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透练8 文化常识
[基础训练]
1.(2018·全国卷Ⅲ)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结合《屈原列传》相关内容可知,“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知府”是明朝才正式有的官职名,宋朝时府的长官叫“知府事”。所以“令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
2.(2017·全国卷Ⅲ)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说法不准确,皇帝“近侍”职位不一定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很大。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
B.“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黎元、氓等。
C.“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D.“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语言现象,指尊长的名字应当“避讳”,不能直呼,要用委婉方式称呼。“公讳之焕”中的“讳”就是名的意思,意思是说“梅公的名字叫之焕”。
答案 A
解析 “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说法错误。部分古代女子有名有字,穷苦百姓家女子一般没有字。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节”是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B.“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C.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D.“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左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答案 D
解析 “左迁”应为贬谪。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很多,例如:践统、践位、践国、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答案 A
解析 “践政”“践莅”指当政、在任;“践事”指供职、充役;“践袭”指蹈袭、沿用。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在秦汉时是通晓史事、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C.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D.户曹,掌管民户、农桑等活动的官署名称;“曹”指的是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答案 B
解析 “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也称大比。
B.会试,明清两代秀才每三年在京城参加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C.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D.“讣闻”又叫“讣告”,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告”是让人知晓。
答案 B
解析 会试是明清两代举人每三年在京城参加的考试,国子监监生也可应考。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情起复”,又称“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只能在承亲父母的丧事时,“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守丧人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即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这是为国夺取了孝亲之情,称“夺情”。
B.“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各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一般不准为官。
D.“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答案 A
解析 “只能在承亲父母的丧事”错,是“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中有“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C.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古时的计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人定、鸡鸣、黄昏、食时等。按时间先后顺序,“人定”在“黄昏”之前。
答案 D
解析 “人定”在“黄昏”之后。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中的称谓还有朔、望等。
B.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C.“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狄、南蛮、北戎。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答案 C
解析 西方、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西戎、北狄。
[语段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嘉庆四年,署理浙江巡抚,..寻实授。十年,元丁父忧去职,十二年,服阕,授兵部侍郎,复命为浙江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