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有答案) 下载本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A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主张( )

A.没有运动的物质 B.没有物质的运动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B.世界是不可知的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物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3.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

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5.凡是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 )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都是具体的人发现的,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6.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

A.具体劳动而增值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值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7.马克思说,我们不能从小麦的滋味尝出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是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这句话表明使用价值( )

A.是商品和一般劳动产品共有的本质属性 B.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C.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

D.不是物成为商品必须具有的因素

8.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 )

A.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B.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C.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和资本形式的变化 D.资本运动的间断性

9.生产家具的资本家购买的木材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资本( )

A.流动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剩余资本

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这表明了( )

1

A.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增加雇佣工人数量来进行的 D.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关系

1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物质资料生产 D.经济基础

12.马克思主义创立于( )

A.19世纪中叶 B.18世纪初 C.17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 )

A.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 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14.货币的本质是( )

A.一般等价物 B.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特殊等价物 D.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15.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绝对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C.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

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16.“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的论断是由( )提出来的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17.无产阶级在( )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

A.经济上 B.政治上 C.文化上 D.思想上

18.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C.劳动人民选择的结果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的结果

19.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

A.经济关系的全球化 B.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C.科学技术的非国界化 D.商品交流的非民族化

2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

A.无产阶级专政 B.工人阶级领导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按劳分配的原则

2

21.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是(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与时俱进 D.理论联系实践

2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 )

A.科学的实践观 B.道德观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2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

A.它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B.它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C.它否认了物质的可知性 D.它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2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物质决定意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实践决定理论 D.本质决定现象

2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A.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和源泉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D.观念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

2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 )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C.对人脑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D.人工智能将会超过人类意识

2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2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内在根据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是否发生了属性的变化

29.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这件事说明了( )

A.认识具有前瞻性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30.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说明真

理都具有(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全面性

3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民主的发展程度 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2.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 )

3

A.生产方式 B.政治关系 C.生产关系 D.思想关系

33.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A.国家政权 B.党派组织 C.社群组织 D.法律设施

3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5.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3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37.资本积聚是通过( )

A.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实现的C.“大鱼吃小鱼”的竞争实现的 D.发行股票组织股份公司实现的

38.垄断组织为了获得最高垄断利润,在出售商品时一般都会采用 A垄断高价 B垄断底价 C自由价格 D保护价格

39.发展社会生产力最主要的途径是( )

A.高投入,低产出 B.扩大生产规模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扩宽就业渠道

4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消灭剥削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41.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是( )

A.包罗万象的 “ 科学之科学 ”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42.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3.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增长科学知识 B.增强语言能力

C.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4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45.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一般变化 B.运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量变

4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4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4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

A.是否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是否承认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D.是否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9.“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是典型的( )观点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反映论 C .客观唯心主义 D .机械反映论

50.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 )

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 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生产发展的理论 D.经济关系的学说

5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社会存在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52.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B.交换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5

53.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 )

A.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D.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5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树立,在于是否承认(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57.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 )

A.剩余价值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B.剩余价值被视为所费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被视为超过成本价格的部分

5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资本积累的实质问题 B.资本运动的形式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D.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59.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折合比例( )

A.参加交换的商品生产者自觉协商出来的 B.由经纪人规定并取得买卖双方同意的 C.在无数次交易中自发形成的

D.由社会职能部门自觉计算出来的

6

)60.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61.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6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6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6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66.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6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6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6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7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70.“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71.实际工作中,要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7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7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74.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75.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7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7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78.“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8

79.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80.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81.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8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关系的是( ) A.两种划分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划分的 B.两种划分法是互相排斥的

C.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D.两种划分法是互相补充的

8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4.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85.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 之间的矛盾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

86.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87.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88.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的比率。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

89.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的总和。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9

C.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90.资本的周转速度( )。

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91.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是该厂的( )。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92.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的依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93.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 A.预付可变资本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D.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

94.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9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96.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

A.实现科技的飞跃 B.实现综合国力的增长

C.实现精神文明的进步 D.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97.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 )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98.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9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10

100.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结合形成的资本叫( ) A.政治资本 B.金融资本 C.商业资本 D.集团资本 10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

102.马克思主义创立于( )

A.19世纪中叶 B.18世纪初 C.17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

10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10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

A.土地的优劣 B.土地的有限

C.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D.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10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况和企内部有组织性的矛盾

10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竞争规律 B.价值规律 C.货币流通规律 D.剩余价值规律

107.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

A.劳动资料 B.货币 C.劳动力 D.劳动对象

10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 )

A.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 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109.货币的本质是( )。

A.一般等价物 B.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特殊等价物 D.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11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绝对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C.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

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111.“万物皆备于我”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1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12.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1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1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识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个人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15.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116.《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C.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117.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1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过程不受人们思想的影响

C.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119.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A.社会运动的领导者 B.经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国家元首

120.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12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现的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支配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121.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共同的( )

A.发展规律 B.发展过程 C.本原 D.形式

122.社会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 )

A.促进科技进步 B.夺取国家政权 C.转变思想观念 D.取得军事胜利

123.马克思主义创立于( )

A.19世纪中叶 B.18世纪初 C.17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

12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12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学校同小学.中学.大学等的关系属于( )的关系

A.本质和现象 B.内容和形式 C.整体和部分 D.共性和个性

126.先秦哲人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此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的联系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27.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集团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其划分的依据是( )

A.经济地位的不同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收入的多少不同 D.思想观念的不同

128.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信息化战争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29.任何科学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30.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13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

A.不变资本 B.商品价值 C.可变资本 D.资本积累

13

132.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A.社会运动的领导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国家元首

133.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 )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资本主义

C.消灭封建制度 D.促使资产阶级进行改革

134.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其原因是( )

A.资本总量不断增大 B.不变资本总量增大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可变资本比重增大

135.资本主义社会反映全部资本增值程度的概念是( )

A.剩余价值率 B.劳动生产率

C.利润率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36.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波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这表明( )

A.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C.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 D.平均利润率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

1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矛盾的产物 B.垄断资本为资产阶级国家服务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D.消除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138.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 )

A.自由主义 B.个人主义 C.功利主义 D.实用主义

139.根本解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矛盾的途径是资本主义制度( A.从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B.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C.不断地自我“扬弃” D.发展为国际垄断

140.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生息资本

141.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42.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

A.每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B.体力劳动者 C.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D.被剥削阶级

14

143.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 )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一切规律的制约 C.不受任何束缚 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144.资产阶级国家参与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是( )

A.实现供求总量平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B.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生产力 C.实现充分就业

D.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14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46.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14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4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149.从内容上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辩证运动 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15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5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5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5

15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5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15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5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15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

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58.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5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6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61.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融合 D.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162.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是相对稳定的,假象是活跃易变的

16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63.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64.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6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

的理论。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66.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6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

A.具有思维能力 B.具有语言文字 C.制造使用工具 D.具有情感意志

168.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16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

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

170.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171.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属于。( )

A.国体问题 B.政体问题 C.行政问题 D.法律问题

172.从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 C.阶层意识和阶级意识 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17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

17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的 D.上层建筑中的任何部分的性质都是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

174.从起源上看,阶级是。( )

A.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分配关系极端不平等的产物 D.政治暴力和军事征服的产物

175.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 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7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手段是(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占领殖民地 D.建立国际垄断同盟

17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A.可以完全克服 B.不可能克服 C.有可能克服 D.可以克服大部分

17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绝对过剩 B.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相对过剩

C.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过剩 D.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绝对过剩

17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80.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是( )

A.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B.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C.处理好贡献和索取的关系 D.处理好目标和行动的关系

18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B.《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资本论》的发表

182.辩证唯物主义把世界的“物质”本原理解为( )

A.客观存在 B.客观实在 C.物质实体 D.物体形式

183.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的基础和联系的中介是( )

A.生物的进化 B.思维的出现 C.世界的运动变化 D.实践

18

184.科学发展观提出在实践中要树立统筹意识,这是( )的要求

A.世界统一性 B.世界的普遍联系 C.事物发展变化 D.内容和形式相统一

185.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这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的联系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86.列宁曾把( )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的普遍性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

187.发挥战斗精神的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的基本原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的能动性 C.意识的能动性有时可以不受制约 D.意识的被动性

18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 )

A.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B.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C.性质不同的两种真理 D.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的标志

18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 )

A.认识、实践、再认识 B.实践、认识、再实践 C.认识、实践、再认识?? D.实践、认识、再实践??

190.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的矛盾 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91.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其原因是( )

A.资本总量不断增大 B.不变资本总量增大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可变资本比重增大

19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剩余价值的规律 B.价格规律 C.价值规律 D.交换价值规律

19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相对过剩 B.生产绝对过剩 C.生产供不应求 D.经济环节脱节

194.垄断代替竞争并取得统治位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

A.股份垄断资本 B.国家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 D.国际垄断资本

19

195.正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 )

A.劳动生产率 B.剩余价值率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D.利润率

196.平均利润率是( )。

A.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19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冲突的产物 B.垄断资本为资产阶级国家服务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D.消除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198.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 )

A.自由主义 B.个人主义 C.功利主义 D.实用主义

199.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方式是( )

A.议会斗争 B.议会与暴力相结合 C.暴力革命 D.其它方式

200.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

A.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 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C.唯物辩证法和劳动价值论 D.唯物辩证法和剩余价值论

20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组织是( )

A.正义者同盟 B.共产主义者同盟 C.巴黎公社 D.布尔什维克

20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是( )

A.实践 B.群体 C.思维 D.生存活动

20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世界的普遍联系 C.生态与环境的关系 D.鱼与火的关系

204.真理观上的辩证法问题是( )

A.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B.真理的绝对性问题

C.真理的相对性问题 D.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

20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学校同小学.中学.大学等的关系属于( )的关系

A.本质和现象 B.内容和形式 C.整体和部分 D.共性和个性

206.马克思主义认为调节真理与价值的矛盾,一般是( )

A.真理服从价值 B.价值服从真理

20

C.无法调节 D.相互服从

20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一般动力 D.巨大动力

208.胡锦涛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体现的是党的( )

A.思想路线 B.工作作风 C.群众路线 D.政治路线

209.任何科学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B.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C.雇佣工人就业的危机 D.企业生产停滞的危机

211.平均利润率是( )

A.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212.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资本是( )

A.金融资本 B.产业资本 C.国家资本 D.私人资本

21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

A.I(V+△V+M)=II(C+△C) B.I(V+M)=IIC

C.I(V+M+C)=IIC D.II(C+V+M)=I(V+△V)+II(V+△V)

214.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其原因是( )

A.资本总量不断增大 B.不变资本总量增大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可变资本比重增大

21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 )

A.资本主义选举 B.资产阶级专政 C.资本主义人权 D.资本主义自由

216.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国家经济大权问题 B.国家政权问题

C.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问题 D.国家军队的掌控问题

217.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理论根据是( )

21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 B.现象与本质关系原理 C.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 D.必然与偶然关系原理

218.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 )

A.自由主义 B.个人主义 C.功利主义 D.实用主义

219.“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这个论断是( )下的。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20.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时,把( )看成将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A.财富 B.自由 C.劳动 D.知识

22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

A.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222.一切哲学都是( )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2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

2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A.运动的绝对性 B.发展的规律性 C.客观实在性 D.本质的可知性

225.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 )

A.承认事物是变化的 B.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 C.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D.是辩证法的运动观

226.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 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22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28.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 )

A.商品输出 B.技术输出 C.资本输出 D.劳务输出

22

229.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指( )

A.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 B.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

C.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的条件制约又能打破这些条件限制 D.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

23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23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 )

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 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 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 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

23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 )

A.无限的 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 C.被动的 D.可以为所欲为的

23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234.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具体的可能性

23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3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

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

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 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

237.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中,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 )

A.原因与结果 B.必然性与偶然性 C.可能性与现实性 D.形式和内容

238.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23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23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40.垄断的产生是( )

A.少数资本家阶级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B.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 C.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D.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扩张侵略的结果

241.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 )

A.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 B.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经济

C.完全代替商品输出 D.阻止落后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

242.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起来,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是( )

A.混合垄断资本 B.混合公司资本 C.金融资本 D.混合公司垄断资本

2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取决于( )

A.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地位 B.垄断组织性质

C.国家的性质 D.资本属个人还是国家

24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垄断组织有三种基本形式,其中一直是主要形式的是( )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国际托拉斯 D.跨国公司

245.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

A.生产的国际化 B.资本全球化 C.资源配置国际化 D.贸易全球化

246.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并存的根源在于( )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C.资本主义垄断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47.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尖锐化,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 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D.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日趋深化

24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 )

A.根本利益一致,多方联合

B.有利益一致之处,也有矛盾和争夺 C.在经济利益上一致,政治利益上有矛盾 D.在政治利益上一致,经济利益上有矛盾

249.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 )

24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结果 B.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C.经济危机规律作用的结果 D.危机规律作用的结果

25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社会化大生产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按劳分配 D.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25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哲学基本问题 B.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C.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52.黑格尔哲学是( )

A.唯心主义辩证法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253.认为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论 B.二元论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25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5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句话说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256.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B.人们经验规定的东西 C.人类感性的直观形式 D.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

257.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

A.人们的错误思想 B.人们的主观想象 C.客观的物质世界 D.剥削阶级的偏见

25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259.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 )

A.承认事物是变化的 B.是辩证法的运动观

C.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 D.是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25

260.被称为西方经济学之父并主张政府应该充当“守夜人”的经济学家是指( )

A.威廉.配弟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凯恩斯

26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二元论 D.朴素唯物主义

26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B.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263.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

A.整体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264.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265.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 )

A.商品价值的差额 B.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个别价值的差额 D.平均利润的差额

266.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变化过程 B.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

C.事物的量变过程 D.事物的运动过程

267.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的最主要实现形式是( )

A.国营制 B.承包制 C.股份制 D.股份制合同制

26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的( )

A.发展过程及状态 B.发展的总趋势 C.发展的内在动力 D.发展的前进性运动

269.唯物辩证的同一是( )

A.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B.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C.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D.不包含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同一

27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C.使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26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71.下列关于肯定的命题中,正确的有( )

A.肯定就是纯粹的肯定,不包含否定

B.是破坏事物自身,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C.肯定是保持事物自身而非他物的方面

D.有的事物有肯定方面,有的事物没有肯定方面

27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B.资本运动的形式问题 C.资本积累的实质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73.下列俗语中表达必然性的有( )

A.因祸得福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失败是成功之母

27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指( )

A.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B.人类自身生产各种条件的总和 C.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75.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关系

276.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 )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27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表明( )

A.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B.它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C.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D.离开科学技术就没有生产力

27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最有利于( )

A.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B.资源有效配置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关系 D.快速发展和提高效益的关系

279.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标准是( )

A.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 B.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280.在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人的本质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 27

281.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人们的相互关系 B.市场的商品交换 C.资源的有效配置 D.生产资料所有制

282.产生经济规律的主要经济条件是指( )

A.由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水平 B.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关系 C.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D.在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劳动交换方式

283.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 )

A.都具有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都凝结着人类一般劳动 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284.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

A. c+v B. c+v+m C. v+m D. c+m

285.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 )

A.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 B.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C.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D.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

286.在生产资料中既属于固定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辅助材料 D.原料燃料

287.超额利润是( )

A.商品价值高于生产成本的差额 B.生产价格高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C.平均利润高于剩余价值的差额 D.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288.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

A.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 B.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 C.通过把商品卖出以创造商业利润 D.补偿商品中的流通费用

289.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称作( )

A.绝对地租 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Ⅰ D.级差地租Ⅱ

29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殖民主义取代旧殖民主义的背景和原因在于( )

A.原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反抗 B.原殖民地附属国获得独立

C.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霸权政治的削弱

D.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

28

29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跨部门的多样化经营的新型垄断组织是( )

A.卡特尔 B.托拉斯 C.混合联合公司 D.康采恩

29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 )

A.能够控制的垄断资本主义 B.拥有大量资本的垄断资本主义

C.同产业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D.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29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而持续的发展,从根本上说( )

A.是由于资本社会化新阶段的出现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结果 C.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缓和的结果 D.标志着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已经产生

29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 )

A.货币资本国际化 B.生产资本国际化 C.商品资本国际化 D.产业资本国际化

29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待尔 C.国际托拉斯 D.国际康采恩

296.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三足鼎立的三者是( )

A.英国、美国、法国 B.美国、日本、德国 C.美国、日本、欧盟 D.美国、欧盟、俄罗斯

297.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298.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B.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1956年底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 D.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99.我国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着眼于( )

A.搞好整个国有经济 B.增大国有经济比重 C.建立新的工业基地 D.搞好全部国有企业

300.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要看( )

A.企业规模的大小 B.股票上市发行的数量 C.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D.企业所在行业的重要程度

301.我国集体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方式是( )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平均分配 D.按需分配

302.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商品关系是因为( )

A.它们属于不同的部门或地方所有 B.它们是不同的所有者

29

C.它们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D.它们具有不同的经营方式

303.我国公司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 )

A.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B.无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 C.股份合作制公司和股份公司 D.股份两合公司和股份公司

304.主要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进行沟通的市场中介是( )

A.会计师事务所 B.律师事务所 C.经纪商和经纪人 D.审计事务所

305.下列选项中属于比价体系的是( )

A.批零价格差 B.购销价格差

C.质量价格差 D.工农产品“剪刀差”

306.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 )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

C.尽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加速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307.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 )

A.与消费基金的比率 B.与国家财政收入的比率 C.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D.与国民收入的比率

308.社会保障是一种分配关系,它是通过( )

A.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 B.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

C.对生产性基金进行分配形成的 D.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进行分配形成的

309.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扩大对外贸易的格局 B.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格局

C.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开放的格局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310.一般而言,实行扩张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投资需求的不断增长 B.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C.控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 D.防止物价上涨得太快

31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首先是( )

A.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B. 为无产阶级谋求解放 C.解放全人类 D.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1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 批判精神和开放意识 B.与时俱进 C. 人民性 D. 辩证性

31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辩证法 B.直观性

30

C.形而上学性 D.机械性

314.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315.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316.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3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318.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319.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

320.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

A.必然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321.认识的起点是( )

A.社会存在 B.客观世界 C.感觉 D.表象

322. 真理就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23.国体是指( )

A.国家的经济体制 B.国家的政治性质

C.政权的组织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324.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

31

325.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2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的本质( )

A.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和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B.在于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在于它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D.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32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328.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阶级关系 B.夫妻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329.劳动对象是指( )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330.最初的资本主义因素是( )

A.由掠夺产生的 B.由政府的行政命令产生的 C.由简单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产生的 D.由高利贷产生的

33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

A.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B.彻底性和严整性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3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批判精神和开放意识 B.与时俱进 C.人民性 D.辩证性

33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334.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35.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

A.虚幻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正确反映

336.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最终根源都存在于( )

32

A.物质世界之中 B.主观想象之中 C.绝对精神之中 D.本本原则之中

337.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338.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含义是( )

A.把科学技术放在第一位,充分相信科学 B.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

C.加强对现代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 D.视质量为企业生命,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

339.现象与本质是揭示(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来的一对范畴 B.事物的内在要索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D.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340.偶然性是指( )

A.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

B.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 C.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趋势

D.客观事物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341.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342.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343.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人的直立行走 B.语言和思维 C.气候变化 D.生产劳动

344. 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政体 D.领上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345.社会存在(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346.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前提是( )

33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34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348.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劳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分配不公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349.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D.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规律

35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 )

A.攫取剩余价值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更多的商品 D.经济危机

351、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 )。 A、条件 B、基础 C、形式 D、手段

352、价值是( )。

A、商品生产的本质因素 B、商品交换的形式 C、 商品的本质因素 D、商品经济的实现

353、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和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是商品流通的手段

35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 )。 A、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 B、 劳动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

C、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 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355、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

A、不变资本 B、商品价值 C、可变资本 D、资本积累

356、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与无产阶段的贫困积累是( )。 A、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B、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决定的

C、生产力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D、 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决定的

34

357、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A、I(v+m)=Ⅱc B、 I(v+m)>Ⅱc

C、I(v+△v+M/X )>Ⅱ(c+△c) D、 I(v+△v+ M/X)=Ⅱ(c+△c)

358、超额利润是( )。

A、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B、 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C、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差额 D、 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359、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

A、资本总量不断增大 B、不变资本总量增大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可变资本比重增大

360、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业资本产生于( )。

A、简单商品流通领域 B、产业资产的商品资本职能 C、小商品生产者 D、封建社会的商人

361、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 )。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农业资本

362、各国的最大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意味着( )。 A、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B、 资本输出 C、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63、国家垄断资本的积累的主要途径是( )。

A、国有企业的利润 B、国家的财政预算拨款 C、 对外贸易的赢利 D、向社会发行股票

364、跨国公司是由( )。

A、联合国有关机构出自建立的 B、 原料出口国共同投资建立的

C、一国的或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的 D、 多个国家的最大垄断组织联合建立的

365、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某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跳跃式地发展的根源是(A、各国政治体制变化 B、各国领导人素质不同 C、各国资源配置方式不同 D、科学技术的发展

366、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是( )。

。 35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生产要素

367、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 )。 A、两者创造的价值量相同 B、 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多 C、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多

D、 前者创造的价值量有时大于有时小于后者创造的价值量

368、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

A、抽象劳动 B、具体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369、正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 )。 A、劳动生产率 B、剩余价值率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D、 利润率

370、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生息资本

371、资本积累是指( )。

A、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 B、 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来扩大资本规模 C、个别资本靠组织股份公司来扩大资本规模 D、 个别资本靠兼并其他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

372、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是( )。

A、预付资本 B、产业资本 C、社会资本 D、货币资本

373、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波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这表明(A、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C、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

D、 平均利润率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

374、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 )。 A、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引起的 B、 商品供求关系变动引起的 C、平均利润的变动所引起的 D、 商品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

375、股份公司的建立表明( )。 A、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

B、 社会资本代替了单个资本 C、经理阶层代替了资本家

)。36

D、 资本分散化代替了资本集中

376、土地价格( )。

A、与银行利息率成正比变化,与地租量成反比变化 B、 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C、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与平均利润率成反映变化 D、 与平均利润率成正比变化,与地租量成反比变化

377、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 A、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帮助他国发展的手段 B、 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他国的重要手段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 D、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补充形式

37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矛盾的产物 B、 垄断资本为资产阶级国家服务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D、 消除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379、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 )。 A、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B、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C、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D、货币资本的国际化

380、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根本解决途径是资本主义制度(A、从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B、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C、不断地自我“扬弃” D、发展为国际垄断

381、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C ) A 劳动者的劳动 B 劳动资料 C 生产资料所有制 D 生产方式 38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B )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C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 企业生产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无计划的矛盾 383、机器大工业是( A )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基础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384、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是( B ) A 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 B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C 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 D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 37

385、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在于( B ) A 使用价值本身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实体

D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386、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 D )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 C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387、“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D ) A 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和自然物质想结合构成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 388、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D ) A 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 C 社会分工的存在 D 商品顺利通过交换

38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C ) A 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 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形式 C 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 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形式

390、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价值的本质是( D ) A 商品的交换价值 B 商品的效用

C 商品的个别价值 D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91、马克思说:“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A )

A 抽象劳动 B 具体劳动 C 脑力劳动 D 体力劳动 392、劳动形成价值,是( B ) A 劳动的自然属性

B 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 C 物质生产部门的本质属性

D 劳动在任何经济形式下的社会形式

393、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因为( A )

A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C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394、一切商品对它的生产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的购买者是使用价值。这说明( C ) A 商品在生产者看来没有使用价值 B 商品在购买者看来没有价值

C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统一

38

D 商品的使用价值对生产者不重要 39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所说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 D )

A 国家规定的一般社会生产条件 B 社会平均的生产条件

C 社会秩序正常情况下的生产条件

D 某一生产部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等客观条件,其中主要是劳动工具 396、当农业受灾,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 A ) A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 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 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397、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D )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9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相交换的比例是( D )

A 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B 由政府部门规定的

C 由生产者之间的协商决定的

D 在商品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自发地确定的

399、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C ) A 社会分工 B 劳动力成为商品 C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 货币的产生 400、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表明( C ) A 商品生产者进行生产必然亏损

B 生产过剩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永恒现象 C 商品生产者要按照市场需求生产 D 私人劳动完全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401、“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这段话说明( A )

A 商品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背离价值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B 商品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C 商品价值是在价格波动中决定的 D 价值和供求关系共同决定价格

402、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 D ) A 价格始终同价值相等实现的 B 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 C 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

D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39

40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外在表现是( C )

A 交换价值 B 商品价值 C 市场机制 D 价格标准 404、价值规律的作用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B )

A 供求机制 B 价格机制 C 竞争机制 D 企业机制

40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问题之一是要( B )

A 深化对商品使用价值的研究和认识 B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C 深化对商品交换价值的研究和认识

D 深化对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和认识

406、解决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关键是要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 C ) A 商品是如何成为资本的 B 劳动力是如何成为商品的 C 价值增殖是如何发生的

D 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407、资本总公式G—W—G'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要求的矛盾,存在于( A ) A 形式上 B 实质上 C 既存在于形式上又存在于实质上 D 有时存在于形式上有时存在于实质上

408、解决资本总公式G—W—G'矛盾的条件是( B )

A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生产领域,又离不开生产领域 B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C 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领域,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 D 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通过流通领域而增殖

409、从对资本总公式G—W—G'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 D ) A.G—W阶段的货币上 B.W—G'阶段的商品买卖上 C.G—W阶段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W—G阶段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4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D )

A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B 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 D 劳动力成为商品 411、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殊性在于( D )

A 它由劳动时间决定 B 它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 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D 它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因素 412、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征是( A )

A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B 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因素 D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 B )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D 补偿劳动力价值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过程的统一 414、在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中( C )

40

A.C+V+M都是新创造的价值

B.C+V是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D.C+M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是新创造的价值

415、把预付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 ) A 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 B 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 C 资本投入的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 D 资本投入的不同领域资本周转的不同速度

416、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C ) A 前者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后者是剩余价值 B 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C 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D 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

417、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 D )

A 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的点 B 转移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的点 C 创造使用价值过程的点

D 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41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B )

A 剩余劳动时间不变 B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 C 工作日长度不变 D 无偿劳动时间不变 419、劳动力商品买卖所遵循的商品交换规律( A ) A 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 B 把工作日规定为8小时 C 把工作日规定为12小时

D 把工作日规定为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420、个别资本家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C ) A 一般剩余价值 B 超额剩余价值 C 绝对剩余价值 D 相对剩余价值 421、相对剩余价值的取得是( B )

A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结果 B 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 工作日延长的结果 D 物价上涨的结果

422、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条件下,每个工人8小时内生产2双鞋,每双鞋生产资料价值为9元,工人活劳动创造价值为6元,剩余价值率为100%。某资本家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使每个工人8小时内生产4双鞋。这时,超额剩余价值为( A ) A 6元 B 4元 B 1.5元 D 12元 423、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这是因为它们( C ) A 都绝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B 都延长了必要劳动时间

C 都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D 都延长了工作日长度

42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这是由

41

于( D )

A 两者的前提条件不同 B 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C 两者的源泉不同 D 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425、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是( D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B 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C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2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 B ) A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决定的

B 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的 C 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决定的 D 剩余价值率提高决定的

427、马克思指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这说明( C ) A 追加资本不归资本家所有 B 追加资本不包含价值

C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D 追加资本不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428、在不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而是提高原有生产要素的效能条件下进行的再生产是( C )

A 简单再生产 B 扩大再生产

C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D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429、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D )

A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 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C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D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剥削,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430、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 D ) A 资本积累 B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 资本划分为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31、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在C:V中( B ) A.V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B.C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C.C和V所占比重同时下降 D.C和V所占比重同时上升 432、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A )

A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 生产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 D 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比例 43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是( D ) A 可变资本的产物 B 流通资本的产物 C 不变资本的产物 D 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434、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A )

A 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 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C 商品生产者与商品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 商品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42

435、在资本主义社会,部门之间竞争的特征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其实质是( B ) A 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B 各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 C 促进技术进步和有机构成提高 D 获得超额利润

436、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它反映的是( A ) A 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B 同一部门不同企业的资本家的关系 C 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D 职能资本家和非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437、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 A )

A 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C 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D 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关 438、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按照平均利润规律的要求,商品按( A ) A 社会生产价格出售 B 个别生产价格出售 C 社会价值出售 D 垄断价格出售 439、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 D ) A 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的 B 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的 C 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的 D 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的

440、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反映的是( D ) A 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B 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C 职能资本家和非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D 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441、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其职能是( C ) A 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 B 生产产品并创造价值

C 销售商品,实现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价值 D 销售商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

442、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这是由( A ) A 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B 商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 C 商业资本家剥削商业店员形成的 D 商业资本家低买高卖产品形成的

443、银行资本是指银行的经营资本。从所有权看,银行资本的构成是( C ) A 职能资本和非职能资本 B 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 C 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 D 商品资本和财产资本

444、银行利润率是银行利润与银行自有资本之比,它在量上( B ) A 等于利息率 B 等于平均利润率 C 低于利息率 D 高于平均利润率 445、构成资本主义地租实体的是( D ) A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B 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43

C 平均利润或农业雇佣工人工资的一部分 D 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446、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确定不同于工业品的地方在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 A )

A 劣等地决定 B 中等地决定

C 优等地决定 D 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447、某农业资本家原租种偏远耕地100亩,后来转租种市郊耕地100亩,结果年利润增加5000元,该5000元作为地租属于( C ) A 建筑地段地租 B 绝对地租 C 级差地租I D 级差地租II 448、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D ) A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B 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C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 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

449、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总和( A )

A 小于农产品价值总和 B 大于农产品价值总和

C 等于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之和 D 等于农产品价值总和

450、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产品按照( C )

A 社会生产价格出售 B 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出售 C 农产品价值出售 D 成本价格出售

451、在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等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情况下( C ) A 绝对地租消失了

B 绝对地租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 C 绝对地租仍然存在

D 绝对地租仍然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52、私人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C ) A 产业革命 B 固定资本更新 C 生产集中 D 资本积累

453、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根本经济特征是( A ) A 垄断统治 B 生产社会化、国际化 C 资本输出 D 金融资本形成

454、战后,随着垄断统治的加强、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出现的国内垄断组织的新形式是( D )

A 托拉斯 B 康采恩 C 跨国公司 D 混合联合公司 455、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B )

A 垄断消除了竞争 B 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剧烈 C 垄断削弱了竞争 D 垄断消除了竞争的资本主义性质 456、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 A ) A 获取垄断利润 B 控制生产和流通 C 彻底消除竞争 D 吞并“局外企业”

44

457、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伴随银行业集中和垄断的形成,垄断的大银行产生的新作用是( A )

A 从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B 从非生产者变为生产者 C 从非职能部门变为职能部门 D 从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变为使用者

458、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工业资本的统治,而在于金融资本的统治”这段话说明( C )

A 工业资本在垄断阶段不再带来剩余价值 B 借贷资本在垄断阶段成为职能资本

C 金融资本成为垄断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D 资本融通过程生产剩余价值

459、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它在经济上实现统治的形式是( D )

A 混合联合公司 B“个人联合” C 跨国公司 D“参与制” 460、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这段话说明( C ) A 垄断资本家剥削了中小资本家

B 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中小资本家创造的

C 垄断价格不可能增加商品价值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D 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随意制定的

461、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是垄断资本家( B ) A 追求超额利润 B 追求垄断利润 C 追求平均利润 D 追求垄断地位 462、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这段话说明( D ) A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没有资本输出 B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没有资本输出

C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同一时期不能同时存在 D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463、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新特征是( D )

A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B 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

C 跨国公司迅速崛起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发展 46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B )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又一次局部调整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 金融资本的形成

D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进行统治的结果

465、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D )

A 剩余价值的来源 B 剩余价值率怎样才能提高 C 个别资本循环所需的内部条件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466、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 D )

45

A 国民收入 B 国民生产总值

C 生产资料 D 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商品资本)

467、假设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C是1500,剩余价值M是750,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M/X的是600,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V是1000,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M/X的是500,这时社会总资本( B )

A 能够顺利进行简单再生产 B 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C 能够顺利进行扩大再生产 D 只能进行萎缩的再生产 468、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公式是( D ) A.I (V+M) > II C B.I (V+M) = II C

C.II (C+M-M/X) > I (V+M/X) D.I(V+△V+M/X) = II(C+△C)

469、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这包括社会总产品的( D ) A 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 B 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 C 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 D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470、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 A )

A 国际分工 B 跨国公司 C 生产集中 D 国际垄断 471、二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表现是( D ) A 流通资本国际化 B 商品资本国际化 C 借贷资本国际化 D 产业资本国际化 47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是( D ) A 合作统一的关系 B 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

C 利益分享关系 D 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473、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错综复杂的既斗争又联合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D ) A 价值观领域 B 人权领域 C 军事领域 D 经济领域

47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 ) 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D 人民民主专政

475、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 B ) A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B 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C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76、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C )

A 生产资料的财产存在形式 B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C 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D 产品的分配方式

47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D )

A 公有独资企业 B 合伙制企业 C 股份合作制 D 股份制

478、判断一种所有制经济是否优越的标准是看其( B )

A 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B 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 C 是否能实行股份制 D 是否实现了多种实现形式 479、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 )

46

A 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B 它们的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C 它们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同的 D 它们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

480、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根本任务是( A )

A 发展生产力 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D 全体人民当家作主 481、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 D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消灭私有制 C 人民当家作主 D 共同富裕

4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A )

A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 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C 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转变为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D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83、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之所以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 C ) A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B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C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能更有力地促进生产力发展 D 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48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B ) A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D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85、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B )

A 根本保证 B 本质要求 C 基本方略 D 最终目标 486、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B ) A 交换 B 生产 C 消费 D 分配

487、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 B ) A 软件磁盘本身 B 软件的有用性 C 购买软件的货币 D 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48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 A ) A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489、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 D ) A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 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90、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 A ) A 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的竞争中实现的

47

C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491、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 C ) A 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 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 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 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492、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 C )

A 商品的有用性来表现 B 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 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 商品的质量鉴定来体现

49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 D ) 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494、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 D ) A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B 商品二因素原理

C 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 劳动二重性原理

495、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 B ) A 具体劳动而增殖 B 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 抽象劳动而增殖 D 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496、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 A ) A 超额剩余价值 B 绝对剩余价值 C 相对剩余价值 D 剩余价值 497、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D )

A 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 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 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 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98、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 B ) A 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 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 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D 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499、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 ( C ) A 资本的积累 B 资本的积聚 C 资本的集中 D 社会资本的扩大

500、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 B ) A 资本技术构成 B 资本价值构成 C 资本物质构成 D 资本有机构成

50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 ( C )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50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 B )

A 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 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48

C 国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D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50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 B ) A 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过程 B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 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

D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504、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 C )

A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 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 C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D 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505、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 D )

A 商品贱买贵卖的收益 B 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 C 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 D 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506、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是 ( D )

A 产业资本 B 商业资本 C 银行资本 D 借贷资本 50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C )

A 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 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D 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508、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D )

A 价值如何增殖 B 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 剩余价值的实现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509、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 C ) A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5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 B )

A 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 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C 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 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511、同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 ( B ) A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B 全民、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D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512、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 C ) A 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 公有制企业在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中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C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 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实行监督和管理

51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 C ) A 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49

B 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51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 B ) A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 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515、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经济 ( C ) A 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 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C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与公有经济可以共存 D 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516、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D )

A 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 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 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51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D )

A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 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

D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18、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 ( D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 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19、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B )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520、“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D ) A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 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 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 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521、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C )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 实践高于认识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