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2012复习题 下载本文

参 考 答 案

一 填空题

1.法约尔 决策 2.引导 影响 3.谁去做 怎样做 4.纠正偏差 管理突破 5.安全 预防

6.综合性 历史性 7.部提拔 外部招聘 8.霍桑 人际关系 9.目的 权责

10.前馈控制 现场控制 11.因果法 直观法 12.一般性 实践性 13.参谋 职能 14.保健 激励

15.提出构想 坚持不懈 16.组织 创新

17.常规 非常规 (或程序 非程序) 18.1924—1932 霍桑 19.部门 职位 20.经济人 复杂人 21.指挥 协调

22.差异化战略 重点化战略 23.制定标准 纠正偏差 24.安全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5.组织 个人 26.泰罗 提高劳动生产率 27.实体 方法或手段 28.统一指挥 阶梯原则 29.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30.直接 间接

31.环境 管理

32.程序性决策 非程序性决策 33.知识的学习 态度的转变

34.必须是两个以上的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35.技术推动模式 市场需求模式 36.合伙制 公司制企业 37.社会人 复杂人 38.制定计划 检查计划 39.目标 任务 40.自我超越 团队学习 41.客观规律 实践性 42.高耸 扁平 43.量本利 线性规划 44.效价 期望值 45.制定和实现 自主控制 46.管理 环境 47.安全技术、安全管理 48.指挥 激励 49.内部 外部招聘 50.正式 非正式沟通 51.集权 分权 52.定量 定性

53.制定计划 检查计划 54.组织 个人

55.过程控制 事后控制 56.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57.统一指挥原则 阶梯原则 58.程序化 非程序化 59.越长 越小 60.反比 大

二 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A 5.D 6.A 7.B 8.D 9.B 10.B 11.D 12.D 13.A

14.C 15.C 16.C 17.B 18.B 19.A 20.C 21. D 22.B 23.A 24.A 25.B 26.A 27.A 28.D 29.B 30.D 31.B 32.C 33.B 34.D 35.B 36.C 37.B 38.D 39.B 40.B 41.B 42.C 43.D 44.B 45.A 46.B 47.C 48.D 49.C 50.B 51.D 52.B 53.C 54.C 55. B 56.A 57. A 58.D 59. C 60. A

21

三 判断题

1.对 2.错 3.对 4.对 5.错 6.错 7.对 8.对 9.错 10.对 11.错 12.对

13.错 14.对 15.对 16.错 17.错 18.对 19.错 20.对 21.对 22.对 23.错 24.错 25.错 26.对 27.对 28.对 29.错 30.错 31.对 32.错 33.对 34.错 35.对 36.错 37.错 38.错 39.错 40.错 41.对 42.错 43.对 44.错 45.对 46.错 47.错 48.对 49.错 50.错 51.对 52.错 53.错 54.错 55.对 56.对 57.对 58.错 59.错 60.错

四 名词解释

1.组织结构——就是指组织纵向的层次安排、横向的门划分与职位确定的一种模式。 2.前馈控制——又称预先控制,是管理者运用所能得到的最新信息,包括上一个控制循环中所产生的经验教训,反复认真地对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将其同计划要求相比较,从而在必要时调整计划或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3.集体负责制——把组织的最高决策权集中到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集体中,由他们对整个组织负责,这个集体也称为委员会。

4.管理创新——用新的方式方法来整合组织资源,以便更有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5.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的客观条件是肯定的,明确的,因而可以对各方案的经济效果确定的进行计算,如成本效益分析法等。

6.管理突破——控制工作的第一个目的是要维持现状,第二个目的是要打破现状,即在某些情况下,变化的内、外环境对组织提出新的要求,主管人员对现状不满,要改革、要创新,要开创新局面,这就是管理突破。

7.个人业主制——是最早产生,也是最简单的,由个人投资,完全归个人所有的企业。 8.权变理论——菲德勒提出的随机制宜理论即领导权变理论。他强调领导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施加引导和影响的能力至少取决于三个因素——群体的工作环境、领导者风格和个性、领导方法对群众的适合程度,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9.决策指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目标,在科学分析内外环境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依据评定标准选择满意方案并付绪实施的管理活动。

10.安全管理是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方面的活动。 11.员工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为改变本组织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知识、技能和工作行为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员工能在自己现在或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达到组织的要求而进行的培养及训练。

12.制度创新是指引入一项新的制度安排来代替原来的制度,以适应制度对象的新情况、新特性、并推动制度对象的发展。

13.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物处理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性增加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经济发展。

14.战略计划是指确定组织长远的、全局的行动方案的计划,强调组织的整体性。 15.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16.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格观念、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2

17.管理宽度:主管人员所直接监督、管理下属的人数。

18.所谓限度因素,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制定计划时,应该抓住对达到目标起主要限定作用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拟定各种行动方案,这就是限定因素原理。

19. 经济人假设:个人是以一种合乎逻辑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人的行为是由经济因素推动和激发的,个人在组织中处于被动的、受控的地位。

20.委员会:从事执行某些方面管理职能的一组人,它作为一种集体管理的主要形式而被广泛采用,在决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1.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必须留有余地,保持弹性,不能超负荷和带病运行。 22.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23.授权就是管理者将自己的部分决策权或工作负担转授给下属的过程。

24.控制趋势原理对控制全局的主管人员来说,重要的是现状所预示的趋势,而不是现状本身。

五 简答题

1.人员绩效考评的要求:

(1)考评标准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考评原则要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 (3)考评工作要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2.管理活动中维持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所谓维持,就是保证系统的活动顺利进行,使系统生命得以延续。所谓创新,就是通过创造与改革达到更高目标的创造性活动。维持与创新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它们相互联系、不可或缺。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创新则为更高层次上的维持提供了依托和框架。

3.霍桑试验的结论有:(1)职工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是指职工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从而导致较好的工作成绩。

4.归因理论的要点有:(1)人们往往把自己行为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或内部原因 ;(2)内部原因主要有努力与能力,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任务的难度和机遇;(3)能力和任务的难度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而努力和机遇是相对不稳定的因素。

5.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从领导者自身入手。即明确组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科学配备领导班子(集团)、不断地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掌握领导艺术等。

(2)从被领导者入手,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不断地从不成熟到成熟。 (3)从环境入手,不断地创造一种和谐的文化与物质环境。

6.事故调查是指:在事故发生后,为获取有关事故发生原因的全面资料,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而进行的调查。国务院要求:发生事故要“四不放过”。即事故的原因没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职工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制定出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调查的根本目的就是防止事故的再发生,即根据事故调查的结果,提出整改措施,控制或消除此类事故。通过事故调查,描述事故的发生过程,鉴别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从而积累事故资料,为事故的统计分析及类似系统、产品的设计与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7.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特征。体现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它反映了管理的目的性。

23

8.创新的基本原理有:独立性原理,求异性原理,跳跃性原理和实践性原理。 9.科学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2)为了提高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共同努力;(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10.(1)目标的战略性(2)发展的永续性(3)企业的创新性(4)环境的应变性(5)竞争的优势性(6)生态环境的友好性。

11.学习组织的五项修炼是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景愿、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12.(1)组织因素:包括组织规模、产品结构及生产技术特点、职责与决策的重要性和管理控制技术发展程度。 (2)环境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13.意指计划和控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1)只有计划和目标而缺乏控制手段,只能使得人们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但无从知晓做得怎么样、以及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改进等:(2)只有控制而没有目标和计划,这容易导致不知道要控制什么、怎样控制;(3)计划可以制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设计得非常有效,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成功地调动起来,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都按计划进行,不能完全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所以,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管理活动中的终结。

14.创新工作的原理有:(1)独立性原理;(2)求异性原理;(3)跳跃性原理;(4)实践性原理。

15. 二者相同点是:(1)二者的基本活动过程相同;(2)管理控制系统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3)管理控制系统和控制论中的控制系统一样。

二者的区别是:(1)管理工作中的控制活动就远比一般控制的复查和实际;(2)一般控制不允许创新,而管理控制是鼓励创新的;(3)一般控制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过程,而管理控制则较复杂。

16. (1)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可以大幅度减少事故的发生; (2) 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良好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3) 安全管理对于控制事故的效果也是举足轻重的。

17.优点:使企业组织就够形成一种纵向结合的联系,加强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对人员的使用富有弹性,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综合优势,有利于改善整体工作效率。

缺点:由于组织成员必须接受双重领导,破坏了统一指挥的原则,下属会感到无所适从;工作出现差错时,不易分清领导的责任。

18.(1)领导者:背景、知识、经验、能力、个性、价值观、对下属的看法。 (2)被领导者:背景、专业知识、经验、技能、需求、责任心、个性。

(3)领导环境:群体的规模与类型、工作任务的性质和目标、形势的压力和时间的急迫性、上级领导的期望与行为、与下级员工的关系、组织的文化与政策等。领导方式须与领导环境相适应。

19. 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部存在的、自发形成的人际关系群体。 及时发现非正式组织,掌握其形成原因、活动,内部成员的需求倾向;

建立并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与改变非正式组织的风气和行为规范;正确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网络,了解正在其中传播的信息内容,改进组织管理,并利用它为传输一定的信息服务。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