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下载本文

交流活动:向大家介绍一幅你最喜欢的名扬中外的画。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能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话题进行口语

交际练习,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意识。

2.习作:能够把自己了解、搜集到的有意思的中国传统文化写出来介绍给大家。 3.通过“我的发现”让学生自己观察出这些词语的构词特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从“日积月累”的“读读背背”中了解中国十二生肖的有关知识,并能把十二生肖背诵下

来;在“读读认认”中,通过加减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字。

5.通过“展示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并能与别人交流自

己的收获。

教学重点 :

1.能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2.习作:能够把自己了解、搜集到的有意思的中国传统文化写出来介绍给大家。 3.通过“我的发现”让学生自己观察出这些词语的构词特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从“日积月累”的“读读背背”中了解中国十二生肖的有关知识,并能把十二生肖背诵下

来;在“读读认认”中,通过加减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字。 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流、写作中提高语言能力,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 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请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资料。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重点:

能够把自己了解、搜集到的有意思的中国传统文化写出来介绍给大家。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交流和写作,提高语言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这些是什么吗?(课件展示:剪纸,布艺及泥塑的图片)有的知道,有的可能不太了解,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人在表演什么吗?(课件展示:相声、评书片断)有很多同学都知道这些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你们了解的传统文化都有什么! 二、讨论交流

老师提出要求:在交流之前尽量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在介绍时,可以建议学生辅以实物或图片资料的展示,以增加表达的效果。

1.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2.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口语交际。 3.请生上讲台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文化知识。 三、观摩评选

1.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2.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3.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做准备。 四、集体评议

1.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2.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对那些敢说、说话时大方得体,围绕主题说的同学予以大力表彰。

附一:中国年的来历

“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的凶猛(měng)。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当严冬,“年”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每当冬天,村民就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一直到春暖

花开,气温上升,“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就要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在大洞穴中,每个洞穴中多达百人,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Zhù)步积累(liě)了一些经(jīng)验,发现“年”虽然凶恶(a)残暴,但是它最怕火,一见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全部赶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们早早起来,互相问好。如果大家都平安无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贺。小孩子还要跪下给大人磕头,感谢大人对他们小一辈的帮助。以后,便逐渐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头互相拜年的习俗。

黄帝统一各部落后,带领群民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为了彻(Cha)底解除年对人们的巨大威胁(xi?),黄帝与应龙、力牧等大臣一起商议采取什么办法。于是,每当严冬来临时,各部落就组织一支百人的队伍去捕杀“年”,经过十几个严冬的不断捕杀,“年”越来越少。

可是,“年”并不甘心就这样绝(ju?)种,传说它又变成了一只九头鸟,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飞出来用鼻子闻各家各户飘出的香肉味,闻着闻着,嘴里就流出来带血的涎水。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鸟最怕烧柏树叶的烟味。所以每当冬天,人们就采集柏树叶,等到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把柏树叶烧起来,吓得九头鸟再也不敢飞出来了。从此后,每当过年三十晚上,烧香就成为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附二:老北京小吃

北京小吃融[rónɡ]合了汉、回、蒙[m?nɡ]、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

豆汁是北京的特殊风味小吃,本身有股酸溜[liū]溜的味儿,对它,就如同长沙火宫殿[diàn]的炸[zhá]臭[chòu]豆腐[fù],一般外地人轻易不敢沾口,可老北京人却都喜欢喝它,特别是寒冷的冬天里,配上碟儿细咸菜丝儿或八宝酱[jiànɡ]菜,两碗下肚儿,热汗淋[lín]漓,既治感冒又开胃,别有风味。

在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中,要讲风味,这外焦里嫩的灌[ɡuàn]肠味道最奇特;要讲传统,它更是千古不变,无论是谁,依旧将煎好的灌肠蘸上蒜汁;依旧是用小竹签[qiān]一片片扎着吃,如果哪位用筷子那就没有一点情趣了。

冰糖葫芦是北京很早就有的一种零[línɡ]食,冰糖晶莹甜脆,山楂鲜红酸软,搭配得恰[qià]到好处,去了核[h?],嚼[jiáo]起来也很过瘾。每年一到九月底,就有小贩[fàn]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