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 - 图文 下载本文

学生回答。

二、阅读重点段落,领悟文章写法。

(一)了解演化过程。(深入体会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弄清共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想一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2.抽学生说,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点拨。(这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3.重点体会第二句。 (1)齐读第二句。

(2)标出冒号后的分句(3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3)引导学生体会各分句的内容。(表格式或小标题式,如:行走——身体形态——性情。) (4)采用引读、对比读等方法,再次体会第二句话的意思:恐龙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重点体会“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的意思。 板书:

(5)学生看板书复述第二句话的内容。 4.重点体会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用序号标出冒号后的分句。(4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2)学生质疑,互相解答。

(3)引导学生边体会,边完成板书。(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骨骼、脑颅、前肢、体表。) (4)学生看书将一、二、三句话连起来说。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5.体会第四至七句。

学生朗读这几句,体会科学家假想长羽毛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1)他们有哪两种猜想,请学生说一说。

(2)前两句讲树栖恐龙在跳跃、降落中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主动飞行。后两句讲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6.体会第八句。

(1)齐读。

(2)为什么说“毋庸置疑”?理由是什么?

7.学生组成小组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提示,与同学合作填写表格。(如下表) 繁衍情况 第一代恐龙 时 间 特 点 和狗一样大小,像鸵鸟 两足奔跑 数千万年后 许许多多年后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 8.学习汇报:

(1)在恐龙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说明:提示学生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9.师小结:你们看,恐龙演化过程是以时间为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说明:尊重学生学习需求,顺应学生阅读心理,引导学生直奔学习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合作填表、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特点,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

(二)齐读第三自然段,渗透写作方法。 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过渡段。这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读者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三)感悟语言特点。 1.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

2.通过下面的小练习,感悟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著的工作作风。 去掉句子中的蓝色部分,比较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 板书:

(1)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提示:“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还不能确定。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提示:“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说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比较朗读等形式感悟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学习锤炼语言。 三、学习其他段落,把握全文内容。 (一)第1、2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把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提示:“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3.朗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抓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理解“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 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板书: 点睛之笔

提示:“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

说明: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学习思考,发现问题。 (二)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样的愿望?

提示: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说说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提示:“希望”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重现,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说明: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 四、总结概括全文,引导质疑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2.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深入探讨: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4.师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五、课堂练习 读一读,填一填。

1.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 )经过( )的演化,( )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亿万年前,一种( )羽毛的恐龙( )同类,飞向蓝天,( )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3.地球上的( )恐龙( )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 )身体。

4.数千年后,它的后代( )成一个形态各异的( )家族。 板书: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代恐龙 → 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飞向蓝天 (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飞向蓝天的恐龙

习题精选

一、选字填空。 1.吨 顿 屯 ( )兵 ( )时 ( )位 2.斩 崭 ( )新 ( )断 3.笨 体 ( )育 ( )拙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指无需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 ) 2.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