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旷论学- 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 首页中考 高考 作文 下载本文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①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②乎?” 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 阳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⑦昧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炳烛]炳,点燃。炳烛,使动用法句式,义为“把蜡烛点燃”。[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故这样自称。[孰与]一种固定格式,主要用来表示比较,当“比??怎么样”讲。[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暮: ②戏: ③闻: ④善: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⑥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在至者。疵⑦病不必待人指摘⑧,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顷岁]近年来。[孙莘老]即孙觉,字莘老。[乘间]乘着间隙,乘机。[患]毛病、弊端(在于)。[疵]小毛病。[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尝: ②工: ③过: ④疵: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②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③多作自能见之(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

三、孟母戒子

孟子①少时,诵②,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诵]背诵。[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諠(x u ān)]遗忘。[裂]割断。[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加点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 ( ) 处士笑而然之( )

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横线上

①失: ② 此: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四、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启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文不识]姓文名不识。[与]帮助。[资]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穿壁: 感叹: 大姓: 大学: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方: 还: 卒: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六、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下帷绝编]这是两个古人勤学的故事。“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书瓣牛皮绳子翻断了。[迨(d ài)]等到。[倍讽]倍同“背”,背诵。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患: 既: 倍: 尝: 或: 寝: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诵) 众兄弟既成诵 书不可不成诵 B、(或) 或在马上 或中夜不寝时 C、(乃) 迨能倍讽乃止 乃终身不忘也 D、(思) 咏其文、思其义 思而不学则殆 3、学了这篇短文,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答:

七、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 而: 辄: 遂: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补出省略成分)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 )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八、陶母戒子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 鱼乍 饷母。母封 鱼乍 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鱼梁吏]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以捕鱼的一种装置。鱼梁吏,监察鱼梁事务的小官。[坩(g ān)]盛物的陶器 。[ 鱼乍 (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 练习:

1、给下列句子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义

1)反书责侃曰 ( ) A、反而 B、同“返” C、反对 D、封好

2)汝为吏 ( ) A、却是 B、做 C、为了 D、成为

3)乃增吾忧也 ( ) A、于是 B、是 C、却 D、才 2、下列各句中的语气词表意是否一样,为什么

①此正午牡丹也 ②此日中时花也 ③此正午猫眼也 ④乃增吾忧也

答: 3、陶母“封 鱼乍 付使,反书责侃”的目的是

九、扁鹊见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

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中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 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有间]有一会儿。[腠(c ?u)理]皮肤的纹理。[将恐]恐怕要。将,要。[深]甚,厉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居中十日]待了十天。[应]答应,理睬。[悦]高兴。[还走]转身就跑。还,同“旋”,回转、掉转。[故]特意。[汤熨之所及也](是)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熨,用药物热敷。[针石]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火齐]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属,管。奈何,怎么办、怎么样。[是以]就是“以是”,因此。以,因为、由于。[无请]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问。[索]寻找。 练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② ③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有间: 以为: 还走: 是以: 无请: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本文通过“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十、林之栋画兰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注:[具裹粮]准备了干粮。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乃: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 ) 今乃掉尾而斗( ) 之: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 )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 2、下列句子修辞格运用不同于其它两项的一项是

A、若当劲敌者 B、花大如掌 C、猫眼黑睛如线 3、林之栋画画的态度是

A、闻兰所在,必大寻之 B、执刀矢火攻,深入山中 C、深入实际,仔细观察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之栋画兰切合生活实际,故“所画兰益奇变”。 B、林之栋画兰像唐初戴嵩画“斗牛图”一样富有气势。 C、林之栋之所以“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是因为要把兰画好,以不辱“善画兰”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