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地质实习报告 - 图文 下载本文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序言 ................................................................................................................................2 1.1 地质实习区域概述:天津市蓟县 ............................................................................... 2 1.2 实习的目的、要求及组织形式 ................................................................................... 3 1.2.1 实习日期 ............................................................................................................... 3 1.2.2 组织形式 ............................................................................................................... 3 1.2.3实习要求 ................................................................................................................ 3 1.2.4 实习目的 ............................................................................................................... 3 1.2.5实习方法 ................................................................................................................ 4 1.3实习足迹 ........................................................................................................................ 4 第二章地层 ................................................................................................................................6 2.1区域地层概述 ................................................................................................................ 6 2.1.1长城系 .................................................................................................................... 6 2.1.2蓟县系 .................................................................................................................... 8 2.1.4青白口系 ................................................................................................................ 9 2.2岩层描述 ...................................................................................................................... 10 2.2.1太古界迁西群 ........................................................................................................ 10 2.2.2长城系 .................................................................................................................... 11 2.2.3蓟县系 .................................................................................................................... 14 2.2.4青白口系 ................................................................................................................ 15 2.3岩浆岩观测 .................................................................................................................. 16 第三章地质构造 ..................................................................................................................... 17 3.1断层 .............................................................................................................................. 17 3.2褶皱 .............................................................................................................................. 18 3.3节理 .............................................................................................................................. 18 第四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 19 4.1地质发展阶段概述 ...................................................................................................... 19 4.2风化作用 ...................................................................................................................... 19 第五章结束语 ......................................................................................................................... 20 5.1 实习体会和感想 ....................................................................................................... 20 5.2 对实习的意见和要求 ............................................................................................... 21 附录: ..................................................................................................................................... 21

1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 序言

1.1 地质实习区域概述:天津市蓟县

1.交通位置:蓟县地处京、津、唐、承、秦等城市的中间,距北京88公里,距天津115公里,距承德220公里,距秦皇岛236公里。津蓟高速公路,京哈、津围、邦喜、宝平等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京秦、大秦铁路横亘境内,津蓟

铁路直抵县城。通讯设施完备,固定、移动通信便捷通畅。

2.地貌特征:蓟县地貌的形成受燕山纬向构造体系、南北向构造体系、马兰峪山字型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等多种影响,其中燕山纬向构造体系起主控制作用。全县在中国大地构造中属于天山—阴山—燕山纬向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海陆变迁过程,至中生代燕山运动,县境内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隆起和岩浆活动,北部地区褶皱隆起成东西走向的燕山山脉,南部断裂下沉堆积为平原,主断裂线的方向也呈东西走向。

3.气候特征:蓟县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摄氏11.5度,平均年降雨量678.6毫米,全年日照百分率63%,年平均相对湿度60%,年平均风速2.2米/秒,无霜期195天。由于蓟县剖面所处地理位置为南北长24公里一线狭长条带内,其气候特点同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因特殊的地理、地貌所决定,园区内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76%以上,年降水量在700—800毫米左右,是华北地区多雨地带之一。素有“七十二场浇陵雨”之说。

2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4.蓟县的水文概述:蓟县的地下水储量巨大,水质甚佳,极富开采价值。地表水年平均产水量10.58亿立方米。全县地表主要河道有蓟运河,淋河和泃河等。县城东侧的翠屏湖,是天津市最大的淡水湖和重要的水资源基础。

5.行政区域划分:蓟县下辖26个乡镇、 一个城区街道办事处、949个行政村、 15个居委会,蓟县辖1个街道、20个镇、5个乡、1民族乡:文昌街道、渔阳镇、洇溜镇、官庄镇、马伸桥镇、下营镇、邦均镇、别山镇、尤古庄镇、上仓镇、下仓镇、罗庄子镇、白涧镇、五百户镇、侯家营镇、桑梓镇、东施古镇、下窝头镇、杨津庄镇、出头岭镇、西龙虎峪镇、穿芳峪乡、孙各庄满族乡、东二营乡、许家台乡、礼明庄乡、东赵各庄乡。

1.2实习的目的、要求及组织形式 1.2.1 实习日期

2010年9月1日-2010年9月3日为野外作业; 2010年9月4日-2010年9月8日为室内作业。

1.2.2组织形式

本次实习由老师统一指挥领导,全体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与,每班内分组,每组4—5人。以组为单位进行实习,分为记录员、绘图员、描述员以及测量员,分工合作。

1.2.3实习要求

1.野外识别三大岩石的岩性,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初步了解天津市蓟县地层层序,了解地层划分及接触关系,掌握实习区所能观察到的岩石的结构、构造、产状及矿物组成;

3.在野外能初步判断一些构造现象,识别褶皱、断裂和解理及其分类; 4.掌握罗盘仪使用方法,测量岩石产状、俯仰角等;

5.学会地质素描图,信手剖面图,节理走向、倾向玫瑰花图的绘制。

1.2.4 实习目的

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实习,使我们获得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了解三大岩石形成过程,产生时代、结构、

3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罗盘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掌握断层的类型及野外识别特征,掌握褶皱的野外识别。

同时,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野外动手能力,同时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

1.2.5实习方法

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野外进行观测、测量。通过观测识别褶皱、断裂和节理及其分类、了解地层划分及接触关系;掌握实习区所能观察到的岩石的结构、构造、产状及矿物组成,认识河流地质作用及阶地的形成;通过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岩石的产状理解岩层和节理的走向、倾向;通过地质素描及地层剖面图的作图,学习地层地质构造,特殊地层现象等。分为外业和内业:

1.外业作业

a.地层时代与岩性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岩石风化情况;

b.地质构造,如褶皱判定及其类型,断层证据及性质,节理、劈理发育特征等;

c.第四纪地层的成因、岩性及分布,实习地区地貌特征(如山形、阶地及河曲等);

d.结合实习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探讨存在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与处理措施等。

2.内业作业

a.野外笔记的整理和分析;

b.区域地质概要及其他有关资料的阅读;完成实习作业,作好总结报告等。

1.3实习足迹

路线1:桃花园村-井儿峪村-府君山

分为断层观测,地质界线点的观测,岩层观测,地层观测点,构造观测

路线2:常州沟村-青山岭

4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分为岩石观测,地层地质界线点 路线3:桑树庵村北马营公路-桑树庵村

分为岩层观测,地层界线点观测,岩石构造观测,沉积岩层面构造观测等

路线4:盘山南侧停车场-万佛寺

分为岩石观测和地质作用观测,节理的观测

路线1:桃花园村-井儿峪村-府君山路线2常州沟村-青山岭

路线3: 桑树庵村北马营公路-桑树庵村

5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路线4: 盘山南侧停车场-万佛寺

第二章 地层

2.1区域地层概述

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形成于距今18-8亿年间,被誉为罕见而有价值的地质瑰宝。中、上元古界地层标准剖面展布蓟县城北,县城至黄崖关公路以东,始于县境东北端的常州村,沿东北至西南方向层层叠复,直至临近县城的府君山,南北长约24公里,东西平均宽约350米,总面积8.4平方公里。以地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变质极浅、古生物化石丰富等得天独厚之特色闻名于世。地层总厚9197米,剖面长约24公里,由老至新分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三个地层单位,包括11组105层。

蓟县地质公园共分3个系,12个组。由老到新分为以下几个系组,下面主要介绍实习过程中看到的组系。

2.1.1长城系

中元古界的第一个系。长城系以陆相—浅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其标准层序(蓟县剖面)自下而上包括常州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虹峪组和高于庄组。长城系的距今年龄约18—14亿年,延续了约5亿年。

1.常州沟组

常州沟组为一套以砂岩为主的粗陆源碎屑沉积岩系,主要为砾岩、砂岩、粉

6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砂岩,夹少量粉砂质页岩、砂质页岩。在蓟县剖面, 常州沟组下部为河流相杂砂砾岩和含砾粗砂岩夹砾岩; 中部为滨海沙滩相浅紫红色砂岩、石英岩状砂岩;上部属潮汐带泥-砂相的中厚层、板状石英砂岩,与薄层状粉砂质页岩互层。常州沟组底部以砾岩角度不整合覆于太古宙遵化岩群石榴角闪斜长片麻岩之上。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岩层在走向、倾斜上的显著不同,以及变质程度上的巨大差别,可判明其间为角度不整合。

常州沟组上覆地层为串岭沟组,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砂岩薄层和凸镜体。

2.串岭沟组

串岭沟组以泥质岩为主,下部和上部为滨海潮间带灰绿、黑色页岩,含砂岩凸镜体和条带;中部为潮下低能带黑色页岩,常含有宏观化石碳质碎片。由于泥质岩质软,多风化成碎片,在地貌上形成舒缓的低山丘陵。从剖面来看,在常州沟组的上部,石英砂岩的单层厚度逐渐变薄,粒度变细,到顶部,便成为板层状细砂岩;同时,砂岩间开始夹粉砂岩或粉砂质页岩,这种夹层愈向上愈多,从而形成板层状细砂岩和粉砂质页岩的互层。再向上,细砂岩的厚度更薄,并过渡为凸镜状;页岩则变厚,成为以页岩为主,夹有凸镜状细砂岩的地层。

串岭沟组上覆地层为团山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下伏地层为常州沟组,黄褐色薄层石英砂岩与黄绿色砂质页岩互层。

3.团山子组

从岩石地层学角度来看,团山子组与下伏的串岭沟组是一个过渡型的界线。剖面上看,串岭沟组顶部开始出现深灰色簿层泥质泥晶白云岩夹层,向上白云岩夹层增多,逐渐过渡到深灰色薄层和中厚层互层的含铁泥晶白云岩夹黑色粉砂质页岩,即为团山子组。在蓟县团山子村西的剖面上,串岭沟组顶部地层略有断缺,分界线划在一条顺层产出的闪长玢岩岩床处。

团山子组与上覆大红峪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下伏地层为串岭沟组,黑色粉砂质页岩夹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凸镜体。

4. 大红峪组

大红峪组包括白云岩、团块白云岩、燧石岩,以及火山角砾岩等。蓟县及其邻区大红峪组与上覆的高于庄组呈假整合的接触关系,表现在:在蓟县,高于庄

7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组底部普遍存在一层厚2—3m的滨海相石英砂岩覆盖在下伏的“大红峪组”之上,两者间关系截然,呈一突变关系的不连续的地层界面。

大红峪组上覆地层为高于庄组,灰白色石英砂岩;下伏地层为团山子组,紫色富钾凝灰岩夹凝灰质、白云质石英砂岩。

5. 高于庄组

高于庄组主要是成分以片麻岩和火山岩为主,砾径最大达40 cm。髙于庄组顶部的硅质条带白云岩与杨庄组底部的含大量岩石角砾的灰白色含粉砂泥质白云岩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总体上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高于庄组上覆地层为杨庄组,灰白色含粉砂泥质白云岩;下伏地层为大红峪组,含截顶的大红峪锥叠层石燧石白云岩。

2.1.2蓟县系

蓟县系以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夹泥质沉积,有些地区夹有铁、锰、磷等矿层。蓟县系的标准层序自下而上为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蓟县系的距今年龄约14—10亿年,延续了约4亿年。

1.杨庄组

以富含石膏、岩盐假晶和醒目的紫红色调为其最大特征。底界以第一层白色含粉砂泥状白云岩的底面为标志,与下伏高于庄组呈假整合接触。

杨庄组上覆地层为雾迷山组,灰、深灰色巨厚、块层含不规则燧石凸镜体的细晶白云岩;下伏地层为高于庄组,灰色厚层硅质条带微晶白云岩。

2.雾迷山组

雾迷山组是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各组中厚度最大的一个组。顶层为硅质岩(燧石层),具硅质结壳层的特征;上层为含由水平或波状硅质条纹组成的硅质条带白云岩,常含假裸枝等小型叠层石;中层为巨厚—块层状结晶白云岩,中层不含硅质条带(燧石),厚度较大的韵律其中层厚度也较大,较厚的中层中常见个体较大的锥叠层石,形成于潮下带;下层为含硅质条带或硅质团块白云岩,也能见到假裸枝等小型叠层石,形成于潮间带;底层为灰白色薄片层含粉砂泥质白云岩,底部常含砂、含砾。雾迷山组与上覆洪水庄组逐渐过渡,呈整合接触。

雾迷山组上覆地层为洪水庄组,灰白、淡灰绿色板层含泥砂质微晶白云岩夹

8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灰绿色页岩;下伏地层为杨庄组,紫红色泥质白云岩与深灰色细晶沥青质白云岩互层。

3.洪水庄组

洪水庄组起于床子岭村西南,止于老虎顶。洪水庄组厚度为131m,为浅海相泥质沉积,主要由黑、黑绿色页岩组成,下部夹薄层白云岩,上部夹薄层砂岩,其底界以下伏雾迷山组顶部厚层—巨厚层含海绿石叠层石白云岩之顶面为界,二者呈整合接触。

洪水庄组上覆地层为铁岭组,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下伏地层为雾迷山组,灰白色中厚层含叠层石含灰白云岩。

4.铁岭组

为浅海相沉积,以浅灰色中厚层质纯灰岩为主,夹含锰页岩和含锰白云岩,并有锰矿层,底部有钙质石英砂岩及页岩。该组碳酸盐岩多为板层、中层。叠层石礁中沉积物常为厚层-巨厚层,有纹层和交错层理。总厚333m。底部以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的底面与下伏洪水庄组呈整合接触。

铁岭组上覆地层为下马岭组,黄褐色含铁粗砂岩及砾岩夹凸镜状铁矿;下伏地层为洪水庄组,黑色薄层泥质粉砂岩。

2.1.4青白口系

青白口系曾称青白口群。属新元古界下部。分布于冀北一带,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由砂岩、页岩、石灰岩组成。自下而上分为下马岭组、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延续时限约为10亿~8亿年。青白口系在天津市仅出露于蓟县城北府君山向斜两翼近核部的很小范围内。据钻孔资料,青白口系在平原区覆盖层之下也有分布。

1.下马岭组

本组一般自上而下分为四段:一段由燧石角砾岩、含铁砂岩、细砂岩及杂色粉砂岩等组成,该段又分下中上三部分;二段,岩性单调,以紫红色、鲜绿色片状页岩为主,夹泥质岩透镜体,底部有海绿石砂岩;三段,以灰黑色、黑色纸片状含炭泥质页岩及粉砂质页岩为主,夹灰白色薄板状硅质岩;底部有一层厚1.5m的钙质石英砂岩;四段,以灰黑色-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含碳泥质页岩及钙质页

9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透镜体。底部有两层泥质岩透镜体,顶部为灰色粘土质页岩。

2.长龙山组

长龙山组属青白口系上部,由含砾长石砂岩、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及杂色页岩组成。形成年代距今约8亿年。富含微古植物,下段底部为含砾砂岩和砾岩,中部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上部海绿石砂岩;上段为杂色页岩,底部夹海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透镜体。

3.井儿峪组

本组底部以30—50cm含海绿石砂岩与下伏骆驼岭组整合接触。其顶部以白云岩与寒武系府君山组角砾灰岩不整合接触。该组岩性主要由一套红色、灰绿色、蛋青色、灰褐色薄层含泥的白云质泥晶灰岩组成。最底部常有一层含海绿石粗粒长石砂岩或细砾岩。在白云质泥晶灰岩中常见纹层状和大型波状层理,纹层一般比较平直。

此部分柱状图见附录:图4-1

2.1.3岩浆岩

在蓟县剖面长城系下伏迁西群中有原岩为海底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岩和 火山碎屑岩。

长城系串岭沟组与团出于组中有富钠玄武岩、斜长玢岩、正长斑岩、钾质辉绿岩、煌斑岩等次火山岩(火山角砾岩筒)和脉岩。其特点为富钠、贫钾。串岭沟组中次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和古地磁方向与串岭沟组地层大体一致。

长城系团出于组至大红峪组夹基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其特点为贫硅、富钾、低钠。

2.2岩层描述 2.2.1太古界迁西群

(1)路线2:常州沟村—青山岭

观测点1 :常州沟村东2公里 性质:岩石观测

观测内容:此处太古界迁西群是由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是区域变质岩,组

10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成矿物为角闪石、斜长石、石英,云母和正长石。结构为变晶结构,构造为变层构造和片麻构造。岩石呈青灰色,表面呈黄白色;有两组剪节理,部分较宽缝隙内有填充物。整体风化较轻,有直径10cm左右的碎块。 (2)路线2:常州沟村—青山岭

观测点2 :常州沟村北山坡 性质:地层、地界线点

观测内容:东部由太古界迁西群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岩石性质为变质岩;西面由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石英砂岩组成,为沉积岩。太古界迁西群角闪斜长片麻岩主体呈黄色,风华轻微,岩体颗粒细小,与下伏常州沟组地层成角度不整合。

2.2.2长城系 (1)常州沟组

路线2:常州沟村—青山岭 观测点2 :常州沟村北山坡 性质:地层、地界线点

观测内容:东部由太古界迁西群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岩石性质为变质岩;西面由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石英砂岩组成,为沉积岩。石英砂岩呈现浅褐色,存在一组张节理,缝隙内有稀疏填充物。部分岩石上有疑似实验取样遗留下的小洞。

岩层产状

走向 213°/33° 倾向 303° 倾角 28° (2)串岭沟组

路线2:常州沟村—青山岭 观测点3 :青山岭西侧路边 性质:岩层观测

观测内容:中元古界长城系串岭沟组泥质或砂质页岩。整个岩体呈浅绿色,部分内部岀露呈土黄色,层理构造明显;有两组剪节理和一组张节理,整体风化严重,有较多碎屑,碎屑粗细不均,局部有塌落现象,形成规则巨石。岩层致密,

11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略有倾斜,硬度较小,可能受到过挤压,与下伏常州沟组成角度不整合。

岩层产状

走向 228°/48° 倾向 318° 倾角 46°

(3)团山子组

路线3:桑树庵村北马营公路—桑树庵村

观测点1:马营公路南200米 性质:岩层观测

观测内容:中元古界长城系团山子组灰质白云岩夹杂石英砂岩,主体以土黄色为主,夹杂紫红色、青灰色,存在较轻风化,坡地有粗细不均碎石,碎石直径

1—20cm,平行层理构造,非碎屑结构;存在密集剪节理;有泥裂存在,植被较为繁密,表面间杂泥土。产状一致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泥裂素描图见附录:图1-3

岩层产状

走向 215°/35° 倾向 305° 倾角 52° 路线3 :桑树庵村北马营公路-桑树庵村 观测点2:马营公路南500米 性质:地层界线点

观测内容:北面团山子组灰质白云岩为主,南部为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石英砂岩。石英砂岩表层呈深灰色,有明显的平行层理构造,层厚5—100mm不等,砂状结构,有明显的剪节理,岩石表面潮湿,有青苔,风化程度严重,碎屑较少,植被繁茂,内夹杂泥土和岩石碎屑。

岩层产状

12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走向 225°/45° 倾向 315° 倾角 52° (4)大红峪组

路线3:桑树庵村北马营公路—桑树庵村

观测点5:桑树庵村北1000米

性质:沉积岩层面构造观测

观测内容:波痕(风波、水波),大红峪组石英砂岩,主体呈土黄色间

或出现白、黑、绿色,表面多剪节理,间或有少量较细张节理,内部呈蛋青色,石质坚硬。

波痕素描图见附录:1-4

岩层产状

走向 204°/24° 倾向 294° 倾角 43° 路线3:桑树庵村北马营公路—桑树庵村 观测点6 :桑树庵村北1000米 性质:地层界线点

观测内容:东部为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燧石条带白云岩、锰结核白云岩;西侧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石英岩状砂岩。两岩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东侧以灰褐色为主,间或裸露乳白色石块,层理构造,无节理;西侧以土黄色为主,间或出现灰黑色,平行层理构造,有剪节理,风化较轻,底部有大块碎石左下部有波痕。

东侧岩层产状

走向 152°/332°

倾向 242° 倾角 63° 13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西侧岩层产状

走向 201°/21° 倾向 291° 倾角 40° (5)高于庄组

路线3:桑树庵村北马营公路—桑树庵村 观测点7 :桑树庵村北800米 性质:岩层观测

观测内容: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燧石、锰结核)主体以灰黑色为主,典型的平行层理构造,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存在剪节理,风化程度轻微,底部有少量碎屑,碎屑直径1—20cm不等,植被繁茂,上部土层致密。

岩层产状

走向 201°/21 倾向 291° 倾角 47° 注:此部分剖面图见附录:图2-1 2.2.3蓟县系 (1)雾迷山组

路线1:桃花源村—井儿峪村—府君山 观测点1 :桃花源村西 性质:断层

观测内容:断层上盘为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白云岩;下盘为上元古界井儿峪组白云质泥晶灰岩。上盘主体颜色为蛋青色,向破碎带颜色逐渐加深,破碎带成土黄色,夹杂灰白色,可能存在基性岩甚至超基性岩;岩层受到自南向北的强烈挤压,井儿峪地层产状倒转;雾迷山组地层直立,局部甚至倒转,是典型的构造破碎带,且南部挤压程度轻于北部。破碎带长十米左右。

上盘岩层产状

走向 123°/303° 倾向 213° 倾角 69°

14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下盘岩层产状

走向 112°/292° 倾向 202° 倾角 50°

2.2.4青白口系 (1)长龙山组

路线1:桃花源村—井儿峪村—府君山

观测点4 :井儿峪村北300m

性质:地层观测点

观测内容:上元古界长龙山组,上部为石英砂岩,

呈砖红色,节理发育不完全,与下部过渡处颜色变化明显;下部为砂质或泥质页岩,颜色为绿色深棕色交替。上元古界长龙山组上覆为以丹青色白云灰质岩为主的井儿峪组,井儿峪组节理发运程度较高,风化严重。整个剖面层理清晰,存在大量碎屑,碎屑直径0.5—5cm不等,岩石颗粒细小。整体风化严重。

岩层产状

走向 196°/16° 倾向 286° 倾角 3° (2)井儿峪组

路线1:桃花源村—井儿峪村—府君山 观测点2 :井儿峪村西南2000 性质:地质界线点

观测内容:紫红色岩层为沉积过渡带,长约18m中间夹杂直径5—10cm的砾石,可能经过高温时代;北部为隐生宙上元古界井儿峪组白云石泥晶灰岩,代表

15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生物为原核藻类;南部为显生宙寒武纪府君山组灰岩,代表生物三叶虫。

路线1:桃花源村—井儿峪村—府君山 观测点3 :井儿峪村东300m 性质:岩层观测点

观测内容:上元古界井儿峪组白云质灰岩,夹杂石英砂沉积岩,主体颜色为蛋青色,完美的平行层理构造,这个岩层节理发育较好,有明显的风化痕迹,岩体根部存在一定量的碎屑,从剖面看,层厚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

岩层产状

走向 196°/16° 倾向 286° 岩层产状

走向 215°/35° 倾向 305° 倾角 3° 倾角 3° 2.3岩浆岩观测

(1)路线3:桑树庵村北马营公路—桑树庵村

观测点3:桑树庵村北1500米

性质:岩石观测 观测内容:火山角砾岩,火山爆发时随着深部岩浆的喷出,由于通道附近围岩碎片加入,加上喷发强度深度

影响而形成。大红峪组火山砾岩十分发育,角砾成分主要为白云岩、燧石。玄武岩等,整体颜色为土黄色,夹杂紫红色、蛋青色、灰黑色角砾,有气孔杏仁构造,角砾粒径2—3cm。

(2)路线3:桑树庵村北马营公路—桑树庵村

16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观测点4:桑树庵村北1200米

性质:岩石构造观测 观测内容:火山岩的气孔和杏仁构造,多见于喷出岩中,主体由安山岩、玄武岩和安山玄武岩组成,表面为黑色,露出部分呈黄色和紫红色,存在杏仁构造,

颗粒1cm以下,气孔构造大小不一,有非构造裂隙和剪节理。

第三章地质构造

3.1断层

路线1:桃花源村—井儿峪村—府君山

观测点1 :桃花源村西

性质:断层 观测内容:断层上盘为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白云岩;下盘为上元古界井儿峪组白云质泥晶灰岩。上盘主体颜色为蛋青色,

向破碎带颜色逐渐加深,破碎带成土黄色,夹杂灰白色,可能存在基性岩甚至超基性岩,且南部挤压程度轻于北部。破碎带长十米左右。

此处断层素描图见附录:图1-1 上盘岩层产状:

走向 123°/303°

倾向 213° 倾角 69° 17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下盘岩层产状:

走向 112°/292° 倾向 202° 倾角 50° 构造成因:岩层受到自南向北的强烈挤压,井儿峪地层产状倒转;雾迷山组地层直立,局部甚至倒转,是典型的构造破碎带

3.2褶皱

路线1:桃花源村—井儿峪村—府君山 观测点5 :府君山东侧半山腰路边 性质:构造观测 观测内容:向斜一翼以灰褐色淡黄色的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层理不清晰,发育不好,灰褐色灰岩上部有张节理,内有碎屑填充物,颗粒较大,直径5cm以上,风化程度较小,碎屑不多。

岩层产状

走向 112°/292 倾向 202° 倾角 50° 此处翻转褶皱素描图见附录:图1-2

3.3节理

观测位置:盘山南侧停车场200米处 观测性质:节理观察,

观测内容:观察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测量地层产状以及确定测点所在构造部位。观察节理性质及发育规律。首先区别非构造与构造节理,然后区分其力学性质。测量与登记,包括测量节理的产状、粗糙度、节理密度、观察节理充填物和测量节理壁距以及测量节理的持续性 观测点共有四组节理。

节理走向、倾向数据见附录,玫瑰图见附录:图3-1、3-2

18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第四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4.1地质发展阶段概述

蓟县运动所形成的上元古界地层距今8-18亿年,我们为期两天的实习,所作观测十分有限,但是根据观测到的地质状况可以大体推断出曾经发生过的地质运动:地壳发生剧烈运动和风化作用产生大量沉积物,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随后发生的地壳的挤压,使地壳屈曲形成褶皱或者断裂形成断层。区域变质作用,使太古界迁西群形成花岗质片麻岩等变质岩。中元古界地壳运动十分剧烈,这一时期出现多次底层的缺失和磨损,导致年代不连续现象,如:高于庄组与西部的大洪峪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藏龙山组与上覆、下伏地层均为整合或者假整合接触。另外,中元古界,有火山活动,形成了长城系火山角砾岩等火成岩。

4.2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球形风化:

球状风化: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形成原因:如右图所示

在阳光暴晒下,岩石表面和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外部温度升高较快,导致温差,实验时出现裂缝。在裂缝中,水分等物质填充,进一步风化。在这个过程中,岩石棱角逐步磨圆,最终形成球状,这便是球形风化的成因。

如盘山南侧停车场处的花岗岩砂便是由风化作用形成的。对此处岩石进行观测,岩石呈

19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淡黄色夹杂黑色,含肉红色长石和黑色云母等矿物,表面粗糙,质地坚硬,风化程度不大,接近地表处有青苔,岩石底部有碎屑,为花岗岩,风化类型为球状风化。

引发的地质问题: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段比较突出的一个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能在勘察阶置充分的了解其分布特点.很可能在工程施工和线路运营过程中导致施工困难(断桩、增加施工成本)、上部结构失稳(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实习体会和感想

为期三天的野外地质实习,让我充分的认识并真正地了解了各种地质地貌环境,同时也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只有通过实践,理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次实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结合了理论,让我们在实践中充分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这次野外实习中,我的好奇心理被调动起来,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具体问题,这都与以往的学习方式不同,这次实习无疑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

在这次实习中我体会最深的还有以下几点:

1.要锻炼坚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为野外作业必定是十分辛苦的,如果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势必会影响知识的学习和实习活动。另一方面,即使我们身体素质达到了,但是没有吃苦耐劳的意识,也是不能坚持下来的,因此要锻炼坚强的意志,这不仅是实习所需要的精神,我想这也是以后我们事业成功所必需的品质。

2.一定要扎实专业知识,在这次实习中,我常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了以后还是不能把知识系统的串联起来。由于不能整体的看待整个蓟县的地质状况,对各个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关系有些模糊。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升华,因此在实习乃至以后做工作之前一定要扎实专业知识,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如鱼得水”。

3.在这场实习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实习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每个人的一个粗心,一个大意,都可能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甚至是带来一生都无法弥补的损失。一次地质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

20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一定要学会团结,地质实习的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不论你有多强。只有各自发挥所长,尽心尽力做好工作,这一个团队的工作才能做好,每个人才能好。不仅仅是在地质实习中,生活中也是这样,这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只有融入一个成功的团队,一起努力,团队的成功就是个人的成功。这次地质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而这些,就是在专业之外所收获的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研究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我虽然不是研究人员,但是以后的工程一定会亲身勘测地质状况,因此今后一定坚定信心,用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来对待自己的工作! 5.2 对实习的意见和要求

1.组织形式方面,每个班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践,但要注意分组中的平衡(男女生,专业知识扎实与否等等),减少每组的差异。最好在分组之后,每组上交各人分工,以激发相对不勤劳的同学的积极性。

2.实习内容方面,可以再增加一些自由发挥的实习项目,不给或给很少的指导,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专业知识有限,在以上的实习报告中部分借助了其它书籍和网络资料,疏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老师批评指正!

附录:

21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节理观测原始数据表

序号 倾向° 走向° 倾向° 走向° 1 192 282 13 82 352 2 335 65 14 115 25 3 175 85 15 87 357 4 156 66 16 160 70 5 320 50 17 274 4 6 161 71 18 226 316 7 165 75 19 132 42 8 142 52 20 234 324 9 72 342 21 20 290 10 298 28 22 56 326 11 313 43 23 68 338 12 344 74

22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节理走向统计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范围°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150——160 160——170 170——180 180——190 190——200 200——210 210——220 220——230 230——240 240——250 250——260 260——270 270——280 280——290 290——300 300——310 310——320 320——330 330——340 340——350 350——360 条数 0 1 0 0 0 1 1 1 2 0 0 1 0 1 1 1 3 1 0 1 0 0 1 1 0 0 0 1 0 1 0 2 0 1 1 0

角度值° - 20 - - - 56 68 72 82,87 - - 115 - 132 142 156 161,165,160 175 - 192 - - 226 234 - - - 274 - 298 - 313,320 - 335 344 - 平均值° - 20 - - - 56 68 72 85 - - 115 - 132 142 156 162 175 - 192 - - 226 234 - - - 274 - 298 - 316 - 335 344 - 23

xx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节理走向统计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11111111

范围°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270——280 280——290 290——300 300——310 310——320 320——330 330——340 340——350 350——360 条数 1 0 2 0 2 2 2 4 1 0 1 1 0 1 2 1 1 2 角度值° 4 - 25,28 - 42,43 50,52 65,66 70,71,74,75 85 - 282 290 - 316 324,326 338 342 352,357 平均值° 4 - 27 - 43 51 65 73 85 - 282 290 - 316 325 338 342 355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