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教案 下载本文

版权所有 元申教育网 www.yuanshenjiaoyu.com

9.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提前预习功课,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诗文生字词。 2.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了本文的三首古诗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的习俗。 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启发诱导,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版权所有 元申教育网 www.yuanshenjiaoyu.com

【新课讲解】

(一)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旧”左竖短而有力。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

“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 3.多音字。

?xíng:行走行?

?háng:行业

?wéi:行为 为?

?wèi:为了

?chǔ:处理 处?

?chù:处所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A.《元日》

1.《元日》的作者是谁?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版权所有 元申教育网 www.yuanshenjiaoyu.com

2.《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景象?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3.回忆一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吃年夜饭: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贴对联、贴福字: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守岁、拜年:寄托美好愿望和祝福……

4.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想一想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贴桃符、饮屠苏酒、燃爆竹。

①贴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②饮屠苏酒:药酒名。这是古代的习俗,人们在大年初一饮用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健康长寿。③燃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会发出爆裂声,人们用这种方式驱除邪秽,求得一岁平安。

5.在《元日》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诗人通过描写“爆竹”“屠苏酒”“桃符”,勾勒出一幅欢乐喜庆的节日画面。 6.《元日》这首诗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暖”字是诗眼。辞旧迎新,春风送暖,是万象革新的开端,体现了春节的节日氛围,也是诗人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

B.《清明》

1.请班上同学介绍清明节。

清明节在仲春(即春节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与暮春(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 3.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漫天纷纷而下的细雨,给出行的人们增添了不便,在走走停停中增添了不少愁绪。这句诗用语简练,画面生动,既交代了环境,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4.你觉得诗中的行人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路上行人失魂落魄,心情很愁闷,从“欲断魂”这个词可以看出。 5.从诗文前两句,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

6.用自己的话说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请问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牧童指了指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7.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