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是故意杀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二. 多项选择题
1.根据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不同,可以将犯罪客体分为( cd )。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简单客体 D.复杂客体
2.按照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层次不同,可以将犯罪客体分为(A.直接客体 B.间接客体 C.一般客体 D.同类客体
3.犯罪的客观要件可分为( dc )。 A.基础要件 B.先决要件 C.必要要件 D.选择要件
4.在下列犯罪中属于不作为形式的犯罪有( ab )。 A.遗弃罪
B.遗弃伤病军人罪 C.故意杀人罪 D.玩忽职守罪
5.危害结果是( bc )。 A.任何犯罪所必备的要件 B.选择要件
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6.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AB )。 A.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B.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C.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D.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7.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有( CD )。 A.犯罪人的相貌 B.犯罪方法 C.危害行为 D.危害结果
8.不作为犯罪要求的特定义务是指( CD )。 A.道德义务
B.法律规定的义务
C.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21
acd )。
D.由行为人先行行为所引起的义务
9.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有( AD )。 A.自然人犯罪 B.法人犯罪
C.自然人犯罪和法人犯罪 D.单位犯罪
10.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 ABCD)的不适用死刑。 A.不满18周岁
B.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D.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11.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应当是指( ac )。 A.实足年龄(即周岁)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D.以农历为计算的标准
1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分为( ACD )刑事责任时期。 A.完全不负 B.限制 C.相对负 D.完全负
1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的人,犯下列各罪中的( bcd )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伤害罪 B.故意杀人罪 C.强奸罪 D.爆炸罪
14.依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人员中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是( ad )。 A.不满14周岁的人 B.又聋又哑的人 C.生理性醉酒的人 D.病理性醉酒的人
15.依法不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有( abd )。 A.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B.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C.不满16周岁的人
D.未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16.我国刑法规定。( AB )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又聋又哑的人
B.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C.聋哑人或者盲人 D.呆傻人
17.罪过是指( ab )。 A.犯罪故意
22
B.犯罪过失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18.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ABCD )。 A.犯罪故意 B.犯罪过失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19.研究犯罪主观要件的意义在于( ABC )。 A.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 B.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C.有助于确定犯罪的罪数 D.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
20.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是( ad )。 A.都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都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D.危害结果的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
21.在下列犯罪中,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犯罪是( ABCD )。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伤害罪 C.放火罪 D.爆炸罪
22.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是( bd )。 A.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D.并且轻信这种结果不会发生
23.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BCD )。 A.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构成犯罪的影响不同 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程度不同 C.对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所持的态度不同 D.刑事责任不同
24.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abc )。 A.假想的犯罪 B.假想的不犯罪
C.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罪名上和刑罚轻重上的误解 D.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误解
25.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ABCD )。 A.客体错误 B.对象错误 C.工具错误 D.因果关系错误
23
26.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有( AB )。 A.故意 B.过失
C.故意或放任 D.故意或过失
27.犯罪的故意可分为( cd )。 A.有预谋的故意 B.无预谋的故意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
28.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有引起某种危害结果的( bc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D.偶然性
三. 填空题
1.犯罪的 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 ,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关系的整体。 2.犯罪的 也叫犯罪的共同客休或者犯罪的 。
3.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 所共同侵犯的客体,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4.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所直接侵犯的 也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个具体部分。
5.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 ,包括危害行为 ,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诸事实。
6.犯罪行为是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必须 。
7.犯罪客观方面选择要件是指时间、地点、 、 。
8.危害社会行为是指表现人的 和 危害社会并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9.作为是指行为人 实施我国刑法所禁止 行为。
10.不作为是指行为人 实施并且 实施某种积极行为,而消极地不去实施自己应当履行的义务的行为。
11.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给社会 (即犯罪客体)已经造成或 的损害。
12.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 与 危害结果之间的与的因果关系。
1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或者 处罚。 14.已满 周岁的人犯罪, 负刑事责任。
15.已满 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放火、爆炸、 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6.精神病人在 或者 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 刑事责任。 17.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 、减轻或者 。
18.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19.犯罪故意可分为 和 两种类型。
20.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