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部分 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 7 品 质达标演练 下载本文

7 品 质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褐色( hè ) 簇新(cù) 羞怯(qiè) ...B.鬈曲(quǎn ) 赊账( shē ) 趿拉( jí ) ...C.蹙眉( cù ) 潜在( qián ) 打烊( yáng ) ...D.褶皱( zhě ) 皮靴( xuē ) 砧板( zhān ) ...

A [B项,“鬈”应读quán,“趿”应读tā;C项,“烊”应读yàng;D项,“砧”应读zhē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导学号:82160025】

A.趿拉 搔痒 羞怯 沁人心脾 B.双颊 狭窄 稀薄 不可思议 C.窥视 咤异 怜悯 茹毛饮血 D.赊账 蹙眉 脚趾 并行不悖 C [C项,“咤异”应为“诧异”。]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天文数据研究显示,1883年的彗星碎片曾使地球________毁灭,当年这颗彗星和地球擦肩而过。

②凡是对新挑战做出创新应答,创新文化活跃的国家,就能兴旺发达,________后来居上。

③中美之间虽然摩擦不断,但要说将来会朝着全面而持久争端的方向继续演变下去,这还________。

A.几乎 以至 不至于 B.简直 以至 不致 C.几乎 以致 不致 D.简直 以致 不至于

A [“几乎”可以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简直”没这样的用法,句①说的是“地球接近毁灭”,故选“几乎”。“以致”多指不好的结果,句②“后来居上”是好事,故选“以至”。“不至于”可以单独作谓语,“不致”不行,故句③选“不至于”。]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

地走进他的店铺。

B.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议。 ....C.两人本来就有意见,经他一挑拨,就更成掎角之势,互不往来了。 ....

D.本来是自己惹的祸,却千方百计转嫁给别人,这样以邻为壑的做法,实在令人气愤。 ....C [“掎角之势”比喻作战时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的形势。用在此处不妥。] 5.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

B.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C.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柯灵《乡土情结》)

D.当我们驶下崆岭滩时,果然是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了。(刘白羽《长江三峡》)

B [B项是举例,没使用修辞,其他三项是比喻。]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腾讯集团主席马化腾在“道农沙龙”上发表了三个小时演讲,明确地表达了对移动互联网的态度:“它不只是一个延伸,而是一个颠覆。”

B.人民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实践成果的价值主体。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C.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无疑是一届经济适用性奥运会。因为这届的奥运会不仅给巴西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而且最主要的是费用成本超低。

D.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1/4决赛结束最后一场比赛,中国女排苦战五局3-2击败巴西女排后,媒体对三大球连续的批评声音才逐渐平息下去。

B [A项,“不只是”和“而是”不搭配,应为“不只是……而且是”递进关系。C项,分句语序不当。“不仅”与“而且”后面的内容应对调。D项,中途易辙。“中国女排苦战五局3-2击败巴西女排后”,后句还应该陈述女排的事情。]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日前,新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①而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 ②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

③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

④而是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⑤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 ⑥教育很难独醒

A.②③⑥①⑤④ C.①⑤④②⑥③

B.②⑥③①⑤④ D.①⑤④②③⑥

B [根据关联词,六个句子可分为②⑥③和①⑤④两组,前一组谈教育环境,后一组谈人才培养。]

8.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啮咬,绞伤”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

【导学号:82160026】

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当它们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杨唤《花与果实》)

A.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B.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D.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B [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我尽一切可能向他说明我买这双倒霉靴子时的情况。但是他的面孔和声调使我获得很深

刻的印象,结果在以后几分钟里,我定了许多双靴子。这下可糟了!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9.加点词“唯一”在表现人物上有什么作用? 【导学号:821600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说明格斯拉清楚自己的处境艰难;②说明格斯拉不大愿意在别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境况,也没打算和现实妥协;③表现格斯拉的自尊和恪尽职守的品格。

10.节选文字包含了“我”的哪些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自己为了时髦而没买格斯拉的靴子的愧疚之情;②对格斯拉的艰难处境的同情之情;③对格斯拉坚守鞋品和人品的赞赏和敬重之情。

11.节选文字预示了格斯拉的悲剧,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公司的垄断使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②社会风气的转变,人们由追求品质、耐穿变得追求时髦;③格斯拉不愿和现实妥协,而降低对靴子品质的要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心里有些烦闷,“你做的靴子好极啦!看,我在国外时差不多一直穿着这双靴子的;连一半也没有穿坏呀,是不是?”

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好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

“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那双靴子非常合脚。

“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可以做时新的式样。你的脚恐怕长大了吧。”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

又摸摸我的脚趾,只有一次抬头看着我说:

“我哥哥死掉了,我告诉过你没有?”

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

12.面临变革,格斯拉“显得衰老、瘦弱”,甚至“不断地发抖”,选文中还有哪些内容表现他已衰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中的“起先”暗示格斯拉已经老眼昏花;“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中“非常迟缓”的动作暗示衰老;忘记是否将哥哥的死讯告诉老主顾,记忆力的减退也暗示着他的衰老。

13.选文末尾,身为格斯拉先生老朋友的“我”为何“真高兴离开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格斯拉变得如此衰老,让身为朋友的“我”看了实在难过,离开他,我才能暂时摆脱这种难过的情绪。

14.小说中格斯拉兄弟除了形象稍有差异之外,性格、品质几乎一样,能否将两者形象合二为一,只安排一个小说人物?请阐明你的理由。

【导学号:821600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面临变革,兄长因为内心的痛苦和境况的窘迫而死,即便如此,格斯拉仍不改初衷,坚守高品质,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格斯拉追求理想与美的品质;如格斯拉兄弟开的小作坊,通常具有人手少、家族成员共同经营的特质,设置两个人物,说明了当时手工业者的典型处境;这样的家庭作坊主,通常兼有保守和坚持的性格,借对格斯拉兄弟形象的塑造,完整地刻画了这一人群的典型性格特征。(三条理由说清两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