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载本文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中小企业具有大中型企业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和优越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增长及运行的基础性力量,也是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保证。目前,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体系已拥有120家省、市、县的中小(民营)企业协会、促进会、联合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员达到15万家。中小企业在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经济复苏的一个重点。中小企业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力量,60%以上的发明专利,74%以上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来自于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的历史性难题。在金融资源的配置方面,中小企业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生存和发展的困难严重困扰着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和税负重的困难,无法获得长期持续的金融支持,大部分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嫌贫爱富、重大轻小、偏私向公,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受到了所有制的歧视,商业银行偏向于大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少,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随着金融深化的加深,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融资渠道也有所增加,但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经营风险高、缺乏抵押、信用记录缺少,在金融贷款时仍存在很大问题。中小企业板的推出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融资,但仍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被拒于市场融资的门外。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加突出。后危机时代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它不是危机结束后的时代,而是指危机的尾声,只是危机过了最严重的阶段而已。

1

第一章 绪论

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危机随时还会回来,甚至加剧,也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衰退。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后危机时代,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力压缩信贷规模。由此,市场上有数万亿流动性被冻结,原本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再次陷入贷款的困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利于缓解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1.2 概念界定

1.2.1中小企业

目前为止,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世界各国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很难对中小企业进行比较完整的定义。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不同的行业,企业是在不断发展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般来说,主要从质和量两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限定,在量上的指标有:资产总值、利润大小、雇员数量、市场范围等可以进行量化的数据指标;在质上的指标有:管理效率、企业组织形式、所处行业地位、市场公信力等难以量化的指标。

从新中国建立到目前为止,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大中小型企业的新陈代谢和发展,根据规模等其他指标,政府对中小企业有过七次划分。最近的一次是在2003年2月,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根据汇总统计,文章将中小企业的标准进行了划分,如表1所示。

表1 各行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指标名称 雇员数量(人) 工业 建筑业 零售业 批发业 交通运输业 邮政业 住宿餐饮业 300 600 100 1000 —— 100 3000 —— 500 3000 —— 400 3000 —— 400 3000 —— 销售总额(万元) 3000 3000 资产总值(万元) 4000 4000 资料来源:统计局网及《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2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表中有三个指标:雇员数量、销售总额、资产总值,各指标后面数字代表了具体的限制条件(各指标小于所对应的数值),只要满足三个指标中的任何一个,我们即可认为是中小企业。本文所述的中小企业也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划分的。 1.2.2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是指以企业为主体融通资金,使企业及其内部各环节之间资金供求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运动过程。当资金短缺时,以最小的代价筹措到适当期限,适当额度的资金;当资金盈余时,以最低的风险、适当的期限投放出去,以取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实现资金供求的平衡。

1.3 文章架构

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文章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文章架构如下:第一章,阐明了文章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中小企业和企业融资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现状;第三章,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主要包括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及融资特点;第四章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第五章,基于新常态背景下,讨论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就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文章的最后,是对本文的总结和概括。

3

第二章 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现状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早在1931年,麦克米伦在调研了英国金融体系和企业后,提交给英国政府一份《麦克米伦报告》,阐述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缺口,称为“麦克米伦缺口”,即资金供给方不愿意以中小企业提出的条件提供资金。[1]1977年罗斯在《贝尔经济学学刊》上发表题为《财务结构的确定:激励信号方法》的文章,首次系统地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企业资本结构分析,认为在公司经营者掌握了公司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充分信息而投资者缺乏这些信息的条件下,投资者必须通过由公司输出的信息来间接地评价公司的市场价值。[2]此基础上,迈尔斯和麦吉勒夫1984年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题为《企业有信息而投资者没有信息时的投资和融资决策》的论文,提出了资本结构的排序假说。1984年,Myers &Majluf 基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资本结构的顺序偏好理论。提出中小企业由于担心控制权被稀释,更愿意采用对企业干预程度小的融资方式,即先内源性融资,后外源性融资,既采用外源性融资,也是先债权后股权。[3]

国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理论研究。1981年,斯蒂格利茨和韦斯提出了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模型(S-W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信贷配给的真正原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当银行不能确定借款人的投资行为而引起信贷风险时,会通过提高利率以补偿风险,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但高风险的借款人不会因此做法减少借款。相较投资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银行出于谨慎性原则,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信用基础好、投资风险小的大企业,虽然给大企业的贷款利率低于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4]

1996年,Jayartre&Strahan提出了规模匹配理论,揭示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意愿并

不与银行规模成正比,银行规模越大,越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5]1998年,Begrer&Udell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融资结构因企业所处成长阶段的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处于初创期的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融资渠道较窄: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资产规模变大,融资渠道随之变宽。[6]

国外就中小企业融资路径探索研究现状。2014年,?zkarabacak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