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与工艺 下载本文

学书法起到了冲击作用,给书坛带来新的气象。清代中后期,士大夫为逃避文禁罗网而究心小学,金石考据盛极一时,加之帖学日趋衰微,碑学风气大开,重要的书家代表是邓石如和伊秉绶。他们上溯秦汉六朝碑版及金石文字,并将碑学的结体和笔意融人行草书体之中,创造出雄强的北碑书风,确立了碑学书法的典范。书论家阮元、包世臣的理论,又有力地推广了碑学书法,最终形成了碑学繁盛的局面。

乾隆年间,“馆阁体”的代表书家有张照、汪由敦等人。张照(公元169l—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又

号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刑部尚书。擅长书法,“初从董香光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书画纪略》)书风圆健雄浑。他常为乾隆代笔,居“馆阁体”首位。从《楷书郎官壁记轴》、《行书诗轴》(均藏故宫博物院)等作品中可领略其书风一斑。

汪由敦,字师茗,号谨堂,安徽休宁人。雍正甲辰进士,官吏部尚书。书法力追晋唐,风格规整。

刘墉等帖学名家 乾隆年间,书坛的帖学名家亦多,北方有刘墉、翁方纲、铁保、永瑆,南方有梁同书、王文治等人。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吏、礼、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他的书法初从赵、董手入,后兼学唐宋诸家,集帖学之大成。70岁以后更潜心北朝碑版,书风由早年的珠圆玉润到中年的笔力雄健,又于晚年趋向平淡。他擅长楷、行书,喜用硬笔短毫,墨色浓重,笔势婉转,拙中藏巧,丰腴醇厚,沉雄古淡,体现了台阁大臣雍容华贵的气度,有“浓墨宰相”之称。

梁同书(1723—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杭州人,官侍讲,加学士。其父也是著名书法家,为乾隆的老师。他继承家学,尤其擅长行、楷书,

出入颜、柳、米、董各家,既能做擘窠大字,也能写蝇头小字,皆精到秀逸。

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出任编修、侍读、知府等职,后归居故里。他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世,擅长行书,宗法“二王”。尤其深受赵、董的影响,书法专取风神,喜用长锋柔毫,讲究姿态,淡墨轻毫,潇洒清俊,妩媚婀娜,秀韵天成,有“淡墨探花”之名。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人,官至内阁学士。他精于金石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