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习题及答案详解 下载本文

消毒: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五.选择题

1.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是( A ) A 链霉素 B 青霉素 C 利福平 D 两性霉素

2.发酵工业上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经常在( C )放罐以提取菌体或代谢产物。 A 延滞期 B 对数期 C 稳定期末期 D 衰亡期

3.专性厌氧微生物是由于其细胞内缺少( D ),从而不能解除分子氧对细胞的毒害。 A BOD B COD C NOD D SOD

4.在化学消毒剂中,通过凝固蛋白作用杀菌的是( C ) A. 新洁尔灭 B. 乙醇 C. 甲醛 D. 拮抗 5.微生物分批培养时,在延迟期( B )

A. 微生物的代谢机能非常不活跃 B. 菌体体积增大 C. 菌体体积不变 D. 菌体体积减小 6.化学消毒剂( D )是能损伤细菌外膜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A. 福尔马林 B. 结晶紫 C. 漂白粉 D. 新洁而灭

7.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是( D ) A 利福霉素 B 四环素 C 两性霉素 D 青霉素 8.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损伤细胞膜的是( B )

A 井冈霉素 B 短杆菌素 C 氯霉素 D 灰黄霉素 9.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干扰病原蛋白合成的是( C ) A 井冈霉素 B 短杆菌素 C 链霉素 D 灰黄霉素 10.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阻碍核酸合成的是( A ) A 利福霉素 B 四环素 C 两性霉素 D 青霉素 11.实验室常规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是( C )

A 135℃—140℃,5—15秒 B 72℃、15秒 C 121℃,30分钟 D 100℃,5小时

12.使用高压锅灭菌时,打开排汽阀的目的是( D )

A 防止高压锅内压力过高,使培养基成分受到破坏 B 排尽锅内有害气体 C 防止锅内压力过高,造成灭菌锅爆炸 D 排尽锅内冷空气

第七章 微 生 物 遗 传

一.是非题

1.营养缺陷型微生物在MM与CM培养基中均能生长。( × ) 2.5-溴尿嘧啶是以碱基颠换的方式引起基因突变的。( × ) 3.在制备酵母原生质体时,可用溶菌酶破壁。( × ) 4.所谓转导子就是带有供体基因的缺陷噬菌体。( × ) 5.饰变是生物在环境条件改变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表型变化,它是生物自发突变的结果。(×)

6.准性生殖可使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而产生重组子。( √ )

7.用青霉素浓缩放线菌营养缺陷型的原理是在基本培养基上,野生型因生长而致死,缺陷型因不生长而存活,从而达到浓缩目的。( √ )

8.当基因发生突变时,由该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顺序必然发生改变。( × ) 二.填空

1.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是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T2噬菌体感染实验和

13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而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三个经典实验又是 变量实验、涂布实验 和 影印实验。

2.质粒根据分子结构可有 CCC型、OC型 和 L型__三种构型,而根据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又可将其分为 F质粒、抗性质粒、产细菌素的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降解质粒 和 隐秘质粒 等类型。 3.检测质粒常用的方法有 提取所有胞内DNA后电镜观察、超速离心 和 琼脂糖凝胶电泳。 4.不同碱基变化对遗传信息的改变可分为 _缺失、添加、易位和 倒位 四种类型,而常用的表型变化的突变型有 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和 形态突变型 等。; 2); 3); 4); 5)和回复性; 6)

5.基因自发突变具有的特性为 非对应性、稀有性、规律性、独立性、可诱变性、遗传性和 可逆性。

6.根据F质粒的不同情况可有 F-菌株 、F+菌株、F`菌株 和 Hfr菌株 四种菌株。 7.普通性转导的基本要求是 具有能偶尔识别宿主DNA的包装机制并在宿主基因组完全降解以前进行包装,它可能出现的三种后果是 形成转导子、流产转导和转导失败。

8.紫外线照射能使DNA相邻碱基形成 嘧啶二聚体,从而导致DNA复制产生错误,用紫外线诱变微生物后应在 红光或暗处 条件下进行,以防止 光复活 现象的产生。 9.细菌基因转移的三种方式为 接合、转导 和 转化。

10.进行自然转化的必要条件为 建立感受态的受体细胞 和 需要外源游离DNA分子。其特点为 对核酸酶敏感、不需要活的DNA给体细胞、转化效率取决于转化给体菌和受体菌之间的亲源关系 和 质粒的自然转化效率比较低。

11.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系统是由一个操纵子和它的 调节基因 所组成的,每一操纵子又包括 结构基因、操纵基因 和 启动基因。

12.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原理是在 干燥、避光、缺氧、缺乏营养物质 和 低温等环境条件下,使其处于代谢不活泼状态。

13.菌种可保藏在 -196℃ 的液氮或 -70℃ 的干冰低温冰箱中。

14.准性生殖过程可分为 菌丝联结、 形成异核体、 核融合 和 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四个阶段。 三.名词解释

1.遗传(inheritance): 亲代与子代相似,即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2.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表现。

饰变: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即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3.基因组(genome): 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所有染色体及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称。

4.质粒(plasmid):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5.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就称基因突变。

移码突变:指诱变剂会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部

14

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6.hisC-与hisC+:分别表示组氨酸的营养缺陷型和野生型。 7.strr 与strs: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

8.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9.普遍性转导: 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局限性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10.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些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凡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11.基因重组:或称遗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12.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野生型: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

14.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15.重组DNA技术: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和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四.问答题

1.为什么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的“明星”?

2.要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可用什么简便有效的方法?请试简述之。 3.什么是营养缺陷型,筛选的一般步骤,并举例说明如何检出缺陷型?

4.什么叫原生质体融合?它的基本操作是怎样的?此法在育种工作中有何重要性? 5.试比较E.coli的F+、F-、Hfr和F`菌株的异同,并图示四者间的联系。 6.Hfr × F- 和F+ ×F-杂交得到的接合子都有性菌毛产生吗? 7.阐述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

8.试比较转化、转导、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间的异同。 9.引起菌种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菌种退化?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2.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体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15

4.条件致病菌:某些正常菌群中的菌在宿主的防御功能减弱时,趁机转移或大量繁殖,成了致病菌的这类特殊的致病菌即称条件致病菌。

5.微生态制剂: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洛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6.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7.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8.硝化作用:铵氧化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将NO3-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9.反硫化作用:厌气条件下反硫化细菌将硫酸盐还原成为H2S的过程。

硫化作用(无机硫的氧化):含硫有机物分解所生成的H2S,以及土壤中的元素硫或其它硫的不完全氧化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成SO42-的过程。

10.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远远超过通常的含量,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藻类和某些细菌数量激增,其它生物种类减少的现象。

11.BOD: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单位为mg/L。

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为mg/L。

12.类菌体:在根瘤中根瘤菌失去细胞壁,形成肥大、有分枝的亚细胞器。 菌剂(菌肥或生物肥料):利用有益微生物为植物提供有效养料和促进生长。

13.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

14.TOD:总需氧量,指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高温下燃烧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

DO:溶氧量,指溶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氧,是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15.根际微生物:指一类主要以植物根系分泌的营养物质的源方能生长良好的微生物。 根圈效应:植物根际对微生物数量、种类、活性的影响。在数量上常用根土比来表示。 16.LD50:半致列剂量。在规定条件下,测定杀死供试昆虫数的一半所需制剂的浓度。 17.根土比:根际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之比。.

18.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通过各类微生物分解、转化成氨的过程。

19.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面进行及其生命活动的有机物圈层。广义生物圈包括生物及其所生活的非生命环境

20.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大气中的分子态N2还原成为NH4+的过程。 二.是非题

1.土壤、水域和空气都是微生物的天然生境。 ( ×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