴车轮的法向反力; G——汽车重力;
L1,L2——汽车质心离前、后轴距离;
hg——汽车质心高度。
由式(3.8)知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时,前、后轮制动器的制动力Ff1,Ff2是?的函数。式(3.8)中消去?,得
1?GFf2??2??hg?GL2L?Ff1?(?2Ff1)? (3.9)
Ghg??224hgL式中:L——汽车的轴距。
10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 3.3 某汽车的I曲线和?曲线
将上式绘成以Ff1,Ff2为坐标的曲线,即为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简称I曲线,如图 3. 3所示。如果汽车前、后制动器的制动力Ff1,Ff2能按I曲线的规律分配,则能保证汽车在任何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都能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目前大多数两轴汽车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之比值为一定值,并以前制动Ff1与汽车总制动力Ff之比表明分配的比例,称为汽车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Ff1Ff?Ff1Ff1?Ff2 (3.10)
由于在附着条件所限定的范围内,地面制动力在数值上等于相应的制动周缘力,故?通称为制动力分配系数。 在本设计的商务车中:
由式(3.8)Ff1?FB1??Z1?10151N;Ff2?FB2??Z2?4564N ;
??Ff1Ff?Ff1Ff1?Ff2?0.69
3.2同步附着系数
由式(3.10)可表达为
Ff2Ff1?1??? (3.11)
上式在图 3.3中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是汽车实际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线,简称?线。图中?线与I曲线交于B点, B点处的附着系数?=?0,则称?0为同步附着系数。它是汽车制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由汽车结构参数所决定。 同步附着系数的计算公式是:?0?L??L2。 求得 ?0?0.7 hg对于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为固定比值的汽车,只有在附着系数?等于同步附着系数
?0的路面上,前、后车轮制动器才会同时抱死。当汽车在不同?值的路面上制动时,可
能有以下情况:
(1)当?0,?线位于I曲线下方,制动时总是前轮先抱死。它虽是一种稳定工况,但丧失转向能力。
(2)当?>?0,?线位于I曲线上方,制动时总是后轮先抱死,这时容易发生后轴侧滑使汽车失去方向稳定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