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因为尘埃和水汽的结合可以变成云滴,成片的云滴就组成了厚厚的云层。 ②温度太高,不但人类无法忍受,就是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也会被“烤干”。 ③有了尘埃,就使得近地面的低空多了一层保护膜。 ④没有尘埃,地球表面将会热得不得了。
⑤云层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可以将照在其上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太阳的威势。 A.④③②①⑤ C.④②③①⑤
B.④⑤②③① D.③④②①⑤
2.(题文)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3.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是( )
A.《猫》作者郑振铎。郑振铎,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B.《动物笑谈》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作者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 C.《狼》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
D.《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丝绸之路古迹,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
B.他的求学经历,说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 ....C.那些街头小报为了捕捉此案的一些细节而忙得不亦乐乎。 ....
D.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装有危险化学药品的瓶子放到特制的保管柜中。 ....5.对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二、名句名篇默写
6.按要求填补古诗文名句。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 (2)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3)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 (4)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5)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三、诗歌鉴赏 7.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其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_,是组诗_________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2)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_________。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_________特点。 4)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5)填写。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
(2)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____________,后四句写____________。 (3)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选择。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人沧海。 D.日月的行踪,都好像与沧海有关。 7)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四、综合性学习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汝州市有位耄耋老人——退休干部王二长,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树人”变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年来,共计植树造林1060亩,铺就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他的带领下,周边5个行政村2000多户农民都纷纷上山种树,绿化山林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桃、杏、梨、柿子、苹果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1)请为这则材料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
(2)材料中的“王二长”与课文中的“牧羊人”由什么相似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领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卖蒜叟 (清)袁枚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挪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
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康肃忿然曰 ..(4)但见杨双膝跪地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公亦以此自矜 以拳打砖墙 ..B.睨之久而不去 旁睨而揶揄之 ..C.徐以杓酌油沥之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老人自缚于树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4)(甲)文中的陈尧咨和(乙)文中的杨二性格特征有什么相似之处?你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10.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下面的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加点的词古今词义差别不大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B.下车引之 .
C.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日中不至 .
2)下面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3)如果陈元方父亲的朋友不说出“非人哉”这句骂人的话,那么元方可能会怎么说呢?请发挥想象,把他要说的话写下来。 六、现代文阅读
11.(题文)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
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
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1)(小题1)文中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2)(小题2)第①段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内容?
3)(小题3)选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课文末尾“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4)(小题4)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5)(小题5)将第③段中加点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1)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早已习惯”和“还习惯”以及“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决定委屈儿子了”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改变主意不走大路而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13.作文小练笔
在《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但依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回到皇宫之后会采取什么行动,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