銆婃殩閫氱┖璋冦€嬪涔犺缁嗕範棰橀泦鍜岀瓟妗?- 鐧惧害鏂囧簱 下载本文

查教材附录28,四柱813型散热器每片散热面积为0.28m2,计算片数n?为:

?=F1?/f? n13.23m20.28m/片2.09m20.28m2/片2.85m22?11.5?12片

?=F2?/f?n2?7.5?8片

?=F3?/f?n30.28m2/片?10.2?11片

校核片数修正系数?1的值:查教材附录30,当散热器片数为11~20时,?1=1.05;当散热器片数为6~10,?1=1.00。

2因此,实际所需散热器面积为:F1=F1??1=3.23×1.05 = 3.39 m

2F2=F2??1=2.09×1.00 = 2.0 m 2F3=F3??1=2.85×1.05 = 2.99 m

所以实际选用片数为:n1=F1/f?3.39m20.28m2/片2.09m20.28m/片2.99 m20.28m2/片2?12.1?13片

n2=F2/f??7.5?8片

n3=F3/f??10.7?11片

单管和双管系统对散热器选择的影响:

对于单管系统,最大的特点即每组散热器的出水温度是下一组散热器的进水温度,经过散热器的散热,每组散热器按进水先后顺序,其平均热媒温度逐渐下降,因而其传热系数逐渐降低,造成其传热面积在对应的热负荷条件下相应增加。而对于双管系统,各散热器具有相同的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因而具有相同的平均热媒温度,即相同的传热系数,由于这个影响,双管系统的散热器总面积一般比单管系统稍小些。

5-27 某供暖系统热负荷为70 kW,供水温度为95℃,回水温度为70℃,求系统所需水流量。若采用低压蒸汽作热媒,蒸汽的汽化潜热为2250 kJ/kg,求所需的蒸汽流量。

【解】 ① 对热水供暖系统,由Q?Gc?t得系统所需水流量为:

G?Q70kW?=0.67 kg/s c?t4.19kJ/(kg?0C)?(95?70)0C70kW=0.03 kg/s

2250kJ/kg② 对于蒸汽供暖系统,所需蒸汽流量为:G?5-28 如图所示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设管道无散热损失。系统供水温度tg=95℃,密度ρ= 962 kg/m3;回水温度th=70℃,其密度为?= 978 kg/m3。系统总阻力为280kPa,计算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

图5.4 题5-28图

【解】 由题意,循环水泵的流量:

W?1.1?Qc?t?1.1?(2?1.5)kW4.19kJ/(kg?0C)?(95?70)0C=0.037 kg/s

而由供回水密度差所引起的附加压头为:

?P?(?1??2)g?H1 ?(978?962)kg/m3?9.8N/kg?2500m?500m?500m1000

?548.8 Pa ?P???P,故可忽略。 1 故水泵的扬程为:

?H?1.1??P?g?1.1?2?280 kPa?103(962?978)kg/m3?9.8N/kg?32.4 m

5-29 如图5-5所示热水供暖系统。已知h1=2.0m,h2=3.5m;每个散热器的热负荷为800W;供水温度为95℃,回水温度为70℃,对应温度的水密度分别为962kg/m3和978kg/m3。不考虑热水在沿途的冷却,分别计算双管和单管系统的自然循环作用压力。

图5.5 题5-29图

【解】 ① 求双管系统的重力循环作用压力

双管系统属于并联环路,各层散热器所在环路的作用动力不同,需分别计算。 根据式(3-1-3)和(3-1-4)[4]的计算方法,通过各层散热器循环环路的作用动力,分别为:

第一层:

?P1?gh1(?h??g) ?9.81N/kg?2m?(978kg/m3?962kg/m3) =313.92 Pa第二层:

?P?g(h1+h2)(?h??332g)?9.81N/kg?(2+3.5)m?(978kg/m?962kg/m)=863.28 Pa ② 求单管系统的重力循环作用压力: 第二层散热器流出管路中的水温:

t800Wo2?tg?Q2Q(tg?th)?95oC?1?Q2(800+800)W(95C?70oC)=82.5 oC

相应水的密度?32=970 kg/m 则?Ph?gh1(?1??g)+gh2(?2??g)

?9.81N/kg?2m?(978kg/m3?962kg/m3)+9.81N/kg?3.5m?(970kg/m3?962kg/m3) =588.6 Pa

t2,?2

第六章 建筑通风

6-1 按通风的功能与目的来分类,建筑的通风方式有哪几种?各自在应用上有何特点? 【答】 见表6.1。

表6.1 通风方式对比表

分类方式 通风目的 事故通风 防护式通风 排毒与除尘 通风方式 一般换气通风 热风供暖 应用特点 旨在治理主要由在室人员及其活动说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满足人的生命过程的耗氧量及其卫生标准。 通常指在工业建筑中,将新风或混合空气经过滤、加热等处理,再送入建筑物内,用来补充或部分补充全部或局部区域的热损失,改善其热环境。 着重治理中各种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蒸汽与粉尘,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产所需的环境条件。 为排除因突发事件产生的大量有燃烧、爆炸危害或有毒害的气体、蒸汽等 在人防地下室等特殊场所,以防御原子辐射及生化毒物污染, 保障战时指挥、通信或医疗、救护等环境安全目的所进行的清洁式通风、过滤式通风或隔绝式通风/。 建筑防排烟 为防止火灾时火势或烟气蔓延至走廊、前室及楼梯间等通道,以保证居民安全疏散及消防人员顺扑救所设置的防烟与排烟设施。 通风动力 机械通风 自然通风 不使用通风机驱动,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气温差所造成的热压驱使空气流动。经济有效,应予以优先考虑 依靠通风机产生的压力驱使空气流动。是特定建筑空间进行有组织通风的主要技术手段,是通风系统广泛采用的一种通风方式。 气流方向 排风 通风服务范围 局部通风 全面通风 送风 将室外新风或经必要处理后符合环控要求的空气经由通风管道等途径送入室内 从室内将污染物随空气一道经由通风管道等途径排出室外。 以整个室内空间为对象进行送风与排风,适用于建筑物内部污染源较为分散或不确定情况,通风量较大。 针对建筑内部污染源集中在局部位置的情况,仅以局部污染区域为对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