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道论紫砂二 - 图文 下载本文

钾钠钙等有机物都在黏土里面。

石英的熔点高,黏土的熔点低。烧制时,黏土总是先融化。高温熔化过程中,黏土中的碳酸根分解,释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形成气泡。在颗粒(团结物)中,形成封闭性气泡,在颗粒之间(或者颗粒中的气泡破裂),形成气孔。

隙泡结构的出现,需要四个条件:1、必须具有熔点不同的颗粒;2、熔点低的颗粒必须具有碳酸根;3、碳酸根分解释放出气体;4、碳酸根适度分解,气泡不能没有,也不能破裂。 黏土,因为成分单一,没有石英颗粒,所以不符合第一个条件,所以黏土烧结后(尽管是适度烧结),不会出现隙泡结构。不烧结,都是开放性气孔,渗水吐黑;烧结,就会充分融化,完全没有气孔。所以黏土制作的“紫砂壶”,要么吐黑(坯体强度也低,易碎),要么磁化,敲击起来声音很脆。

紫砂,如果不适度烧结,也不会出现或保留隙泡结构。未烧结,渗水吐黑;过度烧结,也会磁化(过度熔化)。

所以,只要看烧成品是否具有隙泡结构,就能判断茶壶是不是用紫砂材质做的、用紫砂材质做的紫砂壶是否还具有充分的实用和审美效能。 延伸知识:如何在购买时判断隙泡结构。下篇讲解。

本山绿、黄降坡与本山黄段

这些矿料烧成后都呈黄色,或者说,在烧结温域,都有呈现黄色的阶段。

本山绿泥市场知名度很高,因此烧成只要呈黄色,卖家基本上就会尽可能将其说成本山绿泥,紫砂矿料至今没有建立科学标准体系,称呼都是根据传统习惯,这是紫砂市场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标准,所以你就不能断定是非。

本山绿泥的特点,专业书籍的介绍基本可以归结为3个:1、矿层特点:紧贴黄石(多为黄石下贴层);2、较嫩,烧结温度低;3、稀少,所以多当做“化妆土”用。但是,当做化妆土,传统上并不是给壶化妆,而是花盆、文玩等化妆。自从化料出现后,本山绿泥就不当花盆、文玩的化妆土了,而是改用氧化镍。今天市场上的花盆,黄底,都是化料喷浆而成。本山绿,只在壶冰纹装饰上使用(很多依旧是化料)。

四号井的本山绿泥,现在已经成为传说,我至今没有获得确认为四号井本山绿泥的矿样。根据我的研究,本山绿泥除以上特点外,还有:1、烧成品有白颗粒;2、有机物较多,烧成后形成深色斑点(视温度高低)。

对本山绿泥的研究,还没系统开始,但有两个作品的资料照片,以前一直视为精品本山绿,(其中一把壶卖给了糟老头,因为他承诺不会出手,我可能还需要看见她)

但现在,我怀疑这是经过酸洗处理过的(第一个作品还调了砂)泥料制成。但无论如何,这两个作品能反映本山绿泥的特征。

黄龙山,被称为本山,黄龙山范围内的紫砂矿料,就称为本山矿料。按照矿区划分(注:这是本人的划分方法),黄龙山矿可分为大水潭(即蠡蜀,现已被淹没,不出矿)、南山、台西、半坡、宝山、降坡、团山几个矿区,台西,也即黄龙山的主体部分,1、2、3、5号井以及台西矿、露天矿,都属于这个范围,也即水潭周围(主要是南和东,西部,单独分为半坡矿区)。

根据目前勘察结果,2号井位置有本山绿泥出矿,黄段,基本上都在半坡、宝山、降坡矿区。 这些,都是我拥有的烧成后主色为黄的部分本山矿料,还有几种因为压在库房,写本文时无法取样而未列。至于底色为黄的“芝麻段”系列,也还有多种。

可以明显看出,本山绿泥与黄段,矿料明显不同。本山绿泥呈灰白色,泥料较嫩,出矿时呈泥夹块状。而黄段,无不呈石状。

这些矿料,少部分已经做出样本(也就是小茶盅),可惜被男女强盗们都抢走了,现只能用文字描述,以后补充烧成品效果照片。

根据我的价值判断,在所有呈黄底色的矿料中,本山绿泥并不最为优秀。

对矿料价值的判断,应该采用加权计算方法:市场知名度权重最大,其次是矿料因素:呈色、颗粒、制作难易程度;第三,是稀缺性。用这个方法判断,本山绿泥还是价值最高的。 根据化学成分检测结果分析,呈现黄底色的矿料,其特点是铁含量在1.8%-6%之间,且以离子状态存在;镍含量较紫泥、红泥、白泥(砂)为高。烧结温度除受镍、铝含量影响,也与黏土成分多寡、颗粒成分有关。

石英是紫砂的主要成分,很多矿料二氧化硅成分相当,但烧结温度相差很多,这与紫砂矿料中二氧化硅的存在方式有关。关于颗粒成分分析,费用较高,我现在还无经济能力,只能留待以后进行,这对彻底搞明白紫砂不能不说是一个限制性缺憾,目前的研究也只能进行到这种程度(对底槽青的研究,颗粒成分就是必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