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 下载本文

元,头,本义。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鸟停息在一起,本义。 7.塞向墐户。(《诗·幽风·七月》) .

向,朝北的窗户,本义。 8.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庄子·让王》 .

绥:车中把也,即车中的绳子,作扶手用的,本义。

十三、解释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间]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参与,引申。

2.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缝隙,本义。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小路,引申。 4.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千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隔些时,引申。 5.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庄公十年》) 毛病,引申。 6.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偷偷地,引申 [发]

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派遣,引申。

2.塗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下》) 开仓济民,引申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把箭射出,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间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赵策》) 打开,引申。 5.夫鹓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出发,引申。 6.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起,引申。

十四、解释加点词或词组,说明它们古今意义变化的类型。 1、饮于河渭。(《山海经》) 河,黄河,今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条。(《论浯·微子》) 丈人,老人,今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 响,回声,今扩大。 .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 恨,遗憾,词义加重。 .5、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去今,离开。今转移。 .6.鞠狱故不以实。(《汉书·赵户汉传》) 狱,官司,案件,今转移。 .7.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战国策·秦策》) 宫,房屋,今缩小。 .

8.下流之人?众毁所归。(杨恽《报孙会宗书》) 下流,地位或处境低下,今提品德恶劣,..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

十五、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并加以翻译。

1.赵衰、赵盾孰贤?(《左传·文公七年》)孰:带选择性,哪一个。

2.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订鬼》)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 3.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 何:疑问代词柞前置宾语,什么。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 5.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恶:疑问代词用在介词“乎”前面,哪里。 6.援鸟号之弓,挟肃慎之矢。(《中山狼传》) 之:指示代词,这样。

7.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前“之”,指赵盾,相当于“您”;后“之”指士季,相当于“我”。

十六、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者”、“所”的词性,说明其结构特点,并加以翻译。

1.人主有诱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 (《韩非于·南面》) 前两“者”,用在动词词组后面;后“者”用在数词后面,都是特别指示代词。

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天文训》)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为语气词。 3、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信陵君列传》)代词“者”与“若”组合,译为“象??似的(样子)”

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语气词“者”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末,起提示作用。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行为主动者“臣”+所+介词“以”+名词性词组,“报 职分”。

6、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所”在动词“救”=所以救。

7、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不苟》) “所视者”=所视,“所闻见者” 8、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 “所”+介词“以”相当于“导致 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所字词组作动词“无”的宾语。

十七、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用法。

1.两服齐首,两骖如手。(《诗经,大叔于田》) 两:特殊的基数词,专指成双成对才起作用的事物。

2.两释累囚以成其好。(《左传·成公二年》) 两:状态副词,指双方施行同一行为。 3.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国语·齐语》) 再:基数,相当于“二”。

4.及西门,使贰车反祜于西圃。(《左传·哀公十六年》) 贰:形容词,表示“副”。

十八、请指出下列数词的类别,并加以翻译。

1.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史记·律书》) 分数,八又七分之一寸。

2.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盂子·万章下》) 十、四:倍数。 3、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们宴》) 四十万:概数,四十五左右。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 三十六年:虚数,多年。

十九、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辄:时间副词,常常。

2.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稍:时间副词,渐渐。 3.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少:程度副词,稍微。

4、受累仅三十口。(韩愈《与李翊书》) 仅:范围副词,将近。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曾:语气副词,竟然。 6、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孙膑》) 相:范围副词,互相。 7、然盘庚之迂,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特:范围副词,只是。

8、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春申君列传》)益:时间副词,逐渐。

二十、请比较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

1.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弗:否定副词,其后动词不带宾语 不:否定副词,其后动词可带宾语。

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瑗《座右铭》》无:毋,用于祈使句,其后动词可带宾语。

勿:用于祈使句,其后动词不能带宾语。 无、勿都是否定副词。

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不,否定副词

4.去其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传》) 莫、勿,都用于祈使句,表劝阻,否定副词。

二十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赵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2、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也。(《史记·项羽本纪》) 以: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鸿门宴》) 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 以:介词,表原因,省介宾。

5、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译为“对”。

6、先生不羞,事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 客孟尝君》)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替,省介宾。

7、吾以女为死矣。(《论语·先进》) 以:动词,认为。为:表肯定的动词,译为“是”。 8、能以礼让为国乎?(《论语·里仁》) 以:介词,用。为:动词,治理。 9.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左传·成公二年》) “以为”是“以?为”格式之压缩式,以:介词,因为,宾语前置。为:动词,成为。

10.不慕仁义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指示代词“然”+转折连词“而”“这样,但是”。

11.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让步连词“虽”+指示代词“然”“虽然这样”。

1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指示代词“然”+承接连词“则”,“既然这样,那么。”

二十二、请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内容包括:(1)所连接的语言单位或句子成分”(2)所表示的关系。)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工,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1:表示转折,连接分句;而2:表递进,连接分句。

2.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列传》) 而: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 3.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二耻受命于先师也。(《孟子·离娄上》) 而1:连接分句,表转折。而2:连接主语与谓语,表逆接。

4、积善成德,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而:连分句,表条件和结果。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则:连接紧缩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与结果。

6、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则:表对比,连接两个分句。 7、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则:表承接,表示后项情况的出现出乎意料,连接分

二十三、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也”、“焉”所表示的语气。

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矣:表已然语气;也:表确认语气。

2、(项)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矣:表将然。

3、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耳:表确认,同“也”。 4、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焉:表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

二十四、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夫”、“其”、“唯”所表示的语气。

1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殽之战》) 其:用于祈使句,表委婉语气,“还是”。

2.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左传·隐公四年》) “且夫”:表示并且,同时表示要发表议论。

3.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其:疑问句中表示猜度,“大概”。 4、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报孙会宗书》) 唯:表示希望的浯气。

二十五、请说明下列句中结构助词“之”的用法。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 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 2.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用于充当句子成分的主谓之间。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用于前一分句的主谓之间。

4.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吕氏春秋·长兄》) 用于主语与介词短浯之间,具有突出介词短语。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用于充当时间状语的主谓之间。

二十六、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巫山·巫峡》)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巫山·巫峡》)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治长》)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人珠廉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9.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10.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风赋》) 11、公已失老母,方寸乱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13.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无论》) 14.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别赋》)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6.一登龙门,则声价百倍。(李白《与韩荆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