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精神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下载本文

神经元的电信号在突触处转化为化学信号,然后又转化为电信号。在这些转化中,神经递质起着关键的作用。脑内的神经递质有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小分子,如单胺类;另一类为大分子,如内源性阿片肽、P物质等。

(三)脑可塑性与精神活动

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行为适应性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学

(一)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 遗传与环境因素,感染、外伤等。 (二)心理、社会因素

(三)精神障碍和精神病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精神障碍相关概念及病因学 (二)难点:脑的可塑性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和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讲授法(结合提问、临床病例等进行启发式教学等)。

(四)教具:

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屏幕、多媒体课件、激光笔等 。

四、思考与练习

1.如何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理解精神疾病? 2.脑与精神活动是何种关系?

5

3.如何理解脑的复杂性?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正常的心理活动过程,掌握常见的精神症状的名称、概念及其意义,掌握容易混淆的某些症状之间的区别。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精神症状和精神病理学的概念

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理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二)如何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否属正常范围:

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④在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的同时,还要观察其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三)精神症状的特点:

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6

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四)精神检查应注意的问题

①确定是否存在 精神症状,且确定存在哪些症状; 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评定其严重程度;

③应要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哪些症状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④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将减少疾病的误诊;

⑤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五)影响精神症状的因素

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等; ②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

第二节 常见精神症状

(一)感知觉障碍

1.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等。

2. 知觉是一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的印象。

3. 感觉过敏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多见于神经症等。

4. 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阈值的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感觉缺失)。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症状,如失明、失聪等。

5. 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

7

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

(二)思维障碍

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和超价观念,其中思维形式障碍包括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病理性赘述、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象征性思维和语词新作,思维内容障碍为各种妄想,主要包括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和被洞悉感,明确各种症状的含义、临床意义以及一些类似症状的鉴别,如思维迟缓和思维贫乏、思维破裂和思维奔逸、钟情妄想和嫉妒妄想等。

(三)注意障碍

注意程度方面的障碍(注意增强和注意减退)、注意稳定性方面的障碍(注意涣散)和注意范围方面的障碍(注意狭窄和注意转移),明确各种症状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四)记忆障碍

包括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和心因性遗忘)、错构、虚构,明确各种症状的含义、临床意义以及错构和虚构的鉴别。

(五)智能障碍

包括先天性的智力低下和后天获得性的痴呆,其中后者包括全面痴呆、部分性痴呆和假性痴呆(刚塞综合征、童样痴呆和抑郁性假性痴呆),明确先天性智力低下和后天性获得痴呆的区别,各种症状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以及全面痴呆和部分痴呆的鉴别。

(六)定向力

明确定向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定向力障碍多见于大脑器质性疾病有意识障碍或痴呆时。

(七)自知力

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分为有自知力(自知力完整)、部分自知力和无自知力(自知力缺乏)。明确自知力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疾病初期自知力尚存,随着疾病的发展自知力逐渐丧失,疾病恢复期由部分变为完全自知力。

(八)情绪和情感障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