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下载本文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1、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及其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随着日本被击败,遭到美国的空袭,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东京为首,全日本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战争的轰炸破坏的40%的城市建筑,船舶的吨位从战前630万吨下降到135万吨,煤产量减少了一半。此外,由于战败,日本对外贸易业几乎中断了,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结果在国内农业等产业生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进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194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是战前的55%,城市就业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战前的31.2%。

在此起点上,1946-1955年的10年间日本一方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将战时经济改组为平时经济。恶化的经济从1947年开始好转,几经曲折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粮食危机解除,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恶性通货膨胀结束。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9%,工矿业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2%,农业水产业生产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1倍。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日本经济有战前积累的较好基础,同时有美国的扶持,以及朝鲜战争的刺激,加上政府较好的政策引导,使其在10年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好水平。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经济,同时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因为这样的机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政府正确的引导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标志着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此时,日本GDP仅为美国1/15,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此后日本开始赶超欧美,在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由此走向了经济现代化。

1956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经历了几次景气循环,期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7%,增长速度领先于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于1971年也达世界第二位,钢

铁、汽车、机械、船舶、家用电器等产品特别突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日本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195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2.7:28.9:48.4,到1973年,三大产业的比重变为:6.8:36.5:56.6。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重化工业比重上升,同时实现了工业设备和企业的大型化,提高了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国际贸易中出口能力不断增强。1956-1973年日本出口增长了18倍。出口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以纺织品出口为主转为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为主。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55-1973年日本实际工资指数增长2.82倍,工资的迅速增长带来国民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消费高潮,家用电器普及化和高级化。

3、经济低速稳定增长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涨价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冲击,1974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出现负数,此后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在此期间,日本吸取教训,大幅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石油危机的应对能力,而且开始了由“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的战略转变。

此外,自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日元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有升有降,但总的趋势是日元升值。而后1987年9月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元就大幅升值了。面对日元升值后出口受阻和严重经济萧条的局面,日本采取金融自由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政策,由此出现了平成景气时期,金融自由化的内容包括:利息率自由化、取消银行经营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及国内外资金转移的自由化,由此造成银行间的竞争加剧,日本资本大量流向国外,导致对外投资的猛增,日本的货币供应也大幅增加,1987-1990年间,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0%,大幅超过名义GNP的增长率。低利率削弱了银行对存款的吸引力,将储蓄转为投资,流向收益较高的证券市场,抬高了证券市场价格。此外还有大规模国内资本的过剩,过剩的原因一是国内市场对设备投资的需求减少,二是日本贸易顺差的积累。

而以上这些都促成了8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具体表现在:证券价格暴涨,1989年股票时价总额达630万亿日元,达到当时日本名义GNP的1.6倍,日本制造业企业本业利润为1.25万亿日元,金融收入却达到1.92万亿日元;房地产价格高涨,在1987-1990年地价平均上涨率为10.5%,超过了利息增长、

企业收益增长,称为气泡地价。地价和股价上升同时造成信贷扩张。

4、泡沫经济崩溃和长期经济停滞

1990年10月1日,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成为泡沫经济开始崩溃的起点。泡沫的崩溃来源于政府调整利率的政策以及金融管制的加强:为抑制经济过热,1989年5月到1990年8月日本官方贴现率升至6%,大藏省限制了银行抵押放款的增长,要求银行定期汇报抵押贷款情况,控制证券发行,加强房地产买卖的管理。

此后,日本经济陷入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90年全年股价平均下跌40%,房地产价格也猛跌,迅速膨胀起来的股票资产和土地资产就又迅速消失了,银行陷入巨额的不良债权中,国民资产迅速减少。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状态:经济增长迟缓;通货紧缩逐步加深;企业倒闭增加,工业生产与效益下滑;失业率空前居高,多数分析认为日本此时的完全失业率已经超过了10%。

从1992~2000年,日本年均实际增长率只有1.0%,个人住宅投资和企业设备投资都是负增长。2000年初,日本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02年后,受外国需求上升的拉动,日本经济情况稍为改善,然而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海啸影响外国需求,各项数据也超过泡沫经济时的低点。 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以下一些条件:1、战后依然保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日本政府重视教育的普及,人力资源较为丰富。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其中最有名的是农地改革、劳动改革和解散军阀,被称为经济民主化的三大支柱。3、在资金、原料以及政策上受到美国援助,美国1948年开始对日本提供经济复兴援助,此外,美国公使提出了“道奇路线”,在日本推行自由经济并且帮助日本改革税制。4、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也为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契机。5、日本政府适当的政策引导,1947年日本政府实施了“倾斜生产方式”,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技术改造任务。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除了对外贸易没有达到战前水平,很多经济指标超过战前水平,1955年成为日本经济史上划时代一年。

1956~1973年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

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固定汇率,

以及美国市场对日本的开放非常有利于日本的出口。

二、良好的发展环境,此时世界经济处于1949~1973年的黄金时期,世界贸易增长率从1948年到1971年之间增长了7.27%。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为日本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

三、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发展本国自主技术,表现在缩短了日本工业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年限,节省了研制费用。1955-1970年日本集中掌握了全世界半个世纪开发的几乎所有先进技术。

四、初级产品价格低廉,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进口的原料比重大,初级产品价格低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言而喻。

五、稳定的政局使政府的行动强有力,因而能引导企业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加强,突出表现在大力扶植重化工业、新兴产业和出口产业。在税收、贷款、产业政策上给予特殊优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还表现在,严格限制外国货物和外资进口。日本政府规定,除随先进技术进口的先进设备必需的原材料外,其他凡属整机和制成品的进口均在严格限制之列。

六、军费开支少,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在绝大多数年份低于GNP的1%,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七、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日本系统引进美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与本国的传统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率的企业管理制度。这一科学的、高效率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被并称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车轮。日本独特的经营管理制度可概括为“三大神器”,即①终身雇佣制;②与学习相结合的年功序列制;③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只要企业不倒闭,本企业职工就可以在本企业工作。而企业也关心职工的利益。职工工资可根据自己工龄逐年增加;企业不随意解雇员工等等,形成了企业的凝聚力。使职工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 三、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1、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相似点

一、贸易不均衡。虽然近年中国贸易顺差在递减,但贸易顺差仍数额较大,因而面临如同日本一样的升值压力。

二、开放金融市场,中国面临与日本同样开放金融市场的处境。

三、流动性过剩。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中国的货币政策已受制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