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 吐血整理版 下载本文

第十章 茅 盾

第一节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在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幻灭》于1927年9、10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

《动摇》对担负革命领导职责的男主角方罗兰在激烈斗争中进退失据状态的描写,《追求》对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等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彷徨无路的心态的刻画,分别为置身大革命时代不同阶段的知识分子留下了精神写照。

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虹》的主人公梅行素仍然属于时代女性系列,她在努力挣脱旧式家庭、婚姻的束缚,寻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也曾遇到挫折,受到精神重创,但她最后选择了投身于方向明确的社会革命。

在《蚀》和《虹》之间,茅盾先后创作了5个短篇,后来结集为《野蔷薇》。这组小说,以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为主要的表现内容,主题与情调都和《蚀》基本属于同一谱系。

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

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秋收》(1933)、《残冬》(1933)。

20世纪30年代,茅盾是左翼文学创作的重镇。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确立了左翼文学创作的范式——社会剖析小说。

1941年5月,茅盾在香港写作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通过一个参与国民党特务组织的女性赵惠明的内心独白,从特殊的视角,展示抗战时期诡谲变幻的政治风云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1942年茅盾写于桂林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讲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的时代浪潮在一个江南小镇掀起的涟漪,引起的社会和人物命运的波动。

抗战胜利前夕,茅盾创作了话剧剧本《清明前后》,写一个为支持抗战而把工厂迁移内地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在大后方遭受官僚、买办的挤压,濒临破产的遭遇。

《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P191-192

《幻灭》静女士、《动摇》方罗兰、《追求》章秋柳:她们天生丽质且观念开放,在她们的身上,革命的激情和性爱的冲动,追求圣洁的理想与寻求肉欲的享乐和刺激,复杂地纠结在一起。

1.内容:作品以大革命失败前后空前尖锐剧烈的现实斗争为背景,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1)革命前期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2.人物分析: A.柔弱纯洁型: 《幻灭》中的章静 《动摇》中的方太太梅丽,方罗兰之妻 B.性解放崇拜型:《幻灭》中的慧女士;《动摇》中的孙舞阳;《追求》中的章秋柳。

第二节

《子夜》是茅盾于1931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1933年出版。

吴荪甫形象P194-196

1.吴荪甫具有民族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见识广博、过人的胆略、智谋手腕和心机。果断干练。敢于收购和联合弱小企业,并与代表帝国主义买办势力的赵伯绦斗法。

2.具有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自私、贪婪、专断的一面,又存在着悲壮的一面。在搏斗中显示了他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残酷镇压、分化工人队伍,表明其阶级本质上的虚弱和反动。在他身上既表现了民族意识,又体现了资本家的阶级属性,二者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

1

3.(吴荪甫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式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就是在吴荪甫身上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

《子夜》的结构艺术P195-196 《子夜》的艺术特色P194-198

1)宏大严谨的叙事结构:“网状结构” 。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2)擅长心理描写。

尤其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并且明显的运用了象征主义

的手法。首先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其次,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同时,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太上感应篇》。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与声响的描写与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相映生辉。

茅盾小说的创作特色(参考P191-197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第十章茅盾)

①在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自觉的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够反映时代面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②在艺术结构上,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采用多线交叉,然后两条主线先后发展的结构方法”,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情节复杂,时间跨度小,而人物众多,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结构。如,《子夜》在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把几乎全部重要任务都推上台前,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为下文埋下伏笔,构成“网状结构”。 ③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的社会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主要的两大系列,一是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一是时代知识女性形象系列。

④在小说艺术表现上,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和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第十一章 巴 金

第一节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中篇小说《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灭亡》的出世标志着巴金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作品塑造了一个恨人类的主人公——杜大心。

中长篇小说无疑代表着巴金建国前创作的主要成就。比较著名的有:《灭亡》(1929)、《死去的太阳》(1931)、《家》(1933),《爱情三部曲》(包括《雾》(1931)、《雨》(1933)、《电》(1935))、《春》(1938)、《秋》(1940)、《火》的第一部(1940)和第二部(1942)还有《憩园》(1944)、《第四病室》(1945)《寒夜》(1947)等。 《雾》的主人公周如水是一个倾向革命的新青年,《雨》的主人公吴仁民属于某个革命组织里的成员。《电》的女主人公李佩珠身上集中了作家关于革命者的理想。

30年代是巴金中长篇小说的丰收期,也是巴金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出版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一)(二)、《沉落集》、《神·鬼·人》和《长生塔》10个短篇小说集。

巴金短篇小说个性特点P202

① 在形式上,巴金多“用第一人称写小说”。这是由于作家所写的内容多半“写的是感情,不是生活”,而第一人称写法无

2

疑比较适合抒发情感。

② 在人物塑造上,巴金注重对人的心灵的探索,并从人的心理的角度来透视社会。因此他往往注意认得复杂性格,而不愿做简单的“好人坏人”的伦理判断。

③ 从小说的结构上看,巴金早起短篇小说中往往有一个说故事的主人公来对读者娓娓长谈,有时大故事里套小故事,或几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互相交织,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巴金创作的外来影响P203-204 太长,不会考。

第二节

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1938)、《秋》(1940)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家》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他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鸣凤的死激化了家庭内部的矛盾,直接唤醒了它的第一个叛逆者——高觉慧。在觉慧的直接影响与帮助下,高觉民起而抗婚,并取得了胜利。 《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蕙表妹的悲剧事件。 《秋》描写了周枚与高淑贞的悲剧以及觉英、觉群的堕落。

觉慧形象P205-206

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封建制度的掘墓人。

他是一个新人的典型。他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向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觉慧是20十几初在现代新思潮冲击下被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青年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者,也是满怀热情的可爱的革命者。

觉慧首先是一个大胆的叛逆者,“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觉慧又是一个单纯幼稚,不成熟的革命者。他对鸣凤的爱情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是犹豫不决的,最后在关键时刻他恰恰忘掉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反而在痛苦之余“把那个少女放弃了”。

觉新形象P206具有双重性格的动摇的痛苦挣扎者

宗法制大家庭崩溃过程中的“长子”的典型,新旧交替时代的二重性角色,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的二重人格负载着时代和历史文化内涵。

觉新原先是一个“相貌清秀”、“聪慧好学”的青年,思想进步,心地善良、正直、忠厚,对未来有自己的憧憬和理想。但他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父亲的一句话以及一次荒唐透顶的拈阄决定了他的婚姻。他奉行“作揖主义”,处处依着长辈的意志躬行他所反对的那一切,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家庭的利益和荣耀。他也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对现实不满,但他又受旧思想的束缚而无力挣脱。现实和理想的尖锐冲突,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

(意义: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批判和否定“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人生态度,对过渡时代的中间意识的思考。)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P206-208

①它结构宏伟且精于构思。以“三部曲”的形式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以及大河奔流的历史趋势。《家》在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情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

3

公馆的衰亡过程。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繁复,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的结构,把大大小小的实景联结在一起,前后呼应,形成作品的完整性。

②“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高公馆里的各种矛盾的激烈对抗,就是当时社会上各种尖锐矛盾的缩影,而高家的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就集中体现了几千年中国社会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则。 ③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塑造人物时,重在刻画人物的心灵美、人性美。小说还吸收了屠格涅夫抒情小说的经验,建构散文化结构。采用散文语言。情节的发展让人物自己来行动,并无预设的人物行动纲领。

④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对吃年夜饭的描写,对放花炮的描写,作者的目的在于揭示这些风俗画面后的阶级对立,和否定这些风俗画面背后的社会表征。

《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地位P208

1.五四时代生活的形象记录。它充分表达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描绘出五四时代的一幅杰出的社会人生的插图。

2.抨击封建专制的丰碑。继鲁迅小说之后全面而深刻地解释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特征、弊端和罪恶,诅咒着它的必然灭亡。 3.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典范,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作品之一。

从《家》到《寒夜》巴金艺术风格的转变P302-303

1.由“热”变“冷”,作家在《家》中对旧社会的仇恨和热情洋溢的抨击,开始变为对黑暗现实的冷静、客观的分析和剖析,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呈示。

2.主题上,青春理想变成凡人琐事,叙述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入内心世界。这主要反映在英雄主义色彩逐渐黯淡,反抗的激情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逐渐收敛,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愈益发扬,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揭露愈益深沉含蓄。

3.在艺术表现上,主观激情转化为客观写实。深沉而压抑的控诉,取代了反抗斗争的呐喊,对于生活现象本身饱含情愫的客观描述,取代了作家主观激情的直接倾泻。

4.心理刻画上,改变《家》中直抒胸臆的写法,而是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一种建立在具体可感的生活之上的现实主义成为巴金后期小说所遵从的基本原则

第十二章 沈从文

第一节

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

《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八骏图》、《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等作品展现的是病态的都市人生。

取材于传说和佛经故事的《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和《月下小景》等作品,从现代文明之前的历史中寻绎理想的人生形式,以此赞颂神性。

《柏子》、《会明》、《灯》、《丈夫》等篇,在对乡下人性格特征的展现的同时,对湘西乡村儿女人生悲喜剧进行了价值重估。

沈从文两类小说的特点P210-211

1、乡村生命形式——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

①古朴美好健全的人性神话传说:《龙朱》《神巫之爱》《月下小景》《扇陀》。(从现代文明之前的历史中寻找理想的人生形式,以此赞颂神性。)②湘西世界:《萧萧》《柏子》《丈夫》《三三》《边城》《长河》(在对乡下人性格特征的展现的同时,对湘西

4