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20150115(1) 下载本文

的本义为“蚕蛹”,与“中空”有关,因此将其归入“语源义用声符字本义承载”。坚持以形声字的本义为判定声符载义方式的出发点。形声字中声符所载之义是参与在该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结合的初始阶段,而不是其引申或假借过程中。汉字意义的发展、演变复杂。在研究声符字载义功能时,不应该把声符字所在的形声字的所有意义都看成是与该声符字的意义有关,也就是说,形声字的假借义、引申义都直接和形声字发生源流关系,而不是跳过形声字,与声符字系联起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严格考察具有同一声符的形声字,确定其本义,再探究声符字在形声字本义中的作用:是否兼示源(载义)功能?以何种方式示源的?不仅系联了声符相同且有共同语源的一组组形声字字族,还考察系联了虽声符字不同但音义皆相同或相近并具有共同来源的同源字。突破汉字形体的限制。

为汉语同源词研究提供基础研究材料。利用声符示源理论,以《说文》“且”“甬”“甫”“巠”“古”“加”“因”“工”等声符字为纲,系联《说文》中的同声符形声字,形成具体的一组组形声字字族,再考察系联虽声符字不同但音义皆相同或相近的同源字,进而构建起一组组的同源词。进一步丰富同源词研究的内容,推动相关研究理论的深化。

推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的深入。形声字的声符可以示源,但声符示源的形声字到底占有多大比例,其特点和类型又是怎样的,要想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就必须做一些具体的字族考证工作。论文尝试考证八个声符字的形声字字族,并对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做一些粗浅地探讨,希望这些能为声符示源的研究提供参考。

对古籍整理和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深入研究也有一定启发意义。古籍整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注释古书。前人注释材料有时歧解纷出,若运用声符示源理论,系联与之同声符的形声字进行排比、归纳,再考察系联虽声符字不同但音义皆相同或相近的同源字,进而构建起一组组的同源词,往往就能确定该字词的确切意义。

二、字族

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一文,指出右文在探寻语根中的作用,为字族研究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他指出:“右文说之异于前人者:(一)右文说为研究一组同从一声母之形声字与其声母在训诂上之关系,较

5

但说形声兼会意者为有系统。(二)所用以解释同声系字之共训,乃归纳声母及形声字中含有最大公约数性的意义而成者,较之仅据声母,望形生训者为近于真实。”①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语源义与形声字”一节,阐述了形声字声符的本质与功能。他认为形声字是尚声文字,我们应该从词的口头形式声韵入手,将声符作为探寻形声字本义的重要线索。②通过实例考察分析,他指出声符字可采用其本义、引申义、通假义、语源义与形符字的本义构成形声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③形声字中的语源义都表现为义素,因为形声字是一种合体字,形符和声符原来的意义都作为义素来参与构词。④一方面,它不像一个义项那样指称对象、范围比较明确,而需要对这个义项进行构成分析才看得清;另一方面,语源义作为义素,它所反映的往往不仅仅是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性状,而是相互联系着的某一些抽象属性或状态。⑤在具有同源关系的形声字族(单音节同源词词族)中,声符所载的意义是共同义,对于这个词族中的每一个词来说,声符的语源义是整个词的意义的核心部分或者说是关键部分。⑥

本章运用以上理论,对分布于《说文》中声符具有示源功能的“且”“甬”“甫”“巠”“古”“加”“因”“工”声字进行分析,将从这些声符字得声的汉字按照语义系联为一个字族,探讨形声字本义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且”族字

《说文·且部》:“且,薦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卜辞中‘且’‘祖’同,‘且’为‘祖’之古体。‘且’或作‘几’,罗振玉以为是神主之形。罗说可信。或根据许慎说是古代祭祀用的陈牲具(放置牲肉的‘几’),备考。总之,‘且’与祭祀祖先有关。”⑦《说文》中许慎是作为形符看的,从语源义⑧角度讲,作为声符字的“且”根据罗说可信。“且”,甲骨文写作立牌位以“祭”,在“

,是牌位的象形。

”上写上已故先人的讳名,即是牌位,表示对“祖”的

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J].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1933:83. ②

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98. ③

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99. ④

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7. ⑤

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1. ⑥

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67. ⑦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94. ⑧

王宁等学者将其命名为“源义素”,仅名称的区别,不妨碍我们的研究。 ⑨

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21.

6

祭祀。①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目的是为了增加幸福。由此可以看出,“且”字的本义与“增加”有关。“增加”是语词所指称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为“且”声所载之义。顺着这一思路,分析了《说文》中从“且”得声的所有汉字共35个,具体分析如下。

,《说文·邑部》:“

,右扶風鄠鄉。从邑,且聲。”朱駿聲通訓定聲:

,鄉名。在鄠縣。”古乡名。

,在今陝西西安府鄠縣。”《廣韻·魚韻》:“

在今陕西省户县。地名,得名由来暂无考,我们不妨推测该地得名与地势凸起有关,参照“曲阜”得名。

助,《说文·力部》:“助,左也。从力,且聲。”《詩·小雅·車攻》:“射夫既同,助我舉柴。”《小爾雅·廣詁》:“助,佐也。”帮助。且与力合在一起,就是增加力量,给力,力上加力,就是帮助的助。帮助,就是有范围性的在规模或力度上增加力量。

伹,《说文·人部》:“伹,拙也。从人,且聲。”段玉裁注:“拙者,不巧也。”《廣雅·釋詁三》:“伹,鈍也。”《皇明纪略》:“唐尉迟敬德,与我朝常遇春俱封鄂国公,谥忠武,盖不伹勇略之,似而功裂亦相侔也。”这一词义用法一直延续到明代。笨拙;迟钝。增加了脑子反应的时间。

阻,《说文·部》:“阻,險也。从,且聲。”《詩·商頌·殷武》:“罙入其阻,裒荆之旅。”孔穎達疏:“深入其險阻之内。”漢班固《西都賦》:“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终南之山。”险要;险要地带。是山和水的组合,与“且”合并,就是阻的本义:山水之隔曰阻。“山巇曰险,水隔曰阻。若泛言则山水通用”。也就是增加了山水的障碍。

坥,《说文·土部》:“坥,益州部謂螾場曰坥。从土,且聲。”《方言·卷六》:“坥,場也。梁、宋之間螾場謂之坥。”郭璞注:“螾,蛐蟮也,其糞名坥。”蚯蚓的粪便。蚯蚓排便前会在地上先建一个小土堆,用来容纳粪便。地上增加了小土堆。

苴,《说文·艸部》:“苴,履中艸。从艸,且聲。”段玉裁注:“且,薦也。此形聲包會意。”《儀禮·士虞禮》:“苴刌茅,長五寸束之,實于篚。”鄭玄注:

覃觅.“且”字本义补释[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104.

7

“苴猶藉也。”《漢書·賈誼傳》:“履雖鲜不加於枕,冠雖敝不以苴履。”《玉篇·艸部》:“苴,履中薦也。”鞋中草垫。又衬垫。鞋中增加了草或增加了草做的鞋垫。

抯,《说文·手部》:“抯,挹也。从手,且聲。”《方言·卷十》:“抯,取也。南楚之間,凡取物溝泥中謂之抯。”《墨子·天志下》:“而況有踰於人之牆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乎。”孫詒讓閒詁:“抯、摣字通。??《釋名·釋姿容》云:‘摣,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取。把东西拿过来,是对事物数量的增加。

,《说文·辵部》:“

,往也。

,齊語。

或从彳。”《玉篇·辵部》:

,往也。舆徂字同。”同“徂”。具体分析见“徂”。

咀,《说文·口部》:“咀,含味也。从口,且聲。”段玉裁注:“含而味之。”

《管子·水地》:“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全汉文·卷二十一》:“《鸟藏》《止鸟》轲担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掩薄草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品尝;玩味。嘴里增加了食物。

岨,《说文·山部》:“岨,石戴土也。从山,且聲。《詩》曰:‘陟彼岨矣。’”朱駿聲通訓定聲:“土戴於石上也。”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於嶮岨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漢書·敘傳下》:“皆恃其岨,乍臣乍骄,孝武行师,诛灭海隅。”《詩·周南·卷耳》作:“陟彼砠矣。”戴土的石山。增加了土的石山。

徂,《说文·辵部》:“

,往也。从辵,且聲。

,齊語。徂,

或从彳。

,籀文从虘。”《方言·卷一》:“徂,往也。徂,齊語也。”《書·説命下》:“自河徂亳。”《爾雅·釋詁上》:“徂,往也。”《漢書·武五子傳》:“朕命將率,徂征厥罪。”颜師古注:“徂,往也。”往;去。增加了路途。

狙,《说文·犬部》:“狙,玃屬。从犬,且聲。一曰狙犬也暫齧人者。一曰犬不齧人也。”段玉裁注:“‘犬’下各本有‘也’字,今依李善《劇秦美新》注删。”《庄子·齐物论》:“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战国策》:“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王筠《句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