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应用写作训练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⑤第8条用语不周密,可改为:禁止穿拖鞋、运动短裤和跨栏背心进入阅览室。 ⑥第10条表述不确切,可改为:“阅览完毕离开时,请将椅子轻轻放在桌下”。

2. 一篇规范完整的应用文一般由主旨、材料、结构、语言四要素构成。从文本的角度看,作为一份机关文秘人员校对工作制度,这篇应用文在结构和写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1)格式不规范

从结构上看,办法一般由标题、生效标志、正文三部分组成。标题通常采用事由+文种两部分组成,但要将发文机关用括号标注在标题下方或正文右下方签署。而本文既无在标题中或标题下方标明发文机关,也无在结尾处签署发文机关,因此,在格式上就有失严谨和规范。 (2)内容不合逻辑 ①正文缺乏目的、依据

无论哪一类规章制度,其正文开头一般都要简要说明本规章制度的目的或依据。而本文开头即直入主题,分条陈述校对工作的要求,显得有些突兀。因此,应该在开头部分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交代一下制定本制度的目的或依据,然后再导入正文。 ②正文内容不合逻辑

根据办公室文秘校对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人们思维的逻辑顺序,文秘人员在校对过程中首先需要清楚的应该是按照什么样具体的程序去进行校对,在此基础上,才是对校对工作的进一步的要求。试想,一个连自己要干什么事情都懵懂的人,直接告诉他一些做事的要求显然是本末倒置的。据此,需调换正文中一、二两部分的顺序,使之更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工作实际。

另外,在“校对工作程序”的(一)中的三项工作的顺序也失当。稿件发排前,在登记发排、卷面处理、行文规范处理三者中,首先应该做的当是卷面处理,然后是行文规范处理,这两项工作处理完毕,最后才是登记发排工作。 ③正文缺少附则的内容

没有交代实施日期、以及解释权限等相关内容。 (3)个别语言不切合实际

在“校对工作的要求”的第三点中,有“请再进行一次检查”的字样。其中,“请”是一个表示礼貌的委婉用词,带有较强的柔性特征,用在这里,跟“制度”的刚性文体特征不相吻合,因此应删去。

在“校对工作程序”中,谈到二校时有这样一句话,“……应及时加以修改”。这里有一个修改权限的问题。一般而言,文秘人员在校对时,首先要保证的是打印稿样与原稿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脱离原稿通读校样,如发现其他问题,应提出来与作者或领导商量修改,而不应自作主张,擅自修改。

另外,在文件印好发出前,如发现别的错漏,同样也不能擅自“立即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加以补救,应及时向领导反映,再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 五、阅读分析题

1.先总则,后分则、附则。总则共3条,写了制定规则的目的、目标、原则等。分则共16条,写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具体规定。附则共2条,写了实施规定的时间以及对其他事项的说明。 2.这份规定的核心内容是第3条至第19条。 六、案例题

这份规定制定得没有条理性,表述笼统不清楚,不具有操作性。制定规定的依据和目的都没有,很不规范。

规定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出部分(或局部)的规定的法规性文书。规定可分为政策性规定和具体事宜性规定两大类。政策性规定是为了贯彻某一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具体事宜性规定是针对某项具体行政管理工作而制定的。案例中的规定属于具体事宜性规定。 规定的写作应有条款,“条”上有“章”,“条”下有“款”。条的顺序由始至终排列,不因章的划分而中断。“章”是内容上的分类,“条”是内容上的表述。正文的内容排列要有顺序,一般的顺序是:制定规则的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主管机关,行为规范,违规处理,解释机关,废止条款等。如果增加总则、分则、附则的话,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主管机关,一般应写在总则里。行为规范,违规处理,可以写在分则里。解释机关,废止条款等写在附则里。规则的制定不能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定的行为规则不能超越制定机关的法定职责权限。规则中的行为规范是规则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分别贯穿到具体的条文中,在具体的安排上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表达准确避免歧义。具体指示人们行为的条款,通常用“应当”、“必须”、“禁止”、“不得”等词语。一般不用祈请性语句。 七、写作题(略)

第七章 财经信息 一、填空题

1、财经消息、财经通讯、财经述评、财经简报、调查报告 2、服务性、预测性、专业性 3、财经调查报告

4、对具有新闻价值的财经事实 5、消息 简明扼要的文字 迅速及时 6、标题、正文(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7、单行标题、双行标题、多行标题

8、结论式、直叙式、提问式、描写式、引语式。 9、标题 10、通讯

11、财经通讯 叙述、描写 议论与抒情 及时、真实、具体而形象

12、财经人物通讯、财经事件通讯、财经工作通讯、财经概貌通讯、财经新闻故事。 13、叙事 14、财经人物通讯

15、选好典型、占有材料、安排好结构。

16、材料的真实性,时间的及时性,形式的新颖性等。 17、夹叙夹议、边述边评

18、观点鲜明、论说深刻、信息量大

19、财经形势述评、财经工作述评、财经思想述评、财经事件述评。 20、标题、正文(开头、主体、结尾) 21、先述后评和边述边评。 22、清新、精辟、简洁,见解独到。

23、调查报告 科学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 找出规律性,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合理性建议

24、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新生事物调查报告、揭露问题调查报告。 25、标题 公文式标题、文章式标题、复合式标题。

26、真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27、剔除法、筛选法、求实法、二分法、比较法。 28、叙述、说明、议论。

29、普遍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追踪调查 二、判断题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 三、选择题

1、(B)2、( C)3、(B )4、 ( C )5、(B )6、 (B)7、(C)8、(A )9、 (C)10、 ( D)

11、(A )12、(B)13、(C )14、(B)15、(B )16、(C)17、(B)18、(D )19、(C)20、(A)21、(C)22、( D )23、(C)24、(C)25、(A)26、(B) 四、案例分析

1、【提示】?一份调查报告,通常包括标题、前言、主体、结语四部分。小程的问题: ①问题概括不准确,与前言交代的调查对象不一致。

②前言交代不清楚,未介绍调查者身份,所以目的虽专门谈到却并不清晰。 ③主体分析不到位、条理混乱。 ④缺结语。

?原因:作者对调查报告写作的结构和要求不清楚。

2、【提示】?间接调查的资料较欠缺,内容不充实,缺乏深度。 ?观点与材料不统一,D点谈的不是错别字的类型。 ?对所叙事实缺乏分析。

?对问题的反映和分析不够全面,仅谈了三种错别字的类型,原因分析不到位。 ?“建议”文不对题:把解决招牌上错别字多的问题的方法,偷换成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3、【提示】?文白夹杂,如:“……很醒目地立于门口,可无人改之。”

?表达不完整:①缺主语:“1997年1月26日至2月2日,(主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

②缺字:“主观上是思想认识不足,写字时就粗枝大叶,草率从事;客观(上)是汉字数量众多,……”

?表达不准确:“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错别字现象,分析原因,以(至)减少、消灭错别字,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准确地使用汉字,从而让汉字更好地发挥语言辅助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标点运用不准确:”……是汉字数量众多,结构复杂,形体多变,难认、难写、难查(。)针对其原因,纠正方法是……”,“客观上分析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及其结构特点(,)对症下药,这样错别字就可以逐步得到纠正”。 ?第一层次用ABCD标示序码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五、写作题

[提示]:①这则新闻的主题涉及经济学上的一个大问题——农贸市场是国营市场的补充。可加以适当的议论。 ②在现场感,形象感上作文章。 ③揭示市场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在矛盾斗争中突出主题。

第八章 财经论文 一、填空题

1、财经论文 其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2、研究财经现象,探讨经济发展

3、促进财经理论研究、指导财经工作开展、造就财经专业人才。

4、宏观财经学术论文和微观财经学术论文。论述型财经学术论文和争论型财经学术论文。 5、宏观财经学术论文 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的 6、选题

7、资料的搜集、记录和整理

8、观察体验、调查研究、实验试验 发展性资料 联想、推理、判断和生发 9、分门别类,依序归口、认真筛选,提取精华。

10、中心论点及提出方式、论据与论据的使用位置、各分论点之间的衔接。 11、作者署名、关键词、注明注释与参考文献。 12、确切、简明、醒目。

13、内容摘要 范围、分论点、论证方法 撮精述要 400。 14、关键词 名词和术语, 3~8。 15、绪论、本论和结论。 16、序论或引论。 17、横式结构、纵式结构。 18、结论 简要展望课题。

19、补充内容的注释 注明资料出处的注释。 20、姓名、题名、出版事项的顺序。 21、立论、驳论 立论 驳论。

22、精确、严肃、庄重、简洁、明白晓畅。 23、财经短论。

24、 “一事一议” “就事论理” “借题发挥”。 25、议论 以议论为主的夹叙夹议方式 对话。 26、 “三段式”中间分析问题。

27、准确选择议论目标、对选准的目标,用所掌握的事实材料进行辩证分析,表明观点、提出恰当的评价或合理的建议。 28、简明、小巧。

29、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30、 “撒得开”, “收得拢”。 31、选题、拟写提纲、修改。

32、选题 从老师命题的题目中选 在老师的引导下选题。 33、阅读书报文献,掌握第二手材料。 34、提纲。

35、标题、基本论点、内容纲要。

36、合理安排结构、精心安排层次、掌握布局技巧。 37、绪论、本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