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院感办人员不定时到临床及相关部门督查医护人隔离消毒、无菌技术操作及手卫生执行落实情况。
三、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部位、及关键环节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加强重点部门(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等)以及关键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等)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
1、加强对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对危重病人、感染病人做到有样必查,对感染病例力求做到病原学检查及抗菌药物敏感实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2、对手术部位进行目标性监测,要求对每一手术病人填写手术切口感染登记表,院感办人员与管床医生共同协助,对手术部位进行监测,督促换药、侵袭性穿刺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以及无菌物品的正确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3、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目标性监测,要求感控护士每天填写新生儿住院日志,及时掌握新生儿感染情况和感染高危因素,有效控制新生儿感染的发生。
4、重点关注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后患者等易感的重点人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到临床查看病历,了解科室的重点院感人群,督促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
中,加强观察,合理治疗,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四、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对重点部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
医院感染办公室 2012年4月8日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控制制度
1、建立并落实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的使用、穿刺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4、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6、妥善固定导管,妥善处置穿刺部位皮肤,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7、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除非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时才更换。
8、应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9、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与反馈。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拔除导管,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因此,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方法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