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下载本文

的反思,虽然其中也包含问题,但问题可能是多元的,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

教学案例的表达一般形式是“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 案例9 化学教学中如何尽量的体现探究的理念

——杨丹(温州二十二中) (来自http://www.survey-tool.net/surveytool/html/9/2007/0130/15894.html)

(五)教育随笔

针对教育行为进行理性反思,与教育故事相比不注重情节性,文笔流畅,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夹叙夹议。

案例10 关于板书设计的教育反思

——树德中学 李华栋 (六)教育故事

注重故事性和情节性,在叙述基础上的反思。 案例11 台阶 ——一个诚实的故事

——龙泉驿区洛带小学 陈秀珍 问:(案例分析:学科专题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教学行为反思、德育反思、教育生活反思。)

(七)阶段性总结反思

主要针对自己工作一定阶段,如学月、半期、学期、学年、三年、五年??而做的总结反思,也可时某一章节后的教学反思。

案例12 三年教书生涯总结

——树德中学 梁皓 问题:这是什么类的反思? 案例13 “循循善诱”的背后

——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 舒吉武 当然,反思还包括写课后修正教案,观看自我录像片段进行全程微格研究等等方式,陷于其推广的局限性,本文也就仅此一提,不做深入探讨。

主要方式二:叙事研究

一、“叙事研究”的涵义

叙事:是人们陈述个人或群体的、宇宙间各种生命体所发生过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表达形式。――“讲真实的故事”,讲述叙事者亲身经历的事情。

教育叙事:是一线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已经经历或正在发

9

生的事件。――所作所为、所思所悟,真切倾诉

叙事研究:包含一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进行总结反思的成分,即肯定成功之处,剖析与纠正错误,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教育的规律。其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第173页)既不是为了检验某种已有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为了建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更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叙事研究的特点

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不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通过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的讲述,启发读者(听众)去体验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懂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1、以真实的教育事件为对象 2、“叙事”和“反思”交替进行 三、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首先要有“事”可“叙”,这就需要选择、观察、收集、整理故事;叙事研究还要对“事”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理论的准备和理性的视角;叙事研究还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撰写,这就需要具备流畅洗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洁明快的文字写作能力。惟此,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如果用一条研究路径来表现其过程的话,教师的叙事研究包含了这样的流程: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一)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确定研究问题是进行研究的前提。教育叙事研究虽然已明确了总的框架是教育研究,但是,教育研究的范围仍然很广泛,教育观念、教育机智、素质结构、日常生活、体态行为、课堂教学等都可能成为研究的问题。教育叙事研究更注重以“小叙事”来繁荣“大生活”,更关注微观层面细小的普通的教育事件,更强调对教育中特殊现象的描述和体察。

教育叙事研究的问题应是有意义的问题。所谓有意义的问题起码有两重含义,一是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一个答案;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只有当研究者确定了问题后,教师叙事研究才有了适当的边界,研究也才有了宽窄的界限。

10

(二)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研究对象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保证。由于这样的研究充满着对教师的关怀、对教师过去及现在的生活故事的关注,对教师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感受,因而它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与合作。

首先,研究者要有敏感的心灵,能够细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真正理解研究对象,才能赢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和合作,同时,研究者对研究本身要有足够的热情,真正成为“热情学术”的探究者;

再者,研究者的研究活动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认同、理解与合作,双方应有从研究中共同进步的要求。没有这样的前提,叙事就无法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也就无法顺利进行。年龄、空间、性别、个性、地位等等都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好的合作伙伴,真正实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是教师叙事研究的重要一步。 (三)进入现场

研究现场是研究者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环境。由于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主要是在校园、在学生中,因此,进入研究现场就意味着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与教师一道同呼吸、共生活。没有这样的现场研究,就难以获得“原汁原味”的现场资料,就无法把握教师的行为、观念所赖以产生的深层原因;没有对教师生活的现场观察,就无法理解教师做法的背景。因此,研究现场是教师叙事研究获取真实资料的直接来源。

进入研究现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也可以创设特殊的情境快速地融入;可以直接通过他人的介绍而走进现场;也可以间接地在观察中逐渐走进现场。但是无论什么方式都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得到研究对象的许可,这不仅是研究伦理的要求,也是叙事研究需要研究对象多方面合作的要求。 (四)进行观察访谈

观察访谈是在研究现场收集资料的过程,是清理研究者的纷繁思路、使研究更加清晰明确的过程,也是促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对于教师叙事研究来说,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在课堂、操场上进行的自然观察为研究者提供了来自视、听、嗅、触、味等的五宫感觉或眼、耳、身等多种渠道获得的经验。它是形象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为教师的叙事研究带来了真实感、情境感、现场感,叙事研究也因此具有了不竭的源泉;访谈则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的有目的的谈话,双方在教室、走廊、办公室、小树林围绕着专门问题进行的访谈,又使研究者在观察中获得的外部感受得以深化,使外显的行为得到意义解释,使研究由表及里、由外至内,从而将叙事研究推向更深处。

观察访谈是围绕着研究问题而进行的。观察力求客观,尽量悬置研究者先前已有的主观偏见,避免“先见”或“前设”对研究的干扰;访谈力求开放,使受访者在研究者

11

设计的系列开放性问题中轻松思考并回答问题。观察访谈主要是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而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有意义的事件作为所叙之事;另一方面要具有亲和力,能较快地为研究对象所接受,使访谈顺利进行。这显然与研究者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密切相关。

(五)整理分析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特别要注意避免研究者原有偏见的影响。研究者要尊重事实,尊重研究对象的声音,要让资料自己说话。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从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即“那些能够表达被研究者自己观点和情感感受的语言,将这些概念作为登录的符号”,惟此,研究才具有了独特的“个性”的特征,研究报告才具有了个性色彩。这是扎根理论的要求: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扎根于其中,在此基础上才能建构起叙事的基石。

(六)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撰写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归纳。它既包含研究者对所观察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者对“事”的论述性分析,两者并行不悖,相映相成。特别要创设出一种“现场感”,把教师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教师的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智慧的魅力。

四、叙事研究必须遵守的原则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不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或其他教育资源。中小学的教育叙事应该把握三个原则: (一)操作性原则

选题时要立足于本职工作、立足于平时积累、立足于个人特点,从小处着手。同时要易于操作,不要选择自己陌生的领域。如在对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的叙事研究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片段,如如何呈现,如何操练,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在处理新单词、新句型等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等进行叙事。这样会使叙事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操作性。

(二)实践性原则

选题要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叙事的突破口。广大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和困惑,只要抓住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找到突破口,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或困惑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就能较大程度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实事求是的原则

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具备真实性,决不能杜撰或假设推论。其次,教育叙事和具体的教育情境相联系。同时,教育叙事研究源于教育生活,但又高于教育实际,同样对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