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传播学概论考纲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心理学家卢因 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鼻祖: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章 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 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页)

1、 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 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 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页)

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三、 传播的隔阂

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的特点:(课本第

4页)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一、 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页)

1、 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

2、 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 3、 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

4、 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 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

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

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页)

1、 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2、 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 3、 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 符号的含义(课本第34页)

1、 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

便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2)索绪尔:能指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

的概念联想;所指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或意义。

3)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

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理解:1)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没有这种关系就不会有符号 2)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

3)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

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够获得。

4)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 3、基本功能(课本第

38页):1)表述和理解功能:符号化和符号解读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

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

4、符号的结构:能指(意符)——符号的物质形式 所指(意指)——符号所指代和表

示的意义

5、符号的意义:辞典意义和引申意义

6、符号的特性:?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一种联系。

?社会公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

小群体中形成的。

?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动态:身体语言、人际距离、运动画面等 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文字、乐谱等 语言符号 有声语言符号(口语) 符号 (课堂讲义的分类,课本37 页) 视觉性 静态:标示、衣着、道具、绘画、摄影、雕塑等 非语言符号 类语言:笑声、哭声、呻吟、叹息等

听觉性 其他声音符号:乐声、鼓声、口哨、汽笛等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信号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符号 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课本36页) 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事物,还能表达观想、思想等抽象事物 象征符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 分为“示现型象征符”、“论述型象征符”、“认知 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 型象征符”、“价值型象征符”,象征符是人类特有 的符号,唯有人类才能创造和使用他 ,

二、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认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合形

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课本第39页)

2、 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

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3、 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前者是概念符号(即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后者是对所指示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4、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后

者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

符号定义的暧昧性:?本身意义模糊?多义性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课本第41页)

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二、 象征性互动理论(课本第43页)

1、 创始人: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2、 观点: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

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3、 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 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

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5、 主要概念:意义、社会互动、解释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基本传播过程的要素:1)传播者(信源)2)受传者(信宿)3)讯息4)媒介5)反馈(课

本第49页)

传播过程中的直线模式:

一、 5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课本第50页)

1、 内容:

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2、缺点: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

二、 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课本第50页)

1、 内容: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 噪音

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2、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到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因为缺少反馈的环节。

直线模式的缺陷:(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时常见的,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缺乏反馈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一、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课本第52页)

2、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