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倾盆而下,还夹杂着电闪雷鸣。雨持续了半小时。下午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结束时雨还未停,等雨小了一些,我赶紧回教室。教室里吵吵嚷嚷的,该布置回家作业了,“今天做什么回家作业呢?”我话一出口,不少同学就争先恐后地说:“就写今天下的雨。”由于班里平时布置的回家作业常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布置怎样的作业已经比较有经验了。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对今天下的雨已经留心观察,都比较感兴趣,那就顺应他们吧。果真,第二天一早,同学们充满真情实感的练笔全都交上来了。有同学说:“下雨前,那天色很吓人,天地间浑黄一体,就像世界末日到了,地球要爆炸了。”“雨大得不得了,天地间像挂了巨大的窗帘;滚滚而落的小雨珠大在窗户上,像在跳舞。”“下课时几个男生硬要打开窗户,说要和雨点亲密接触。女生有的在怪叫,有的在走廊里伸出手去接雨”……从一种角度去思考:充分利用课后的资源,为我们所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教学中的意外事情就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2、以创建人文校园、营造人文氛围为途径,提高人文素养。 (1)让墙壁说话。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开辟语文园地,有名言警句、千古诗文等。在一个学期中非常注重给学生抄格言、警句。曾组织全班学生每天早读前轮流给同学抄格言在黑板的显眼处。把学习目的、立志和勤奋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励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是千古传诵的,曾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有的是学术界公认的志理名言,曾成为千千万万做学问的人的座右铭。这些格言、座右铭潜移默化地滋润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2)让花草含情。利用美化校园的大片绿地,要在每片绿地上都有警示牌设置,在上面写一些充满 人情味的话语。比如:我们多湖小学被评为“金华市绿色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就少不了错落有致的花坛里种植了许多名贵的树木,披上了浓浓的绿装,栽上了盆盆的四季花。为了让学生既不乱踩草坪又具有一定的人文思想。所以就在各个花坛里立了一块块的醒目牌:“我也怕痛,请别踩我!”;“小草爱我,我爱小草!”;“小草正在休息,请别打扰它!”;“足下留情,珍爱绿意!”;“芳草如茵,踏之何忍!
……
这样学生在写《我们的学校》作文时又多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料。每种树、每盆花的科目和属类都从网上查找出,再打印好塑封挂在显眼的一角。让学生觉得学校处处有练笔的素材。“得来全不费工夫”
(3)让各室增辉。从审美的角度去规划、美化教室,要让室内拥有四季,让学生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自然美的熏陶。在教室内布置图书角,让学生在书香气的环境里自由读书交流,感受人间真情,每月出出手抄报。根据学校大队部的布置和本班的实际,我们班开辟了“花儿朵朵”、“雏鹰展翅”等园地,让学生每月有新意。里面有书法作品、优秀作文、自编小报……就像有了一个万花筒,学生积极性很高。所以在每月的黑板报和手抄报评比中,我班也总能名列前茅,这也还得意于班里搞得有声有色。现摘录在环保报比赛中得一等奖的作品以供欣赏:(见附件2)
3、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来培养人文素养。 《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饯行。”由此可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如何让这一教学方式真正“植入”课堂教学之中,具体做法是:
(1)精选问题,做个有心人。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让学生探究什么?何时探究?应精心安排,抓住恰当的时机,让学生畅所欲言,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最近听过一些教改课,不乏合作交流的形式,但细细品来,也有造作虚假之嫌,有的文章浅显易懂,一遍读来,学生已大体了解,纷纷举手回答。这情景出乎老师意料,尴尬之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问题,让小组内讨论,名义上再探究探究,实则为了完成课前教案中是早已安排好的、必不可少的体现新教改的环节。这样的合作我们宁可不要,别把学生看“扁”了,他们有能力研究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诸如,学完《琥珀》
后,在课上研究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后小组同学再去研究其他一些琥珀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查找资料,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一放学就着手准备,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就真正让学生互动起来。 (2)全员参与,做个用心人。
这里的全员参与即是指全体同学个个参与,也指教师的参与。 教师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会消除一些学生的恐惧心理,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在新课伊始就说:“同学们,平时总是你们提问,今天老师有个不懂的问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笔者,不相信老师还有不懂的问题。笔者接着说:“我课前读了这篇文章,认为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又不需归还,所以题目中应用‘骗’而不能用‘借’”。果然不出所料,一语既出,有些同学也点头表示赞同。笔者抓住契机让学生再细读全文,各抒己见,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经过一番争论,学生们大都认为:诸葛亮在双方交战时将十万支箭如数归还,可谓“有借有还”,而且更深入地理解到“借”字,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胜过“骗”。在辩论中,笔者也曾两次发表自己的看法,过了一回学生瘾。
4、以重视语感的指导,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多么精辟的论述,一语道破“语文”的内涵。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一个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1)在读中品词学句。“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和血肉,一篇文章中不乏好词好句,笔者注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句,边读边品味好在哪里,体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境界及如何才
能读好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在读《日出》时,注意了大量拟人句、比喻句的阅读与学习,将日出的美景表达得淋漓尽致。《飞夺泸定桥》一课,在读到“千钧一发”这个词时,多数学生停下来想了一会儿,有的还在这个词的旁边写出“十万火急、迫在眉睫”等表示情况紧急的词语。这样,学生边读边品,由点到面,使语文教学扎实有序。
(2)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放弃射门》一课重在赞扬世界级著名球星福勒在足球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友爱、宁失一球、不伤队友的高尚体育风范。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第3自然段,抓住福勒动作、神态的描写,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讲。在学生读熟以后,组织辩论:福勒放弃射门对吗?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从这场比赛的重要性、集体利益、体育真谛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最终从文中悟出,福勒这种高尚的体育风范值得提倡,赢得公平,赢得光彩,让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人性美,这是无法用金钱和名誉换来的。此时再指导学生怀着对福勒崇敬之情读这一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唯有开放,才会有活力。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曾指出:“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日,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进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要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途径有: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加速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除背诵必背古诗之外,加大背诵量,尽量超过400万字。“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
(2)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不限于教科书,不限于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它包括一个人完整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