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NA双螺旋结构是什么时候,由谁提出来的?试述其结构模型。
答,1953年,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为右手、反平行双螺旋;主链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A与T或G与C配对形成氢键,称为碱基互补原则(A与T为两个氢键,G与C为三个氢键);.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 ; 3、DNA双螺旋结构有些什么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能解释哪些最重要的生命现象? 答;1. 为右手、反平行双螺旋;
2. 主链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
3. 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A与T或G与C配对形成氢键,称为碱基互补原则(A与T为两个氢键,G与C为三个氢键);
4.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 ;
4、tRNA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何功能? * tRNA的一级结构特点
? 保守性最强
? tRNA是单链核酸
? 含 10~20% 稀有碱基,如 DhU ? 3′末端为 — CCA-OH ? 5′末端大多数为G ? 具有 T?C
二级结构特点
局部也可形成双螺旋结构
? 呈现“三叶草”形,故称 “三叶草”结构
? “三叶草”形结构包括:氨基酸臂、DHU环、反密码环、额外环和TψC环五部分 三级结构,倒L型
tRNA的功能:活化、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翻译。 5、DNA和RNA的结构有何异同?
6、简述核酸研究的进展,在生命科学中有何重大意义? 6、计算
(1)分子量为3?105的双股DNA分子的长度;(2)这种DNA一分子占有的体积;(3)这种DNA一分子占有的螺旋圈数。(一个互补的脱氧核苷酸残基对的平均分子量为618)
名词解释
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DNA复性: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
分子杂交 ;两条来源不同的单链核酸(DNA或RNA),只要它们有大致相同的互补碱基顺
5
序,经退火处理即可复性,形成新的杂种双螺旋,这一现象称为核酸的分子杂交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 变性的DNA 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显著增加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复性后,吸收值恢复,称为减色。 回文结构
Tm;融解温度 ,通常把热变性过程中A260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解温度,用Tm表示。 cAMP Chargaff定律 酶
1,酶,生物体内一类具有生物催化活性和特定空间构象的生物大分子。 2,酶的特性;①极易受外界条件影响②高效性③专一性④催化活性受调节和控制⑤可催化某些特异的化学反应
4, 结合酶的:酶蛋白和辅助因子 酶蛋白结构;结合部位,
催化部位,
必需基团(包括活性中心和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5, 酶的辅助因子包括辅酶和辅基;
辅酶: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疏松,可以用透析方法除去 辅基:与蛋白质结合牢固,不可用透析方法除去
6, 活化能;分子由常态转变为活化态所需的能量。指在一定温度下,1mol反应物达到活化
状态所需要的自由能。酶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故表现出高效性。 7, 米氏方程。P149
8,竞争性抑制特点:Km ↑,Vmax不变;表观Km↑,
非竞争性抑制:Km不变 Vmax ↓,表观Km↓ 反竞争性抑制:Km ↓,Vmax↓,表观Km↓
9,酶活力单位(U)含义是酶在最适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酶催化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两种酶活力国际单位:①(IU)特定条件下,1分钟内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②(Kat)最适条件下,每秒可使1mol/L底物转化的酶量。 换算关系 1 Kat=6×107IU 习 题
1、下列关于酶的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正确:
A.所有的酶都有活性中心;B.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辅酶
C.所有抑制剂都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D.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金属离子 2. 下列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催化集团和结合集团组成;
B.与底物结合后,即使在变性条件下也是稳定的; C.与底物结合时发生构象改变;
D.酶的必需基团必定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 1、酶的概念( C )
A.所有的蛋白质都有酶活性;B.其催化活性都需要特异的辅助因子; C.酶不一定都是蛋白质; D.对底物有绝对的专一性 2、酶的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正确( A )
6
A.所有的酶都有活性中心;B. 酶的必需基团都位于活性中心之内
C.所有的抑制剂都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D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辅酶. 3.酶原之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 C )
A.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B.缺乏辅酶和辅基
C.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D.酶原是已经变性的蛋白质 4.下列对活化能的描述恰当的是( D )
A. 是底物和产物能量水平的差值;B.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程度与一般催化剂相同 C.随温度而改变;D.是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 5.酶的Km值大小与( A )
A.酶性质有关;B.酶的浓度有关;C.酶作用的温度; D.酶作用的时间;E.酶最适pH有关
6.竞争性抑制对酶促反应速度影响是( A) A.Km ↑, Vmax不变; B. Km ↑,Vmax↓
C.Km不变 Vmax ↓;
D. Km ↓,Vmax ↑; E.Km ↓,Vmax 不变 7.测定酶活力时必须做到( D )
A.知道酶的分子量;B.控制反应的温度;C.使用有限量的底物; D.在规定时间内测定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8.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有何异同?
答,1,反应条件温和,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2,专一性强,一种酶只作用一种或一类物质,产生一定产物。 3,酶的催化效率高 9.简述Km和Vmax的意义
答:Km:米氏常数,是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最重要的常数。它的意义: 它的数值等于酶促反应达到其最大速度Vm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Vmax,最大反应速度,意义,当底物浓度远远超过酶浓度,反应速度也达到极值。 10.(讨论题)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得应用。 答;课本p158。
11.简述酶与临床的关系。
生物氧化习题
1、生物氧化有何特点?以葡萄糖为例,比较体内氧化和体外氧化异同。
答。特点:在细胞内进行,在体温,ph近中性,有水的温和环境中反应;能量逐步释放;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和调节
2、何谓高能化合物?体内ATP 有那些生理功能?
答:体内的ATP等有机化合物水解时可释放大量的自由能,通常称为高能化合物。
ATP用于糖,脂,蛋白质的合成过程;ATP是肌肉收缩的能源;ATP可为离子转运提供能量。ATP是体内能量直接供应者。 名词解释
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称为生物氧化
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气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用以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7
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键并伴有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能量传递) 呼吸链
糖代谢
1, 糖的无氧分解: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酵解分为两个
阶段:①糖酵解途径,②丙酮转化为乳酸
2, 糖酵解途径: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反应在胞液中进行。10步反应,三个
不可逆反应,涉及三种关键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3, 丙酮酸还原为乳酸:无氧条件下,糖酵解途径产生的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4, 主要友糖酵解功能的过程:①机体缺氧或剧烈运动,肌肉局部血流不足。 ②无线立体的细胞,如成熟的红细胞,③代谢极为活跃的细胞,如神经细胞。
5,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
糖酵解途径(胞液中),产生6/8个ATP
②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线粒体) ,6个ATP ③ 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线粒体),24个ATP
所以一mol葡萄糖彻底有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生36/38分子ATP。 6,①三羧酸循环特点: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1个ATP),两次脱羧反应,三个不可逆反应,四次脱氢。每完成一次循环,分解一分子乙酰基,生成12分子ATP。 ②三羧酸循环生理意义:糖,脂肪,氨基酸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通路。 ③ 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7,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键并伴有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能量传递) 8,磷酸戊糖途径:为机体提供磷酸核糖和NADPH
9,糖原生理学意义:当机体需要葡萄糖时他可以迅速动用以供急需,而脂肪则不能。 10,糖原的合成和分解的生理调节主要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1,糖异生,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生理意义:重要的生物合成葡萄糖的途径。维持血糖浓度恒定,;补充肝糖原;调节酸碱平衡
12,乳酸循环生理意义:避免了乳酸的损失,也防止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习题
1、直接参与底物水平磷酸化的酶是:
A.a-酮戊二酸脱氢酶,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C、3-磷酸甘油酸激酶,D、琥珀酸脱氢酶 2、肝脏内糖酵解途径的主要功能是:
A、进行糖酵解,B、进行糖的有氧氧化功能 C、提供磷酸戊糖,D、为其他代谢提供合成原料
3、糖酵解途径中生存的丙酮酸必须进入线粒体内氧化,是因为: A、乳酸不能通过线粒体膜,B、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在线粒体内 C、丙酮酸堆积引起酸中毒,D、胞质中生成的丙酮酸别无它路 4、6-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的变构激活剂是:
A、ADP,B、ATP,C、2,6-二磷酸果糖,D、1,6-二磷酸果糖 5、1分子G在糖酵解过程中发生几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A、2次,B、3次,C、4次,D、5次
8
6、下利有氧氧化的叙述中,哪一项错误: A、糖的有氧氧化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B、糖的有氧氧化是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C、通过有氧氧化脂肪转变生成糖 D、有氧氧化可抑制糖酵解
E、1分子G经有氧氧化可生产38分子ATP 7、1分子乙酰辅酶A经氧化后的产物是: A、草酰乙酸,B、草酰乙酸和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D、2分子二氧化碳和4分子还原当量 8、关于TAC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三大营养素分解的共同途径,B、TAC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原料 C、生糖氨基酸通过TAC的环节才能转变成糖 D、乙酰辅酶A经TAC氧化可提供4对H原子 E、乙酰辅酶A进入TAC后只能被氧化 9、1分子G通过脱氢可以产生多少TAP:
A、36, B、38, C、36或38, D32或34 10、试全面比较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
(反应部位、反应条件、关键酶、终产物、能量生产方式和数目、生理意义及两者关系) 1、G进入肌肉细胞后可以进行的代谢是: A、糖异生;B、糖原合成;C、转变为脂肪; D、有氧氧化;E、磷酸戊糖途径;
2、在下列物质中及时糖分解产物又是糖异生的原料是: A、丙酮酸;B、谷氨酸;C、乳酸;D乙酰辅酶A; 3、磷酸戊糖途径的活跃见于:
A、饥饿能量需求增强时;B、脂肪合成增强时; C、氨基酸合成增强时;D、核酸合成增强时; 4、糖原合成途径需要
A、ATP;B、UTP、C、小分子糖原;D、无机磷酸和激酶 5、下列胰岛素对糖代谢影响的正确论述是: A、促进糖的异生;B、促进糖变为脂肪;
C、促进细胞膜对G的通透性;D、促进糖原合成
6、位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及糖原分解各条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合物是:
A、G-1-P;B、G-6-P;C、F-1,6-2P;D、3-磷酸甘油醛 7、肌糖原不能分解补充血糖,是因为缺乏:
A、丙酮酸激酶;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糖原磷酸化酶; D、G-6-P酶;E、脱支酶
8、下列哪种酶缺乏可引起蚕豆病:
A、内酯酶;B、磷酸戊糖异构酶;C、转酮基酶;D、G6磷酸脱氢酶 9、2分子乳酸异生为G时,共消耗及个分子ATP:
A、2; B、3; C、4; D、5; E、6; 10、草酰乙酸在糖代谢中可直接转为哪三种物质?
11.葡萄糖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自由能为686Kcat/mol,以此为基础,计算葡萄糖在生物体内彻底氧化后的能量转化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