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卷
26. 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近年来,我国旨在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向全国推出。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再加上长期的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万平方千米,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约有3 420万人饮水困难。区域内有一半多的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 350万。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______和_____,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和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___________。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循环除了能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外,其意义还有哪些? 【答案】(1)蒸发 降水 甲(或陆上内循环) 乙(海陆间循环) (2)地表径流 下渗 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
(5)①促进各种水体的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塑造各种地表形态;③促进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化与交换。
【解析】本题以水循环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考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的环节;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2)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据图可知,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和下渗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3)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图中丁为下渗环节,人类可以通过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增加下渗环节水量。
(4)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主要的人为原因是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
(5)考查水循环的主要意义。水循环的主要意义包括促进各种水体的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塑造各种地表形态;促进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化与交换。 【点睛】水循环及其类型
1.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类型:
2.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水循环可分为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类型 别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 陆地内循环 内陆循环、陆地水循环、陆上海上内循环 海洋水循环 称 环节 领域 内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地下径流 等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蒸发、凝结、降水等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7. 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城市地区,由于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量大,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热传导率很高的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材料二 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
(1)请总结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因素。
(2)请在材料二图圆圈处标上高低压(G表示高压、D表示低压),并简单绘制出高、低空等压面;在图中热岛环流路径上用箭头表示循环方向,并简单解释形成原因。
(3)请简单解释热岛效应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的原因。
【答案】(1)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大气逆辐射强,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2)高空从左到右:D、G、D;近地面从左到右:G、D、G。等压面绘制略。(图幅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市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高空形成高压中心;郊区情况相反。近地面水平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高空水平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
(3)冬天和夜间地面以散热为主,而城市热量依然有大量人为热量,致使城乡之间温差加大,热岛效应更为明显。 【解析】本题以热力环流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考查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主要是受热不均引起的,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城区的人口数量较多,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大气逆辐射强,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2)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市区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运动,郊区温度较低,气流下沉运动。市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高空形成高压中心;郊区情况相反。近地面水平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高空水平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高空从左到右:D、G、D;近地面从左到右:G、D、G。
(3)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相比夏季,冬天和夜间地面以散热为主,而城市热量依然有大量人为热量,致使城乡之间温差加大,热岛效应更为明显。
28. 分析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加,如果计划生育措施实施有效,到2050年世界人口有望控制在89亿。 材料二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
(1)分析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及这种变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2)判断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简述该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3)据材料二分析,世界上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主要是哪种类型的国家。阐述目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启示。 【答案】(1)口数量不断增长。这种变化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问题等。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来说,要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 (2)印度 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3)发展中国家。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发展教育,实施改革开放等。
【解析】本题以人口数量变化为背景,考查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考查人口问题及其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据图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可知,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不断增长。人口过快增长,数量增加,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问题等。
(2)据图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可知,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是印度;针对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印度应该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3)据材料二可知,世界上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家。针对人口数量多,增长过快问题,应该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发展教育,实施改革开放等。
29. 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某地不同时间段城区范围变化及对应的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漫画《不堪重负》。
(1)据材料一分析,甲、乙两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在该地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区最不明显的是________阶段。
(2)漫画反映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一中该地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发展的显著特点。 【答案】(1)位于河流交汇处 Ⅰ (2)城市交通拥挤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形成了城市带,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解析】本题以城市化过程为背景,考查城市化形成的过程,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考查城市化发展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据图可知,甲乙两城市均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取水便利;在该地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区最不明显的是Ⅰ阶段。
(2)考查城市化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据图可知,该城市车辆较多,交通十分拥挤。
(3)考查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据图可知,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形成了城市带,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