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取向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创生取向是对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实施研究从忠实取向经相互适应取向发展到课程创生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课程变革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2.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看我国课程改革
启示:(1)应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本章复习建议: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与基本类型,深刻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基本取向,明确几个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的基本内涵,形成恰当选择并实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能力。
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一、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
目标本为评价:即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
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1、量的评价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重,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2、质的评价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
二、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2、过程取向的评价:本质上时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本质: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重点掌握:
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一)目标达成模式(传统评价模式)
基本内容:目标达成模式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围绕目标达成建构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 价值:目标达成模式通过对目标的行为化表述,增加了目标的可操作性,评价者可以清晰而准确地判断目标达成的情况。因而它一度成为评价的代名词,它所讨论的问题,奠定了评价领域的基础。
(二) 差别模式 (三) 外貌模式 (四)回应模式
基本内容: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由斯太克首先提出)
价值: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回应模式不再单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有弹性和应变性。总之,它代表了评价发展的方向。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章复习建议: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把握20世纪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理解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几个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领悟中国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一、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二 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1、学习在本质上时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 2、教师与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情境教学
(1)内涵: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2)基本要素: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基本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2.随机访问教学
(1)理论基础:随机访问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斯皮罗)。
认知弹性理论: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差异性。
(2)内涵: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建构。 (3)基本要素: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4)基本特征: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3.支架式教学
(1)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
(2)内涵: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3)基本要素: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4)基本特征: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