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一、概念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P5)
2、高等教育民主化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依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所用这些学院在美国历史上统称为赠地学院.
7、威斯康星思想(P24) 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目的。
(二)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三)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阐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和经济功能。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的机会。
3、人力资本理论 (P12):所谓的人力资本理论事实上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实例:它不可能降格为一种单一的理论,只是作为标准资本理论在一些经济现象中的应用而存在。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 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本上给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这一总结尽管并非无懈可击(譬如,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这一结论就值得商榷),但基本上给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
4、中世纪大学(P21) 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过程中不断发展。 5、柏林大学(P22):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
6、《莫里尔法案》(P23):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 《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
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包括:第一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威斯康星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知识推广部,设立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信息与福利四个服务项目,建立了一个流动图书馆,把知识和书籍
送往全州;第二专家服务。发动大学教授服务于州政府,参与决策与管理工作,发动大
学专家作巡回教师,到农村、工厂指导工作。 二、思考题
1、试析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1)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3)11-19世纪期间,大学教育逐渐开始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的制度化、正规化;以欧洲大陆为代表。4)19世纪后半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模式影响了世界。一方面高等具有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
派生出了专科学校、社区学院,在大学本科之上出现了研究生教育。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在正规的大学之旁又出现了诸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等,非正规大学。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 Education)和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5)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 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哪里?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
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1
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1>高等教育增加受教育者的有形收入2>高等教育增加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3>高等教育有助于调节社 会收入的分配。
三、论述题: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过程看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为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 大学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一般说来,大学职能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古希腊的学园中国的稷下学宫,12、13世纪产生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意>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等,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过程中不断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时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在大学中并没有找到车站的位置和理由。(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柏林大学: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大学的职能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学至此开始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美国大学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并使大学发展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中心;2、美国人将求实精神注入了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之中,形成了美国大学的独特风格,并引发了大学的第三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的发
展;到1922年,美国共新建和改建了69所赠地
学院,这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康奈尔大学的建立和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基本概念
1、高等教育平等 :理解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应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2、 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上反映了迄今为止尚存在的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直接的矛盾。在现代,坚持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观的高等教育思想流派主义有存在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等;而坚持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1、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三方面:1>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2>
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目的 :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校培养目标 :是指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最终是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来。 二、思考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经验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的性质。 教育目的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2、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有: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第二、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第三、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四、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第五、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第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试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 1、德育2、智育3、体育 5、试析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答:1、教学工作2、科研训练3、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本章基本概念
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3>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2、高等教育效率 :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1、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2、外部效率:是指一般具有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
3、社会本位观 :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4、个人本位观 :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
5、通才教育 :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6、专才教育 :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经验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
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7、大众教育 :所谓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8、英才教育:所谓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二、思考题
1、试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这两派的观点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何表现?
答: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的分歧,实质
2
观的高等教育思想流派主义有改造主要,其主要观点更多地体现在政府的报告之中。
2、为什么说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答: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根据21世纪高素质、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把通才教育和专才具有结合起来,并依此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拓宽专业口径,在精深上不断扩大知识面。 3、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在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化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实施中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一)发展速度要适度(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四)发展终生教育。
4、简述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如何在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出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平等与效率相互关系的理解,因此对平等与效率相互关系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又是指导高等教育决策所必需的。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范畴1)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2)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3)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1)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2)从另一个角度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本章主要概念
1、学制(P85-86) 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2、学位(P95):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3、与研究生教育: 4、高校的招生制度: 5、高校的收费制度:
6、高校教师的聘任制度(P110)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备哪些条件哈维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高等学校教一。其次、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这是建立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社会宏观背景条件。
(二)微观上,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首先、在岗位设置上,因人设岗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其次、在职称和职务的关系上,我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力。 8、高校领导体制(P136)
9、董事会制(P140)所谓董事会制就是组建由校外或部分校内人士共同参加的专门机构,来为学习筹措资金,并承担学校的有关决策的行政领导制度。
10、一长制(P140)是实行校长全面负责的制度,师的聘任制度是高等学校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7、高校教师的职称和职务(P112)与教师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相对应的工作岗位。 二、思考题
1、请简析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特征。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的历史沿革(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1、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2、就我国学位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洋酒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见不协调;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窄,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比例过大,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所占比重过小。研究生学位重学轻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明显不足。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远未发挥作用,学位授予点只增不减。各级学位间的标准、界限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3、我国高校实行并轨招生将面对哪些问题?从哪些角度加以解决?
1994年国家教委决定37所高校实行并轨,统一收费标准。1997年请个本科院校全面并轨,实行收费制度。即国家本着成本分担的原则,优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自己承担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自主择业。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其意义在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理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和通过并轨实现相对意义上的公平。带来的问题是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困难,应从如何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自助制度,这是关键环节。 4、你认为目前教师聘任制度中哪些问题比较突出?结合实际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一)宏观上
首先、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制度,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是亟待加以解决的问题之
国大多数高校视职称等同于职务,工资与职称挂钩,由此带来许多负面的效果。再次、在任职资格的评定中,还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评审制度也不够健全,影响了就是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发挥;最后、由于职称等同于职务,而职称的终身制势必连带产生出职务的终身制问题,关高校竞争上岗局面还没有形成,论资排辈的现象依然普遍。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本章主要概念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2、集权型宏观管理体制(P116)这是一种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权力在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计划、法律、命令、拨款、监督和行政手段来直接调节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 3、分权型宏观管理体制(P117)一般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4、结合型宏观管理体制(P118)这是一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结合型管理体制体现了国家、地方和高校分享高等教育管理权,各自在不同层次行使不同职能,并满足各方利益需要的宏观管理特征。
5、高等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P120)是指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及高校。 6、高等学校办学体制(P)
7、高校办学自主权(P129)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
3
它突出了校长的行政领导职能,由校长根据全权负责高校的行政事务。
11、高校后勤社会化(P144)就是指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二、思考题
1、请你简单地概括和分析一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几个模式。
(一)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法国为代表集权型宏观管理体制:这是一种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权力在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计划、法律、命令、拨款、监督和行政手段来直接调节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二)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美国为代表分权型宏观管理体制:一般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再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三)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英国式结合型的另一种形式结合型宏观管理体制:这是一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结合型管理体制体现了国家、地方和高校分享高等教育管理权,各自在不同层次行使不同职能,并满足各方利益需要的宏观管理特征。
2、如何理解我国现行“分级管理、省级统筹”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995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在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极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即“分级管理,省级统筹”。如图:国务院-教育部=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地方高校 极少数不属高校。 3、结合我国实际从高校组织特性的角度分析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特征。
我国高校自建国来基本采取由国家举办高等学校,高校作为政府下属事业单位由政府实行统一管理的制度。自1984年以来,根据国情我国政府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确立校长作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嫩已落实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保障,全力和责任大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又可分为大学、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学校: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农民大学、独立的函授大学等。从行政隶属关系看,我国高校可分为教育部部属院校、中央业务部委所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三个层次。
3、你认为在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时应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7、师生间的认知关系(P196):发展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是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师生之间的认知具有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必然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因此师生之间积极肯定的认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答题:
1、试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答:个性发展特征表现在气质和性格两方面。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1、兴趣广泛而稳定。2、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完善。3、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加强。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一、本章基本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2、结构与功能(P148高等教育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必然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即高等教育的功能。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但功能也会反作用于结构,有时功能的变化能给结构的变革带来契机。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也是这个原理。
3、层次结构(P147)又称水平接轨。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具有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4、科类结构(P 147)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如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5、形式结构(P147)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区域结构(P148)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而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
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专业点分布等则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 二、思考题
1、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一)经济因素(二)文化、传统因素(三)科学、技术因素(四)教育因素
2、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和能级结构有何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在学制上基本可分为两
答: 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2、中央和地
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一、基本概念
1教师:是履行交易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育法》、《教师法》的定义)
2高校教师的任务:1、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二是开展科学研究;3、三是为社会服务。
3职务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高校教师的职务,由高到低分别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
4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工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特点。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理解沟通。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5、大学生的自我意识(P183)是大学生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高校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不同于以前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分化、矛
盾和统一;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社会化。 6、师生间的教育(工作)关系(P195):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
工关系。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教师师传授者,而学生是接受者。高校师生
间的这种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特点。
4
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4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其教育意义表现在:高校学生的气质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今后发展方向,并能克服气质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帮助高校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使得他们能在学习和
生活中扬长避短,对自己进行更好的控制,处理好人际关系,选择好职业,预防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产生。并且帮助他们改变已往的消极性格特征,发展其积极方面,形成完善的人格。 2、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答:1、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育工作的群体
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简述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
答:(1)专业品质/耐心、耐力、善良、宽容(2)有责任感/诚实、正直、为人师表(3)公正、严格/有原则、思想成熟(4)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5)专业技能/能处理好各项工作事务 (6)教育应变能力(教育机智) (7)教育智慧 (8)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 (9)教师的风度、仪表言谈举止/服饰的色彩:朴实、整洁/脾气 4、简述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答:包括高校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与情感关系两个方面。1、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心理学理论提示我们:发展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是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师生之间的认知具有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必然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因此师生之间积极肯定的认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师生间的情感关系教
师对学生的积极情况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好恶本身便作为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其在教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高校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经常主动地接近学生,学生也愿意自动地亲近教师;教师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