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节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下载本文

第四章第二节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 教学目的

掌握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的关系;掌握幼儿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的关系;掌握在活动中如何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

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四、授课时数:1 五、教学流程 导入课题:

什么是适应? 讲授新课

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一)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如:刚进入一个嘈杂的环境,会觉得声音喧闹,听觉感受不适应,可是过了一会儿,这种不适应就没有了。这就是感受性的降低,甚至是完全消失。睛什么也看不见,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如:去看电影迟到了,刚进去时,眼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逐渐就能看清楚东西了。这就是在弱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

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幼儿的适应现象。当班上幼儿在喧嚷时,教师不要更加提高嗓门,而要带头轻声说话,创造安静的环境,提高幼儿听觉的感受性;如果孩子看书的地方光线变暗,暗适应使他能继续看得见,但这时教师仍要及时把幼儿领到明处,或是开灯,以保护幼儿的视力。

(二)对比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有两种:先后(相继)对比和同,时对比。如:吃了药后,再吃糖,会感觉糖更甜。反之,吃了糖后再吃药,感觉药更苦。这是先后(相继)对比。再如:同样明度的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和放在黑色背景上,感觉不一样。在白色背景上要显得暗一些。这是同时对比。 幼儿园教师掌握对比规律,对于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提高幼儿的感受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如:用颜色的对比,可以使教室的美术装饰互相衬托,演示的场所利用照明遮光设备,可使儿童看得更清楚。

(三)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了经验,往往能迅速而正确地感知周围事物。如果知觉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那么通过语言来唤起人们过去的经验,可以提高对知觉对象的感受性。如:有两幅不完整的斑点图(见图A及B),初看难以知道它们各是什么,经提示,图A是狗,幼儿很快知道了。可经反复提示,幼儿仍然不知图B是起跑线上的男子,因为幼儿没有(田径运动)这样相应的经验。

(四)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1

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如:染色工人由于职业需要和实际锻炼,可区分40至60种黑色色调,音乐工作者和调琴师的辨音能力特别强。因此,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专门的练习和各种日常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其感受性。如:通过音乐活动,发展幼儿的听觉感受性;通过美工活动,发展幼儿对颜色的知觉和空间知觉能力;通过“奇妙的口袋”等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触摸觉等等。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如: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是,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有的也感受到了,但是印象不清晰。

(二)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如:前面提到的不完整斑点图,幼儿不会把它们感知为无意义的斑点,而是一开始就把它们看成是有意义的狗。

(三)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幼儿看见图画中人物的形象,能够理解他们的角色,这与.已有知识经验有关。

(四)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如:人越走越远,幼儿仍然将其知觉为原样中的妈妈,并未因人变小而改变。形状恒常性是指对一个客体的常见形状的知觉,不管这个客体因远近不同而引起的透视上的差异。如:当妈妈走远,甚至身体的某个部分被客体遮挡而看不全面,幼儿仍然能知觉她是妈妈。

(五)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人在感知事物时,并非是面前所有的刺激都能同时被清楚地反映,人总是清晰地感知一些刺激,这些刺激便成为知觉对象。其余的成为背景,对背景的反映不甚清晰。对象是感知的中心;背景则是衬托的部分。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条件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在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区分出来;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这种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如:一群幼儿中的“老师”极易被感知,因为从个

2

子、形象来看,幼儿和老师有明显的差别。再如:花瓶人头双关图中的花瓶、人头都易被感知。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如活动室的背景板前会动的教具极易被幼儿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同或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对象。如:图A距离上的接近、图B相同或相似所示。又如:穿着统一园服的幼儿极易从公园众多的人群中被知觉出来。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

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教师(或旁人)作言语指导,使语言和直观结合起来,这对幼儿感知和理解知觉对象有很大的作用。如:有些客观材料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一下子观察不清,若教师在一旁加以讲解,孩子马上明确并理解了知觉对象。如:第62页上的图B“起跑线上的男子”,经老师语言讲解,孩子起码能看出是一个“蹲”着的人。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很重要。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是在一般知觉能力的基础上,当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能力。

1.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在观察中培养幼儿的目的性,首先就要使幼儿明确从被观察的对象中寻找什么,使观察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发挥教师的语言指导作用,观察前,提出启发引导性问题,观察中进行提示,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明确目的,提高观察的稳定性。

2.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在观察中培养幼儿的概括性,就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让幼儿在实际活动中学习概括。当然,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多种感知材料,要注意每次出示的物体,其本质属性不变,但要经常变化其非本质属性,以利于幼儿在观察中学习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如让幼儿观察小兔的形象时,不要总是白色的,可出示其它颜色的,如灰色或黑色的,让幼儿来概括兔子的本质属性。 3.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3

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幼儿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多渠道活动不仅可帮助幼儿对被观察物体形成立体知觉和印象,也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的状态和活力。如:观察兔子,不但可用视、听感官进行,还可以让幼儿用手触摸,并学一学兔子是怎么跳的,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有关兔子的完整印象。 4.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按照事物本身的体系,用提问或提示,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帮助幼儿学会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外到里,从近到远的观察方法。如,观察动物时,可这样提示幼儿:先看看动物的头是什么样的,再看看动物的身体,最后再看看身体下面有什么(脚)??在观察中依次逐个提出问题,让幼儿按提问去观察。每次如此,将大大提高幼儿观察的效果。

(二)保护幼儿的感官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保护幼儿的感官(尤其是视觉和听觉器官),防止发生病变,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重视幼儿感官卫生教育,做到:

1.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 要求幼儿不要用脏手或脏手帕去揉擦眼睛,不要在光线太强(如太阳光直射)或太暗的地方看书、画画,不在车、船上看书,不在走路时看书,不随意挖耳朵等等,以防止这些器官病变。

2.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以必要的帮助

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要及时和家长联系,帮助其及时治疗,同时在幼儿园活动和生活中,给这些孩子以必要的帮助。如在集体活动时,让近视、弱视、重听等幼儿尽量靠前坐等等。

课堂小结

适应和对比属于感受性变化现象。在组织幼儿活动中,要注意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个体的经验对感受性的变化也有影响,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

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这些特性以及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对幼儿的活动都有影响。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思考与练习

1.掌握以下概念:知觉、视敏度、听觉感受性、方位知觉。 2.如何利用适应对比规律组织幼儿活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