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课件+检测) 第三单元11 师 说 下载本文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②当李氏之危也 .B.①一举而胜焉 .②而俱称有文学 .C.①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②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

D.①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 .②吾以情得之 .

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并列。C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在。D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根据。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B.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C.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D.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解析:D项,作者并没有摆事实,而是通过人之常情的推断得出结论。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认为《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两条事实依据。(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重点译对“信”“是”“匿”)

②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重点译对“大凡”“胜”)

(2)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

②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

二、语言运用

6.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解析: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③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④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⑥古文:古义,先秦及秦汉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7.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解析:A项,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句尾语气词,表判断;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就;C项,介词,向。D项,相当于“于”,比/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D)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解析:A项,“有”通“又”,“暴”通“曝”;B项,“生”通“性”;C项,“受”通“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