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指导老师: 胡申华 学生姓名: 熊健泉 秦超
李新宇、赵福庆
所属院系: 电气工程学院 专 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 级: 热动09-3班
日 期: 2012.12.28---2013.1.11
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
1.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它为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而且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训练并提高其在理论计算、工程绘图、资料文献查阅、运用相关标准与规范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设计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条件、设计要求等): 一、锅炉规范 1、锅炉额定蒸发量:Dc=220t/h 2、给水温度:tgs=215℃ 3、过热蒸汽温度:tgr=540 4、过热蒸汽压力(表压):pgr=9.8MPa 5、制粉系统:中间储仓式(热空气作干燥剂、钢球筒式磨煤机) 6、燃烧方式:四角切圆燃烧 7、排渣方式:固态 8、环境温度:20℃ 9、蒸汽流程: 10、烟气流程: 炉膛→屏式过热器→高温对流过热器→低温对流过热器→高温省煤器→高温空气预热器→低温省煤器→低温空气预热器 锅炉受热面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二、燃料的特性 煤种:元宝山褐煤 碳 Car=39.3 % 氢 Har=2.7 % 氧 Oar=11.2% 氮 Nar=0.6 % 硫 Sar=0.9% 灰分 Aar=21.3% 水分 Mar=24 % 挥发分 Vdaf=37% 低位发热量 Qar,net,p=14580kJ/kg DT=1150 ℃ ST=1300 ℃ FT=1360 ℃ 一、锅炉概况
本锅炉为Π型布置,自然循环煤粉锅炉。
锅炉燃用元宝山褐煤,采用中速磨磨煤,直吹送粉系统送粉,正四角布置直流燃烧器,按假想切圆组织燃烧。
锅炉构架全部为钢结构,除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用支撑方式外,锅炉本体全部悬吊在顶板上。锅炉外部配有外护板。
锅炉采用单锅筒,集中下降管,自然循环系统。
锅炉前部为炉膛,四周布满膜式水冷壁,炉膛出口处布置屏式过热器,水平烟道内装设高温一级过热器,尾部竖井依次布置省煤器、空气预热器。水平烟道向室为膜式壁顶棚包墙管。
炉膛上部出口处,沿炉膛宽度方向布置8片前屏过热器,横向节距为1300mm,其后布置16片后屏过热器,横向节距为676mm,高温过热器布置在后屏过热器之后,位于折焰角的斜坡上。再热器分为高、低温两组,分别位于水平烟道及尾部竖井。全部受热面采用悬吊和支撑结合的方式。竖烟井深度7600mm,其上部布置省煤器,尾部竖井后侧布置两台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锅炉的气温调节,主蒸汽采用一、二级喷水减温,再热蒸汽采用烟气挡板,作升温调节,此外,在高温再热器进口处设有事故喷水装置,作为不得已时的降温措施。本锅炉按固态排渣设计,采用带有粗破碎机的刮板式机械除渣装置。
二、水冷系统
炉膛为正方形,宽度和深度均为12m。水冷壁管子φ60×5,管子节距80mm,由光管和扁钢焊成全密封的膜式水冷壁。 前后水冷壁下部管子倾斜与水平线成55°角形成冷灰斗,后水冷壁在炉膛出口下缘向内凸起4m形成折焰角,折焰角仰角30°,上斜角45,然后向上分为两路,其中一路垂直向上穿过水平烟道进入后水冷壁上集箱;另一路以45上斜角继续向上形成水平烟道底部的水冷包墙管,然后再与水平成7°的倾角进入斜后水冷壁上集箱。 炉膛四周共4×99根上升管,4根φ377×25的集中下降管从锅筒最底点引出,至8m运转层以下,再以40根φ133×10的连接管分散引入四周水冷壁下集箱。前水冷壁和侧水冷壁上集箱共用30根φ133×10汽水引出管,后水冷壁上集箱和斜后水冷壁上集箱各用8根φ108×8汽水引出管引入锅筒。
整个水冷壁管,以及敷设其上的炉墙,均通过上集箱上的吊杆,悬吊在炉顶钢架上,受热面作向下的自由膨胀。
水冷壁上设有人孔、看火孔、吹灰孔、打焦孔、防爆门孔、点火孔、测量孔等。后墙水冷壁上部由分叉管分为两路,一路折向炉膛,形成折焰角,另一路垂直上升,其悬吊作用。为使两路水量的合理分配,以保证均能安全可靠地工作,在垂直悬吊管的集箱管孔处设置了带有短管的φ10mm节流孔,伸出集箱底部的短管,从而可以防止因污物进入节流孔引起的阻塞。
燃烧时为了防止由于炉膛负压波动引起的水冷壁及炉墙薄壁结构振动而造成的损坏,在水冷壁外面布置了工字钢组成的刚性梁,刚性梁在上下方向和水冷壁一起膨胀,沿刚性梁长度方向,在结构上保证可以自由膨胀,刚性梁直接支撑于水冷壁及左右侧包覆和后包覆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