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考点 下载本文

社会学考点

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来的。 2.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视角:一、功能主义的视角 二、冲突论的视角 三、互动论的视角 A: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

了社会稳定。 功能主义强调道德共识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当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分享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时,这种道德共识就存在。功能主义者认为秩序和平衡是社会的常态。这种社会平衡建立在社会成员所分享得到的共识的基础上。 B: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该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衡运行的,实际上,它们是互相冲突的。

C: 它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倾向于互动论视角的人,有时被称为微观社会学家,因为它们研究个人和小的群体而不是大规模的社会结构。乔治·米德通常被认为是互动理论视角的奠基人。 3.社会学的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 4.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变革 :发生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的“两次伟大的革命”引领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变革,它们成为了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工业革命,产业革命

自然科学的发展15世纪下半叶,欧洲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到17世纪形成了一场科学革命。

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自然科学取得三项重大成果。

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15世纪下半叶,欧洲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到17世纪形成了一场科学革命。

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自然科学取得三项重大成果。

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的兴起: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为社会学的实际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和数据,也给社会学的研究提出了课题,还推动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5.社会学的学科化:

涂尔干对于社会学发展的贡献: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事实.认为社会学研究的侧重点应该是社会结构.发扬了孔德的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思想 .

他把孔德关于社会学体系的构想加以详细的规定,明确地界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西方社会学史上称他为“第一个为社会学确定了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的人”。社会学发展到涂尔干阶段,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费孝通对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三大贡献: 第一大贡献是指导思想方面

认为重建中国社会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

第二大贡献是队伍建设方面

说服动员已经改行多年的老社会学工作者归队,开办讲习班,培养中青年学者,邀请国内外专家讲授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第三大贡献是教材建设上的

严复: 组织编写教材《社会学概论》 《群学肄言》(1903年出版):

在《群学肄言》中,严复将“社会学”译为“群学”,在序言中,严复对群学做了明

确的界定:“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公用之所施,而视之以所治之方也。”

在这里,严复实际上是将社会学(群学)看成是一门研究社会治乱兴衰原因、解释社会所以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学科)。 6.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

? 交流的功能; ? 导向的功能

?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7.社会及其构成:社会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1.人的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 :指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即其生物性。人的生物性表现为,人首先是一个生物体,是有生命的动物。另外,人的生物性还表现在人的本能。 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

2.人是社会行动者: 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他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人作为社会行动这反映了他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反映了他的客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

?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可以主动地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即人是从事社会实

践的主体。

? 人的客体性是指每一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他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

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对方的行为并作出反应。

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

8.社会关系的的类型

.社会关系的涵义 社会关系是指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社会关系为扮演某种角色的人提供了行为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反应了社会对这两种人之间相互租用方式的合理性的认可。

.社会关系的类型

从角色纽带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血缘关系的正功能与反功能

地缘关系:

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地缘关系的正功能是维系

社会的稳定;反功能是束缚人们的发展。

业缘关系: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业缘关系反映着社

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业缘关系的反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 9.社会的类型:

A:以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来划分:狩猎和采集社会 -----园艺社会HE 游牧社会 -----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狩猎和采集社会:以规模小而分散的人口、游牧的生活方式和原始的技术为特征。家庭在

这种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社会几乎没有什么专业化的分工,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足以胜任绝大多数重要的社会和经济角色

-园艺社会: 最早的园艺社会大概出现在9000多年前中东地区土地肥沃的两河流域。这些社会中的成员以种植谷物为主,同时也以一些野生植物和动物为辅助性的食物。 游牧社会:一些社会依赖于捕获、驯服和饲养动物,并以此作为他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则称之为游牧社会 农业社会: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犁的发明将一些社会带入了农业社会。犁的使用使得农产品的盈余成为可能,并且结束了定期移往新的土地的必要。这些因素也导致了重大的社会变化。 工业社会: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犁的发明将一些社会带入了农业社会。犁的使用

使得农产品的盈余成为可能,并且结束了定期移往新的土地的必要。这些因素也导致了重大的社会变化。

B.按照一个社会的整体社会结构来划分 公社社会

? 1、劳动分工程度与角色的专门化程度不高。 ? 2、家庭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设置。

? 3、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都是人格化的和持久的。 ? 4、社会行为主要有习俗和传统来加以规范。 公社社会

? 1、劳动分工程度与角色的专门化程度不高。 ? 2、家庭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设置。

? 3、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都是人格化的和持久的。 ? 4、社会行为主要有习俗和传统来加以规范。 社团社会

? 1、存在着广泛的劳动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角色分类。

? 2、家庭的影响力有所丧失,家庭的一些活动分别被经济、宗教、政治等其它一些

社会设置所取代。 ? 3、许多社会关系都是非个人化的、短暂的。 ? 4、社会行为由法律而非习俗来管束。 10.几种文化的区分:

本课程对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人工产品,即

文化的物质形态、它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

? 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

使用而不损耗。物质文化的变化发展往往早于非物质文化,随后发生非物质文化适应

物质文化的过程, 非物质文化的所有因素——规范、观念、语言、价值、传统等都必须去适应物质文化。最终非物质文化适应物质文化的变化。所以非物质文化是一种适应性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1名词解释:

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震惊与边际文化

文化特质(文化元素)也称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又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首先将自己行动的意义用某中期物或符号表示出来,这些器物和符号就是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可以独立存在并表明某种意义,但是只有将不同的文化特质结合起来才会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机构与文化内容;所谓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西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

文化丛 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即是说,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对方并不形成文化丛,也不能发挥作用。

12. 文化的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

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 文化的传续功能

13.什么是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14.区分不同的社会化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二)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三)发展社会化 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5.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学习社会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