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名校作文审题立意及解析(五) 下载本文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主要受到内心的召唤、社会引导和社会评价等几个主要方面影响。

你同意孙专家的说法吗?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点分析】

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这一则材料从世界经合组织公布最新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的结果,中国学生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学生比例只有16.8%,还没有达到成员国加24.5%的均值,与发达国家38%比例更是相差甚远,国内一些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则对此忧心忡忡,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对于科学技术培养方面的一个缺失,科学技术的吸引力则关乎一个国家未来发展.在进行写作时一定要突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立意:

1、 孩子失去科学梦,怎么能全怪教育? 2、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梦. 【例文】

孩子失去科学梦,怎么能全怪教育?

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24.5%的均值.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上世纪80年代,当科学家是许多孩子的梦想,这也是之后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愿意从事科学、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的孩子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现在的孩子失去了科学梦?有些人认为是教育出现了问题,不可否认,教育也许不是很完美,但是,孩子失去科学梦,怎么能全怪教育?如此为之,实在有失偏颇.

教育也许存在不完美,但绝对不是“摧残”孩子科学梦的“元凶”,我们的教育是经过无数前辈和时间的沉淀凝集而成,也许有人说,美国的教育怎么好,但是,我们应该搞清楚,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针对于国情而制定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惠民教育,我国的教育正在不断改

进,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乡村少年宫、教师假期培训等等,也正是体现着我国教育的先进性、发展性、可塑性,我们教师队伍的纯洁性、高尚性是毋容置疑的.很多人却认为是教师将孩子的探索精神教没了,这样的话,在笔者看来是极不负责任的,除了教育,其余方面更值得思考.

纵观我们周围的环境,铺天盖地的娱乐新闻,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爆炸”的时代,须知,社会才是教育孩子的活教材.我们可以随便问问身边的孩子,他们都能说出一连串的娱乐明星,但是记住近代科学家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新闻,但是宣扬科学家的却没几个.的确,宣扬娱乐明星更赚钱,宣扬科学家无法给商人带来利益,因此,很多电视、网络等媒体对科学家的报道少之又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都被娱乐新闻“包围”,科学梦怎么还有成长的空间?

我们更是常常在电视等媒体上看到,“某某网红一夜成名得到多少钱”、“某某又在炫富”等等报道,须知,这些东西都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孩子在学校,老师会刻意淡化金钱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我们的电视、网络等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对这些负面新闻不进行筛选就报道,对我们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部分家长更是缺乏一定的素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值得思考.像8月26日,5岁小孩被打,宝马被砸事件,这都值得思考,也许宝马车主不对,但是家长的处事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金钱是万能的”这样一个错误思想.所以,部分家长未能正确看待金钱、未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孩子的心智并不是很成熟,很多东西要靠家长的正确引导,正如宋庆龄说的:“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总之,孩子失去科学梦,教育有着一定的责任,但是,所有的责任全部让教育承担,是不科学的和不正确的,孩子生活在社会这样一个“大家庭”中,除了教育对孩子有影响,社会、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点评】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材料选择三个角度,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由近及远,由浅及深,为学生写作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子女、学生、市民中任选其一,并结合对应的材料阐释对“共同记忆”意义的思考.角色选定是本次作文合题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三则材料的内容只是给考生写作内容以选择性,兼顾考生不同生活领域里的体验认知.材料的主要限定在角色的选择.三者只能择其一,一旦选定角度就要联系相对应的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比如,从爸爸的角度看,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从子女的角度来体

认“共同记忆”,可能也是亲情的纽带,但也可能是一种精神的导引,甚或是对自己生命的束缚(父母自以为的爱的陪伴会不会是子女眼中爱的囚笼).这样的思考体现了“角色”的意识,也打开了思维空间,写作便不限于对原材料的阐释. 范文

风雨吹不垮记忆的传承

常言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兴衰荣辱,亦需每个市民的担当。如果说城市是棵参天大树,那么市民就是枝干上的树叶。作为构成大树一部分的我们,只有让记忆代代相传,才能让风雨吹不跨曾经的传承。

共同记忆,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本不该被忘怀的,需要一代代人之间一同守护的记忆。它不仅仅是那些正在消亡的传统文化,还指那些难以磨灭的苦难,亦或是消弭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

没有记忆的城市历不住风雨,没有记忆的人注定庸碌。这正是学校开设历史课的原因:让记忆在风雨中传承。诚然,往事皆如烟,人该向前看;但正如吴市长所言,高楼大厦亦要有,文化底蕴不可失。而古人亦留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呐喊。而历史,不恰恰就潜藏在一个城市的共同记忆吗?由此观之。共同记忆就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试问,失了根的树与失了魂的人能够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吗?

的确,有些记忆对于当代人来说已经远去,但这并不代表记忆的传承可以断流。只有一座城的人共同牢记过往的历史,它才是一座鲜活的城。南京,曾经多么辉煌的六朝古都,却在侵华日军的暴行下血浸厚土。难道,南京人甚至是中国人,就可以因为往事如烟就把这段人民共有的悲惨记忆忘却吗?当然不会!这样的疮伤显然不会因时间而淡化,每年的公祭日都会有人到烈士墓前祭奠,即使难忘已然没有了热血浸润着的土壤,这些记忆对人们来说依然不会忘却。所以,记忆的传承不能断流。

时代在发展,记忆的传承已然不需在经历口耳相传如此艰辛的方式。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开办相关活动等方式,让沉眠于市民心中的共同记忆被唤醒。而市民们,我们应当积极去了解历史的过往。旧城墙、名人居,城市的每个角落或许都透露着时代的气息。共同记忆亦是一颗参天大树,埋在土里的是城市那头,长在树上的是我们这头。只有我们认识传承保护这些珍贵的记忆,城市的文化底蕴才能源远流长,城市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