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科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概念源于对森林、渔业和野生动物等管理问题的探讨,它的形成既有科学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20世纪60至70年代,群落生态学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大量的研究结果,促使人们在保护项目中检验这些理论。现代种群生物学从传统的自然资源学中分离出来。生物科学的分化,如动物、植物、森林、渔业、野生动物管理都从“母体”生物学中分离出来,为保护生物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社会的关注也促成了保护生物学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晚期,许多从事“纯”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也更多地关注到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物种灭绝危机。自6500万年前恐龙消失以来,今天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比任何时候都快,而灭绝最快的是热带雨林。据估计,地球上约有1000万种生物,而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占50%~90% 。现在每年被砍伐的热带森林为1700万。按照这一速度,在今后30年内,大约5%~10% 的热带物种可能面临灭绝。

学科特点: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一门科学,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

目标: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绝灭的具体措施

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则:进化的眼光;动态和综合的观点;必须考虑人的存 在;分析、解决(缓解)矛盾

2、 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知识,人类的分类学地位及学名

生物分类系统基本知识:生物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 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人类的分类学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人科,人属,智人种。 学名:智人

3、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通过营养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起来,物种之间有复杂的相互

关系(种类关系,种间关系),结合实例理解这一点

(1)初级生产者组成第一营养级,是由营光合作用的物种组成,比如被子植物;

(2)食草动物组成第二营养级,以光合作用的物种为食,也被称为初级消费者,如兔子; (3)食肉动物位于第三或更高营养级,通过捕食其他动物获取能量。比如,捕食食草动物(兔子)的第三营养级的食肉动物(狐狸),称为次级消费者;捕食其他食肉动物(青蛙)的第四营养级的更高级消费者(大嘴黑鲈),称为三级消费者;

(4)除此之外,还有寄生生物(如蚊子)和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构成捕食者的一个重

要亚群。

(5)还有分解者或食腐者:以死亡的动植物组织、尸体和废弃物为食的种类; 4、 现在已经被描述的物种情况

昆虫、所有其他动物、病毒、原生生物、植物、海藻、真菌、细菌和类似者

5、 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地球生命进化简史),当今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请对照

下面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图)

热点地区(18块):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地方特有种,这些地区被称为“热点地区”,同时也是灭绝的热点地区。34个地区,占地球表面的2.3%,保护了地球上75%的兽类、鸟类和两栖类,地球上50%的维管植物和42%的陆生脊椎动物只生活在这些地区。 6、 历史上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1)4.4 亿年前: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27%的科与57%的属灭种。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2)3.75亿年前: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物种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19%的科、50%的属[3]、70%的种灭绝。

3)2.5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发生了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95%的海洋物种和几乎70%的陆地物种。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可能成因包括西伯利亚大规模玄武岩喷发造成的附近浅海区释放大量可燃冰,盘古大陆形成后改变了地球环流与洋流系统。

4) 2.03亿年前: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23%的科与48%的属的生物灭绝

5) 6500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几乎75%物种,其成因一般认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陨石撞击。

7、 当今生物多样性遭受的主要威胁: (1)栖息地破坏、破碎化和改变

(2)引入物种:某物种通过自然或人为手段,被引入一个原来没有该物种的生态系统中,即成为引入物种。有些物种在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逐步发展繁殖,并对该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是引入入侵种。

(3)开发和过度开采: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商业性开发;对非生物资源如石油、煤炭等矿产品的开采带来的环境副作用而破坏栖息地;非故意的猎杀造成其他非目标物种的死亡;过度猎杀;国际野生生物贸易

(4)污染和有毒物质的产生:随着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对生物造成不利影响

(5)连锁反应和协同效应:连锁反应(一个物种灭绝导致另一个物种的灭绝);协同(单独因素无作用,但协同效应影响巨大) 8、 三江源地区为什么重要且值得保护?

(1)“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对中国的生

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2)三江源区不但冰川资源蕴藏量大、地表径流大、湖泊广布、而且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

(3)沼泽、天然湿地众多;

(4)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5)以玉树为核心的三江源旅游,在资源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9、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什么需要当地社区的参与? (1)是对当地人传统权利和风俗的尊重:

a、许多传统社会有着很强的保护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与西方保护信仰相比可能并未清楚地表述,但比西方信仰更能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

b、当地人非常关注能否保留他们继续从新建立的保护区中获取自然产品的权利;(2)以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为例,有助于提高保护的主动性,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10、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11、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人类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努力

关系:过去一百多年间,人类一直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来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燃烧这些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使得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影响:从根本上重塑生物群落、改变物种分布;冰川积雪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给海岸周边人口带来灾难;使当前的保护区不再具有保护稀有物种和濒危物种的功能;极端性、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粮食减产;

努力:提高能源效率;挖掘可再生能源;加强国家立法与国际合作;

结合课堂讲述的案例,理解如下内容:

1、 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世纪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灭绝速率为上一次大绝灭的1000倍,是自6500万年以来速度最快的时期。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速和广泛;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生态服务功能正在不断退化。 2、 如何利用生态补偿的思想,通过有效的政策应对环境问题。 3、 科学研究如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 4、 社会、经济、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

5、 由大熊猫引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历史与现状;大熊猫的生存能力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就地保护与人工繁育的方式何种更好

6、 环保为什么需要民间机构的参与?民间机构在环保中的空间与优势何在?

公众参与公共事物的权利,是改革的必然,体现中国民主法治与政治文明的逐步成熟。政府在追求公共事务的综合发展成果,其主体是抽象的全社会公众,谁来代表公众?公众是公共事务的真正主人,民间组织是公众参与的最重要载体。这个道理放在环保上同样,环保作为公共事务同样需要民间环保民间组织是所有民间组织中最活跃的一群。 7、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二者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的生物、他们的遗传多样性、他们所属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多样性说的是生物及本身,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文化多样性是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科学命题,然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人们专注于保护生物学的理论问题,较少注意保护的实践、方法与途径,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领域发展不均衡且成效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实践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生物多样性危机不仅没消除,保护的形势反而更严峻。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无法实现,野生生物资源持续下降,造成世界范围内农村贫困面扩大且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许多超越生物学本身的相关问题得不到重视,而这些“非自然科学”的问题恰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所在。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便是其中一个方面。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动植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早已融入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