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 吐血整理版 下载本文

乡村儿女人生悲喜剧的价值重估和沉痛反思。)

2、城市生命形式——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被都市病态文明异化了的人性《都市一妇人》《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沈从文小说的独特特征P212-214

① 小说通过对人性世界和病态世界的对比,严肃地探讨了人生,讴歌了健全的人性形式,建构成从人性道德角度去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这一人性观点是继承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观念,所以他坚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性立场和文化精神。

② 从整体上看,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温柔、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雨后》《三三》《边城》等,本身就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酉水西岸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碧溪的竹篁等,精心勾画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再加上作者温柔的笔调,就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③ 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是沈从文小说的特色。《柏子》《萧萧》等对人生实存状态的描写是一种写实主义的把握,同时沈从文又把自我情绪投注到主人公身上,将现实与梦幻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为了加强抒情性,沈从文还善用象征手法。《菜园》里 的菊花,《夫妇》中的野花,乃至《边城》都是一种整体的象征。

④ 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是沈从文小说的又一特色。他的语言风格的形成收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得力于丰富的湘西生活的经历。无论是叙述语言的流动飘逸,还是人物语言的生动风趣,都源自于他的湘西山水语言的积累。他的小说语言是在杂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节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边城》的艺术特点P215-217 1. 2. 3. 4.

翠翠形象P216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是一个自然之子。代表着天地自然之精华,是青山绿水养出来的,没有一点杂质、邪念。她像一只小兽物,一头黄麂,以小动物的眼睛来看世界的,这个生命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似乎与人事没有一点关系。 翠翠的形象不仅提供给读者一种典型的湘西生活样式,更是作者一向所崇尚的那种美丽的让人忧愁的境界的营造。同时,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从外表到内心皆美好无比,她恬静、温柔、纯净、忠贞,简单而执着,充满古朴之美。女性形象的柔美无比,映照了湘西边城的恬淡自守的生命样式。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5

投注主体情绪的人物塑造 蕴含文化品格的景色描绘 淳朴民俗民姓的重彩渲染 语言简朴自然含蓄

新月派在1927年以后的活动由北京转移至上海,新月派诗歌的主要创作力量是徐志摩、陈梦家、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林徽因、卞之琳等人。他们的主要阵地是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新月派后期活动以经营新月书店和刊行《新月》、《诗刊》为主,1933年6月无形解体。1931年9月,陈梦家编选《新月诗选》。 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现代》所刊诗歌中相当多的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当时就有评论称为现代派。戴望舒是主将,施蛰存、金克木、林庚、何其芳、徐迟、废名等人。此后,卞之琳在北平编《水星》文艺杂志(1934年10月—1935年3月),所刊诗歌与《现代》呼应,共同推动着这股新诗潮向前发展。19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并邀请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参与,把现代派诗潮推向高潮。现代派诗人的代表性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二十岁人》(徐迟,1936)、《春野与窗》(林庚,1934)等。

殷夫原名徐伯庭,学名徐祖华,另有笔名白莽等,生前曾自编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等4本诗集。写出了一些动人的作品,如《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等,这些诗被称为“红色鼓动诗”。

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影响较大的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柳倩等。

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等诗集。他的《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都是有名的诗篇。臧克家在当时便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艾青于1933年初在狱中第一次以“艾青”的笔名创作了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6年10月,他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引起了很大反响。艾青被胡风誉为是“吹芦笛的诗人”。

田间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影响,给30年代的诗坛带来另一种特异的风格。他这时期先后出版了诗集《未明集》(1935)、《中国牧歌》(1933)、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1936)等。

后期新月派P218-219

新月派后期诗人传承五四新诗艺术主潮,张扬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专注于主体精神世界的抒写,继续执着于新诗艺术美的追求。主要创作力量是徐志摩、陈梦家、饶孟侃、林徽因、卞之琳等人,主要阵地是《新月》月刊和《诗刊》季刊。他们的诗歌宣言是“我们只为着诗才写诗。”后期新月派诗人熟练运用象征主义,主张纯粹的自我表现和为艺术而艺术,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的开掘,显示了与世界现代主义思潮的合流。向外扩展,跳出坚执的小我,扩大生活视野和作品题材的拓展。

现代诗派P219-221

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对30年代初的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施蛰存和戴望舒是代表。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现代诗派创作特点:现代诗派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共同的审美原则是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之巧妙结合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把心中隐约的、难以描述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现代派诗歌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6

政治抒情诗P221

政治抒情诗的兴盛是30年代初重要的文学现象。郭沫若出版的诗集《恢复》是典型的政治抒情诗,抒写了革命情怀,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此外,蒋光慈、殷夫等人也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殷夫《孩儿塔》一集,表现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取材上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深入挖掘,艺术上结合形象性和议论性,语言即精警凝练又有一定的大众性。因善于表达革命斗争的激情,被称为“红色鼓动诗”。鲁迅曾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对殷夫的诗歌以高度评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剑,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趋者的爱的大矗,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的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所,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中国诗歌会P221-222。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成立于1932年,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等,出版会刊《新诗歌》,在内容方面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在形式方面提出“要是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后又创办了《现代诗歌》、《诗歌季刊》等刊物。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共同特色是: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诗歌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艺术形式上,大力提倡和实践诗歌大众化。《新诗歌》还出版过“歌谣专号”,刊登大量采用民歌﹑民谣﹑小调﹑鼓词﹑儿歌形式写作的新诗。1935年曾提出“国防诗歌”口号,1937年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主张的诗歌: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臧克家诗作P223

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被称为“农民诗人”、“乡土诗人”

田间诗作P223

诗集《未明集》1935 《中国牧歌》1933 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1936

第二节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20年代后期始,陆续在《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作,是现代诗派的代表性作家。192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后,先后有《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等四部诗集出版。

戴望舒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称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卞之琳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汉园集》(1936,与人合集。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合著了《汉园集》。)、《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雕虫纪历(1930-1958)》(1978年版,1984年增订版),是卞之琳新诗的重要选集。

戴望舒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P225-228

早期诗作的特点:1、大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也有抑愤之音/2、两类抒情形象:苦闷忧伤的孤独者,飘忽愁怨的少女。(雨巷、乐园鸟、寻梦者)

成熟期诗作的特点:1、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在微细的琐屑事物中发现诗/2、运用象征隐喻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手法,委婉地展现主观心境,把情绪和意绪客观化/3、摆脱音乐的束缚,自然的现代口语服从于情绪展开需要的内在节奏,创

7

造具有散文美的现代自由体诗。(秋蝇)

抗战爆发后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1/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2、诗句朴素,有坚实的力度和崇高的韵致/3、写实与象征结合的手法,半格律的自由体形式。(我用残损的手掌)

卞之琳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P228-231 (1938以前)

1、多写下层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用冷隽的调子掩盖着深挚的感受

2、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追求感性和理智的统一,把哲理的思考溶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之中,开辟以冷静的哲理思考为特征的现代智慧诗

3、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常写戏剧性处境,作戏剧性独白或对话 4、以暗示和象征手法,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5、强调基于言语本身的音乐性,讲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1938以后)诗风趋向明朗浅白,严谨的格律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第一节

朱穰丞、袁牧之主持的辛酉剧社提倡 “难剧运动”以钻研演技,曾上演过《文舅舅》(即契诃夫《万尼亚舅舅》)等。 上海的中共地下党员沈端先(夏衍)等人策划于1929年6月5日成立艺术剧社,参加者有冯乃超、郑伯奇、陶晶孙、钱杏邨等,社长郑伯奇。艺术剧社第一次提出 “无产阶级戏剧”(“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艺术剧社编辑出版了《艺术》月刊、《沙仑》月刊(夏衍、冯乃超主编)和《戏剧论文集》,宣传“普罗列塔利亚戏剧”主张。

1930年8月,在沈端先等人策划下,以艺术剧社为中心,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

“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夏衍创作了多幕剧《赛金花》、《自由魂》(即《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其中历史讽喻剧《赛金花》曾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洪深,与欧阳予倩、田汉并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洪深创作的左翼剧作《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年)、三幕剧《香稻米》(1931年)、四幕剧《青龙潭》(1932年)。

《这不过是春天》(三幕剧)是李健吾的代表作。李健吾以“刘西渭”笔名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备受文坛称誉。这些文字后来结集成《咀华集》等。

1937年夏衍创作了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作《上海屋檐下》(三幕剧),以上海弄堂房子的五户人家展示了一幅幅悲凉、无奈的人生画图:小学教师赵振宇夫妇、失业在家的黄家楣夫妇、小姐施小宝、老报贩李陵碑、小职员林志成。以匡复、林志成、杨彩玉三人的爱情纠葛为结构主线。

30年代中期,田汉《回春之曲》,曹禺《雷雨》、《日出》、《原野》,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夏衍《上海屋檐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南国社P234-235

田汉带领下的南国社以其富有清纯魅力的感伤艺术激动着江南的青年,公演剧目有田汉的《古潭的声音》、《第五号病室》、和王尔德《莎乐美》等。他们的演出抒发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动摇与苦闷”的心声,以“泪的感伤情调”引起共鸣。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