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市太平镇总体规划说明书2012-2030 - 图文 下载本文

(二)本次总体规划的性质

1、职能定位

太平镇作为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的百强示范镇,山东省重点发展的中心镇,邹城市对接济宁市的节点型城镇,城市及社会经济将呈现跨越式的发展,在区域城市发展中所承担的职能也日益重要,规划太平镇职能及发展定位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邹城市西部的门户城镇,“西接”桥头堡和重要节点城镇;

太平镇位于邹城市东西向发展的主轴线上,地理位置在邹城市的最西边,地处邹城市、济宁市任城区、微山县、兖州市四地交界处,同时接受多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邹城市向西对接济宁的桥头堡,能打造成为邹城市的西大门。

(2)为济曲都市区配套与服务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作为济曲都市圈内部的城镇,积极对接济宁市,成为承接济宁、邹城产业转移、配套服务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3)邹城市副中心;

太平镇面临众多机遇,在良好的政策推动下,产业经济将快速增长,发展成为邹城市域次中心,带动邹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设成为全省率先发展的示范镇,向全国强镇目标迈进。 (4)邹城工业园,三大产业板块之一;

太平镇属于邹城三大产业板块中的邹西平原综合经济板块,利用邹城工业园的带动,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挥太平港区优势,集聚邹城大部分的工业企业,重点发展煤电等产业。 (5)以生活居住和旅游休闲为主的重要旅游节点

利用北部压煤塌陷地治理的契机,积极发展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将其打造成为重要旅游的资源要素,推动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2、城镇性质

随着太平镇产业发展的逐步转型,应继续以“工业强镇”为目标,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太平镇正着力打造邹城工业园区、生态湿地公园、现代农业基地、临港物流园区,形成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因此确定太平镇的城镇性质为:邹城市域次中心,以精细化工、生物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新区,生态文明的示范镇。

二、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现状2011年:镇域人口13.02万人,城镇人口3.15万人; 规划近期2015年:镇域人口14.5万人,城镇人口6.5万人; 规划中期2020年:镇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9.5万人; 规划远期2030年:镇域人口17万人,城镇人口14.5万人。

(二)用地规模

现状2011年:城镇建设用地6.9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292平方米; 规划近期2015年:城镇建设用地11.5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77平方米; 规划中期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15.2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60平方米; 规划远期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20.2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

10

第三部分 镇域一体化规划

第一章 人口发展一体化

一、镇域人口发展特征

(一)人口总量缓慢增长,变化幅度基本保持稳定

截止到2011年底,太平镇镇域人口13.02万人,人口总数在邹城市13个镇(街道办)中排第1位。 (二)人口的逐年增加主要表现于镇区工业园吸引外地人员就业,2011年园区企业就业职工达到1.39万人。 (三)人口变动幅度较小,以机械增长为主,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稳定,年均增长率0.58%。

表2. 人口情况一览表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人口总数 12.32 12.48 12.73 13.02 户籍人口 11.86 11.95 12.05 12.06 农村人口 9.07 9.54 9.03 9.67 二、镇域总人口预测

未来太平镇人口增长主要应由两部分组成:原镇域人口自然增长和新增就业人口机械增长。

自然增长已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太平镇由于受到省级工业园区—邹城工业园的带动,园区经济发展迅猛,吸引了大批从业人员;随着示范镇的建设发展,政策扶持以及自身发展条件,镇域产业规模的壮大、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环境的改善,势必将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来此聚集,未来机械流入的人口规模将增大。

(一)综合分析法

1、原镇域人口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率: 根据人口增长规律及太平镇近几年增长态势,规划确定近期自然增长率为为0.5‰,远期为0.2‰。 Q2015=12.06×(1+0.5‰)4≈12.3(万人) Q2030=12.3×(1+0.2‰)15≈12.7(万人) 2、新增就业人口机械增长

P=[职工人数×50%×(1+2.0)+职工人数×50% ] ×40%≈4.3(万人) 3、规划期末总人口

由综合分析法 Q=Q0(1+K)N+P可得:2030年镇域人口约为17万人左右。

(二)综合平衡法

P2015=P2011×(1+5.0%)4≈14.5万人 P2030=P2015×(1+5.5%)14≈17万人

(三)劳动力需求法

近期:P2015=1.39×(1+30%×15%/0.7)4×0.99≈16(万人) 远期:P2030=1.39×(1+30%×12%/0.7)14×1.01≈20(万人)

(四)综合确定

2015年人口规模为14.5万人; 2020年人口规模为15.5万人;

11

2030年人口规模为17万人;

远景2050年预期人口控制在25万人左右。

三、城镇人口预测

(一)城镇人口现状

根据城镇人口组成,太平镇镇区现状人口主要包括常住人口(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及居住在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两部分组成。

2011年末城镇人口为3.15万人。其中驻地村庄人口1.7万人(庄里、秦石、董石、王石、韩石、高石、太一、太二、太三、太四、冯家楼、白衣堂、黄厂、前鲍、中鲍、后鲍),非农业人口0.06万人和暂住人口1.39万人。

(二)人口增长来源

预测未来时期内太平镇镇区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镇区建设用地范围内人口的自然增长; 2、镇区建设用地范围的扩大所包含的社区人口; 3、城市社区建设吸纳周边人口向镇区集中居住; 4、周边地区及其它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其它地区非农业人口的迁入。

(三)人口增长机制分析

1、随着邹城工业园区不断的壮大发展,镇区就业岗位的增加,镇区的常住人口不断增长。

2、随着镇区生活服务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镇区集聚,享受镇区服务设施,成为城镇人口。 3、随着经济发展、经济活动量的增加,城镇人口中仍然含有相当部分的流动人口(暂住人口),这是经济活跃期间必然出现的现象。

(四)规划城镇人口预测基数确定

由于镇区空间范围的扩大,使镇区外围一些村庄并入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使得城镇人口基数增加。 规划近期纳入镇区的村庄有6个(西一、西二、西三、东一、东二、邢家),人口9166人; 规划远期除外围里彦、皇甫、亢阜三个农村社区外,其余所有村庄全部纳入镇区。 则镇区:近期人口预测基数为4.06万人; 远期人口预测基数为11.02万人。

(五)综合增长预测法

作为省级工业园区—邹城工业园,其产业用地发展将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因此,为适应未来十几年我省城镇化及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未来太平镇人口增长应当从更大范围来研究,从太平镇对接济宁市、邹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其城镇人口的增长将会以机械增长为主。确定近期内机械增长率为5%,远期机械增长率为4%;近期自然增长率为为0.5‰,远期0.2‰。

公式:Pn=P0(1+R)n 其中:P0:规划期初总人口

Pn:规划期末总人口 R:人口综合增长率

12

n:预测年限

则:P2015=4.06(1+0.055)4 = 6.0万人 P2030=11.02(1+0.042)19 = 15.0万人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预测法

城镇化从地域空间上讲,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两种作用力,即农村推动力和城镇吸引力,所谓农村推动力是指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产生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产品,城镇吸引力则是指城镇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及较多的就业机会。对太平镇城镇人口的预测采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公式:Pn=P1·(1+r1)n+[F·P2·(1+r2)n-S/ψ] ·W·V

其中:Pn:预测年末城镇人口

P1:基年城镇人口 P2:基年农村人口

r1:城镇人口综合增长率 r2:农村人口综合增长率

F:农业劳动力占农村人口比重(一般为45%—50%) S:预测期末耕地面积

ψ:预测期末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面积 W:剩余劳动力进城比例 V:进城劳动力带眷系数 n:预测年限

根据现状资料,2011年城镇人口13.02万人,实有耕地面积7.3万亩,预计至规划期末耕地总面积保持不变,根据《2000-2030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及其对策研究》,结合本区地形特点及未来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趋势预测:近期2015年劳动力人均负担耕为为6亩;中期2020年劳动力人均负担耕为为8亩;远期2030年劳动力人均负担耕为为10亩。

剩余劳动力进城比例近期按45%计,中远期按50%计,带眷系数取1.5,考虑人口机械增长,城镇人口综合增长率近期取5.5%,中远期为4.2%;农村人口综合增长率近期取5‰,中远期取2‰,代入公式计算得:

近期2015年人口预测为:6.5万人; 中期2020年人口预测为:10万人; 远期2030年人口预测为:15万人。

三、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化水平法

城镇化进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世界性和区域性, 同时还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历史表明,凡城镇化开 始较早的国家,城镇化发展速度较慢,而城镇化开始较晚的国家,城镇 化达到相同水平的时间较短。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实际情况,城镇化进 程一般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Northam 在1979年曾经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型曲线。虽然 各国城镇化起步有早有晚,但基本遵循这一发展规律。

城镇化发展呈现“S”形增长曲线,城乡关系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于30%,发展缓慢,第一产业为主,以农村聚落为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