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讲义 下载本文

第八章 土地利用概论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是人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中的几个经济问题:土地利用及其目标;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问题等。

【重点】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的认识理解。 【难点】土地效益评价

一、土地利用的含义及目标

土地利用是人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土地利用是一项经济活动,土地利用涉及的问题很多,了解和认识土地利用中的基本经济问题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利用的含义

1、什么是土地利用?对土地利用有不同的理解。确切地说,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2、土地利用的内涵丰富:首先是技术问题,又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动态概念,现今的土地利用是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行为了。

3、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主要 涉及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和土地保护等内容。

4、中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二)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1、土地利用的目标:按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划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按发挥的作用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

2、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建全法规,制订规划,完善制度,用途管制税收调节。 (三)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2、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4、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二、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如何知道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呢?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2、评价指标

产量 土地面积 总收入 劳动力

产出指标 净收入 投入指标 资金(开发或基建性投

入)

利润 成本

3、评价方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二)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2、评价方法

(三)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评价

第九章 土地集约利用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土地集约利用的有关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以及理论依据,土地报酬变化的定量分析,最后介绍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重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 【难点】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但是不是对土地的投入越多,从土地中获得的收入就越多呢?土地的投入与产出之间有何关系?

【案例】超出某一点以外就要引起报酬递减的趋势,已经见之于办公大楼的建筑。在美国中西部某城市所作出的这样一种研究,证明在一块(160×172英尺)价值一百五十万元的地面上,一座五层大楼的投资利润是百分之四点三六;一座十层大楼的投资利润是百分之六;十五层的是百分之六点八二;二十层的是百分之七点五;二十五层的是百分之六点七二;三十层的是百分之五点六五。这种办公大楼的报酬递减点就是在刚超过二十层的那一点。换言之,二十层楼是这座大厦经济的高度,因为进一步增加支出劳力和资本所带来的报酬将会相对减少。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土地利用经营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必然要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土地投入的增加土地的产出物呈增加趋势,当达到一定量后,再追加投入土地的产出物就会呈递减趋势。 (一)早期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配弟,在17世纪中叶。一定面积的土地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对此内涵进行表述。但没有明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在《资本与土地》(1815年)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1、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⑴ 主要观点:按耕作进展的比例而增加的年产量,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额比较起来,必然是逐渐地并不变地减少下去的

⑵ 与杜尔阁结论的不同之处:角度不同;范围不同;对象不同;对过程的认识不同。

2、大卫·李嘉图的观点

认为土地报酬递减是产生地租的原因。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报酬递减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观点

1、马克思的观点:土地利用得当,土地肥力会增加;对土地的投资有两种结果;科学技术对土地生产力的作用。

2、列宁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技术对土地肥力的作用。 3、中国经济理论界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①否定的观点 ②现象说 ③存在说

(五)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 2、对规律的本质 3、适用时间范围

4、是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 5、规律不是唯一的。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理论依据 (一)土地肥力的含义

1、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2、通常指土地的经济肥力,是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有综合体。 3、土地肥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 (二)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1、报酬的含义:凡是一切在付出物质或精神的东西之后,所得到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或享受统称为报酬。

2、土地报酬的实质: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3、报酬的三种形态: ①实物形态的报酬 ②价值形态的报酬 ③价格形态的报酬

结论:笼统地谈土地报酬递增递减或土地肥力递增递减都是不对的。 (三)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理论基础

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此规律进行实验研究,证明是客观存在的。 三、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1、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

Y=f(X1,X2,X3,?,X n) Y=∮(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